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市委徐鸣书记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指出,徐州要“保持苏北领先,保持淮海经济区领先,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按照市委提出的目标,我们九里区委认真分析我区在苏北各市城区、淮海经济区城区、江北各市城区中经济发展的相对位次。根据我区2002年GDP总量、人均GDP  相似文献   

2.
推动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经过长期的市场实践,产业金融已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当前环境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要求指向增强实体经济发展韧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实体产业循环效能等方面,这更需要产业金融的系统性支持。产业金融的立足点是金融,是金融的一种模式,实体经济是产业金融服务的出发点与终点目标,产业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和技术逻辑。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就是要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实现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目标,同时要促进资金在实体经济体系内保持健康的流动,形成产业金融资金正向良性循环,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完善金融结构体系,提升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创造产业金融发展条件,增强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动力;强力打造产业金融发展生态圈,加快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供给效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产业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金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经济与金融互生共荣,绿色金融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动能。通过溯源经济思想史中的绿色思想,刻画出绿色金融的演化脉络,并辨析了演化过程中相关衍生术语的内涵及异同;基于绿色金融发展的利益关联方,阐释绿色金融理论基础和核心特征,从而构建出绿色金融发展的四方主体框架。绿色金融研究未来应该遵循新约束条件下的经济学研究范式,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的国际视野;从区域经济协调体制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消费者绿色行为、气候风险防范等方面创新绿色金融政策、市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居民财富不断增加,个人理财的需求快速增长。但是与个人理财需求的不断扩张相比,我国金融理财市场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现状及发展金融理财业务的必要性,对理财模式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为我国金融理财市场的开拓与培育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其体系由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和外部环境构成。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出现并且发展着,是因为它的存在着广泛的需求并且具备了发展的条件与基础。但是主体的自身问题和外部制度环境的不完善对于其快速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由于供应链金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最终必将克服困难,不断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为促进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和中小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伴随着不小的风险,各种平台跑路、暴雷、非法集资、诈骗不时出现,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困扰。要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首先必须界定清楚什么是互联网金融,然后准确识别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和难点,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安排,有关部门加强协同配合,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提升金融监管科技水平,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新常态下的互联网金融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互联网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互联网而兴起的互联网金融也广阔而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它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同时,风险问题也随之诞生,并且造成金融安全隐患。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监管也已逐渐成为国内金融监管机构的共识。本文基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从构建多层次监管体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改革政策逐步取得成效,世界能源价格的上升,中亚五国经济保持了较高增幅。经济形势趋于好转,经济区域格局依然是以哈国为主导的“一强四弱”的格局。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依赖对银行准备金以及社会流通货币的控制,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改变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方式,影响到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会对传统的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于苏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格局的前景问题,这是颇为人们所关心的话题。本文提出,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苏南地区农村经济格局的形成过程与历史演进。文中认为,苏南地区农村经济格局在前进中调整,在发展中完善,并以创新的实现形式和拓展的内涵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处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它们将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自身革命,以新的姿态走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11.
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率,利用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民来自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借款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效率的。民间金融克服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导的科技金融体系的现实,对科技银行的科技金融模式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完善和优化科技银行发展模式的思路和建议,政府要加强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银行自身不断加强金融产品创新,以此帮助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大批国有企业面临结构调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国外产品全方位进入竞争局面.国企要充分认识到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走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拓宽经济发展空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创名牌战略中的主导地位,尽快形成国有企业的发展新优势和市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动荡和经济下滑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在商品出口和金融系统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我国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采取了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措施抵消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作者为了探究金融支持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县域经济的长期增长要依靠县域金融的支持;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以及畅通无阻的传导机制有利于推动县域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长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显著原因。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效支撑,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加离不开这一支撑。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普遍不高,这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直接的影响。要加快县域金融的发展,首先有赖于明确县域金融效率的外延和内涵,明确县域金融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本文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市场运行效率、政府行为效率、金融生态效率三大维度的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综合评价体系,以期对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问题相关研究进行有益补充,为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路径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我市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就业增加的重要经济领域。“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坏境和优质的金融支持,如何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全面提升金融运行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金融业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淮海文汇》2003,(4):22-26
泉山区位于徐州市区西半部,是徐州市最大的主城区,全区72平方公里,42万人口,下辖14个办事处21个行政村。近年来,泉山区高扬加快发展的旗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动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连年保持在20%以上,呈现出速度、效益同步攀升的良好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居市区首位。  相似文献   

19.
如何进行产业经济的转型、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徐州实现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难题。面对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徐州要立足自身优势和基础,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衔接,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相统一,推动经济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由高碳型增长向低碳化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20.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想发展农业,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关键。农业基础设施与其它基础设施相比,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特征,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的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会有很大的不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不同投资主体的行为特点为基础,采取加大政府预算投入力度、加强政策性金融的投资、有效动员商业金融及农户的投入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