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小川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8,(1):105-106
四川是一个旅游大省,四川火锅越来越受到西方人的欢迎。如何准确地把四川火锅中丰富多彩的特色菜名称译成英语,既有经济层面上的现实意义,又有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李爱君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2):58-61
菜名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餐饮服务人员与顾客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中式菜名英译在弘扬我国饮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英译时常出现误译。翻译人员在英译中式菜名时应讲究一定的策略,掌握英译的一些基本方法。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式菜名英译的监督和管理。搞好中式菜名的英译对促进对外交流,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实现语言的规范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洁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4):125-126
由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很大,中餐菜名的翻译,尤其是口译,往往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译员平时应注意掌握烹饪知识及相应的英语词汇,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口译时可借用西餐菜名的构成方法,巧用音译+意译法,以提高速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林美宇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8-91
汉语的常规焦点位于语言单位的末尾,在中式菜名中,人们通过语序手段将重要食材作为焦点,但是在家常菜名短语中有些焦点并不严格居后,食材的位序可以调换。家常菜名中食材的位序不仅受焦点原则制约,还受到原料价值、烹饪方法、菜名使用频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敬科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5)
中餐中的菜名,作为中国的饮食文化的窗口,是将外国人引入中国文化环境的有效手段。菜名的成功翻译将会成为中外文化沟通的一座桥梁。在菜名翻译过程中,译者无法使用单一的翻译策略,而是需要将直译和意译结合起来使用。在结合中式菜名命名原则的基础上探讨其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有效发挥中式菜名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有关基本口译理论和分析中西菜命名方式异同的基础上 ,对中国菜名进行科学分类 ,并针对不同类别的菜名简要阐述了切实可行的口译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华美食也逐渐走向世界。为推动我国美食文化名扬海内外,中式菜名的英译成为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概述关联理论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关联理论对不同中式菜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结合例子加以探讨,以便人们进一步了解菜名翻译的要点,从而深化在目的语中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谈谈中餐菜名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桥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菜名的英译在为来华外宾提供便利、介绍宣传中国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在用“文本类型理论”对中餐菜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餐菜名翻译的策略,并对常用翻译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30-133
中式菜名多种多样,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反映着中国人民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学者大多从语言学、符号学、翻译学、美学等视角探讨菜名,聚焦于菜名的文化内涵、翻译方法和语用功能,很少学者注意到菜名中的转喻思维。从认知转喻的视角探讨菜名,可以发现:菜名中存在转喻现象,如地点转喻、生产转喻、容器转喻和谐音转喻;菜名的转喻翻译受语境制约;菜名的转喻机制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具象思维和形而下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从"火烧赤壁"与"开门红"谈中餐菜名的英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餐菜名的翻译对国内的中、高档酒店和海外的中餐店变得日益重要。菜谱中富含中国历史文化信息的菜名的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起着促进作用,但菜谱中这些菜名的翻译却五花八门,缺少比较统一的规范。本文以此为重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川菜菜名研究的文献已经很多,这对四川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依据川菜的特点,川菜菜名可分为三类,分别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非文化菜名,由于其直截了当地传递菜肴本身的信息,因此适用语义翻译;容易引发误解的菜名,由于菜名中含有很多西方人的禁忌,因此可运用交际翻译法,适当地选词和意译,使西方人能够最大程度地理解;有文化内涵的菜名,这一类菜名,因本身表达较为含蓄,故适宜先用交际翻译将菜肴本身的特色翻译出,后用语义翻译,解释名称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式菜肴的命名在音节方面具有一些特征,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日式菜肴的命名同样如此。中日菜名在音节构造模式上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5.
常规关系具有体验性, 它是在人类对外界体验和感知基础上, 通过主客体互动作用、心理建模和认知推理可获得, 而隐喻生成与理解则主要取决于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和认识.通过分析中餐中的隐喻式菜名的涵义认知推导,进一步论证徐盛桓的常规关系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自建语料库,对语料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语言语境顺应和非语言语境顺应两方面探讨湘菜菜名的英译原则,并试图为湘菜菜名的英译找到更加有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谢柯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5):129-133
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的中国菜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目的语文化中去是翻译的重要使命。文章着重论述了中国菜名的文化性及将其传译到西方文化的后殖民意义,提出异化翻译是翻译中国菜名的最重要原则,此翻译策略能有效传播中华饮食文化,对发展中华饮食文化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周启强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12-117
以“常德米粉”为例考察地域菜名的生成,制约其生成的因素可分为两类:语言外和语言内因素。语言外因素包括人类认知的百科知识结构和语言生成者的主观注意,语言内因素包括语言经济性原则和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趋势。生成的基本机制为转喻,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元素组合侧显、以定中结构匹配侧显组合、语义生成与扩容。从语言类型学的视角来看,类似“常德米粉”这类产地+受事侧显是地域菜名生成最典型的方式,因此这类侧显具有普遍意义,间接反映出人类思维、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确存共性。 相似文献
19.
陆华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5):44-45
中华菜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镜像折射。中国八大菜系菜名纷繁,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菜名,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政治追求、思维方式、审美理想、生活观念、地域特征、时代特色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