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立民 《社会科学》2005,12(4):93-100
195 0年至1 95 1年间上海进行了土地改革立法,制定了《上海市郊区土地改革实施办法》等一些地方法规,上海近郊在这一时期先后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作为一个地方的土地改革立法,上海与当时其他地区的地方土地改革立法有些差别。例如与《河南省土地改革条例》比较,上海的特点是实施办法和内容较为成熟,也更适合于城市郊区土地改革的需要。上海的土地改革立法在上海农村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此,土地改革运动蓬勃开展,新的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同时也缓解了当时市区失业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黄健美 《理论界》2011,(10):106-108
1905年以后的上海以地方自治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地方势力群体。上海光复是革命党与地方势力之间一次成功的合作,他们在反清的目标下实现联合,却始终有各自的利益和立场需要坚守。光复后,上海出现争夺沪军都督的局面,光复会暂时性让步,陈其美对都督职责发表限定性申明,上海城自治公所转变成地方政府机构——市政厅,这个结果是地方势力与革命派之间合作与博弈的外在张力之体现,也反衬出地方势力强势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容闳与上海     
容闳(1828—1912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先驱,又是期待并致力于祖国进步富强、跟上世界潮流的真正的爱国者;他是一个充满热忱而不谋私利的社会活动家,又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他还是“教育救国论”思想的早期阐发者,以及绵延至今的中国留学运动的缔造者。 在容闳84年的一生中,有一半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上海则是容闳在国内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前后计达10多年,其中有青年、中年时期,也有老年时期。他的主张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由变法维新到反清革命,在上海留下了闪烁思想者光彩的印迹与卓越之贡献。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六——四七年在上海大革命失败,郭老避居日本,是从上海出发的,十年之后,“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郭老回国抗战,又是从上海开始的。所以经过八年抗战,郭老又到上海,上海人民都有对他重回故地倍增亲切的感情。郭老是一九四六年五月上旬到上海的,我在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去拜访了他,是吉少甫同志陪我去的。那时老吉主持的群益出版社,也从重庆迁移到了上海,有出版全套郭沫若文集的计划,我曾把几本郭老过去在泰束、光华、现代等书店出版的早期著作,送给他们备用,当我知道敬仰已久的郭老到了上海,很想见见他。老吉征得郭老的同意,满足了我的要求。当时他住在虹口区溧阳路,是沿马路有木栅门的一座日本式小  相似文献   

5.
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 任尚厩局使,秩从五品。五月以副统之职随平章政事仆散揆反击南宋军队。六月奉命与完颜达吉不等随都统完颜赛不等,帅军在溱水一带阻击宋军。“会溱水涨宋兵扼桥以拒,赛不等谋潜师夜出,达吉不以骑涉水出其右,万奴等出其左,赛不度其军毕  相似文献   

6.
潘汉年同志的一生,被蒙上神秘的色彩,象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上海解放时,他是受人称赞的副市长,是陈毅同志的得力助手。他于1955年4月8日突遭秘密逮捕。他到底犯了什么“罪”?谁也不理解。1977年,他默默地病死于湖南洣江茶场。1982年8月中央宣布给潘汉年同志平反后,人们方才略知这是一件大冤案,但对他的功绩仍然不大清楚。今年5月28日是上海解放三十五周年纪念,缅怀汉年同志在上海的革命历史功绩,我的心境很不平静,总觉得要写一些什么安慰忠魂才好。  相似文献   

7.
姚燧(1239——1314)号牧庵,洛阳人。少孤,为伯父所抚养。官参政,有《牧庵文集》五十卷。他的散曲,有不少随意抒情与描摹儿女风情的作品,语言浅白,笔调流畅。当时人把他和卢挚并称,是士大夫有意采用散曲这种新诗体来抒情而成就较高的作家,因此在散曲发展史上影响也较大。〔越调·凭栏人〕《寄征衣》是他的代表作,曲子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风俗变革——以上海为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上海地方政府在秉承中央政府移风易俗政策的基础上,以巩固统治为变俗根本,发布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法令,除旧布新,充分体现了现代国家治理的目标。推动文明进步和维护地方秩序成为上海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极具地方特色。但是,上海地方政府也免不了在变革中犯急功冒进的错误,变革的不彻底性成为这一时期共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银行于1929年由上海市政府设立,是国民党政府时期的一家典型地方政府银行。上海解放后,根据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规定,被新中国政府列入接管的范围。1949年原国民党上海市银行被接收、清理和结束表明,原上海市银行的体制、机制、组织人事,更多地带有政府机关的特征,其业务经营也主要服务于原上海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及日常运作,这是该银行的基本属性使然。上海市银行与四行二局往来联系较密切,是整个官僚资本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湿地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潮流。溱湖地处中国三大洼地的里下河地区,自然湿地景观与农耕文明交相辉映,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民俗文化。通过对溱湖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研究和开发现状分析,发现湿地民俗文化特色凸显不足、民俗旅游体系尚未建立、民俗旅游开发缺乏深度是溱湖湿地民俗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开发策略和建议:全面认识民俗资源的价值,创新民俗资源开发模式,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民俗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于嵇康,有一些人,或者对他的作品置之不顾,而大谈其“刚强使性”;或者把他的作品中的一些消极遗世的东西,也说成是什么“高远纯洁”;总之,无原则地抬高了嵇康。这种作法,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是应该抛弃的。但是,北大“中国文学史”说嵇康对现实的态度很冷漠,说他没有什么成就(上册144页),马圣贵、姚国华二同志说他是一个忠于腐朽的曹魏统治的人物(“也谈如何评价嵇康”,1959年4月17日“文汇报”),从而大大地贬低了嵇康,我觉得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如何给嵇康一个准确的、应有的评价,看来,还有待于更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讨论。这里,我想谈几点很不成熟的看法,错误与不当之处,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2.
论洪仁玕     
(一)问题的提出洪仁玕(一八二二年——一八六四年)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人物。他是洪秀全的族弟,洪秀全曾与其密谋过革命,但他并没有参加太平军初期的革命斗争,只是在乡设馆授徒,劝人信仰上帝教。金田起义后,满清统治者严缉洪秀全家族,他不能安居,一八五一年入广西浔州,擬追随洪秀全,时太平军已移军永安州,他遂半路哲回。一八五三年去香港,在西洋傅教士处教书。一八五四年到上海,想去南京,当时苏、常一带仍在清军手中,路阻不通。他请外国傅教士送地去,未能如愿,而在上海起义的小刀会,也不相信他是洪秀全的族弟,  相似文献   

13.
清康熙间 ,高士奇刊布他所录存的“菊 ,南仲两公诗稿及姚承旨、王学录原序”。经考查 ,《菊集》录南宋游士高翥诗 ;附录《林湖遗稿》十九首 ,乃高翥之侄高鹏飞诗 ;《菊集原序》 ,元人姚燧撰 ,就姚之行踪、年代、官衔看 ,与《姚燧年谱》所记相符 ;《林湖遗稿序》 ,南宋人王撰。此序“束文”判为伪作 ,然束氏所论无实据 ,站不住脚  相似文献   

14.
读了《学术论坛》载熊光荣同志写的《斯诺与鲁迅的交往》一文(1980年第一期),这里我再补充一点史料。一九三四年初,斯诺在编译《活的中国》时,曾托鲁迅代找左翼美术家刻几幅木刻插图。(参看《鲁迅书信集》500页致姚克信)当时,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上海进步木刻团体相继被摧毀,一些木刻作者被捕入狱,一些木刻作者为了生计走散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后来找到一个只能笔画的魏猛克(在上海编《曼陀罗》美术杂志,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为“左联”成员)。《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三日载:“为施君托魏猛克作插画。”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得猛克信并插画稿五幅。”又同年四月三日,“寄姚克信并魏猛克画五幅。”(姚即姚莘农,还有杨刚、萧乾协助斯诺在北平编译《活的中国》——本文作者注)。  相似文献   

15.
清代乾嘉时期是考据学的全盛期 ,天下学者治学无不以此为宗 ,戴震是考据学的集大成者。但同时 ,也出现了自觉与考据学相对立的学者 ,章学诚和姚鼐是最重要的代表。章、姚走上与考据学相背离的道路 ,既有其自身的因素 ,也表明考据学已渐露弊端。更重要的是 ,章、姚的学术观点并非与考据派水火不相容 ,则初步显示了乾嘉之后清代学术的走向 ,即“汉宋调和”。  相似文献   

16.
李汉俊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他和李达同是出席党的“一大”的上海地区代表。建党前后,他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做了不少工作。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之初,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一书,就是他翻译的。早在1919年,李汉俊就在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  相似文献   

17.
姚燧是元代散文大家,人比之汉之司马,唐之韩、柳,宋之欧、苏,各为一代文宗.明清人对他推崇备至,今人对他却很少了解,其重要原因,是其文集散佚.姚燧原有<牧庵集>50卷,佚于明中期.所幸的是,他有大量诗文收入明初所编<永乐大典>,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得以从<永乐大典>辑出,编为36卷,此即四库辑本.<牧庵集>散佚之余再得流传,赖四库馆臣辑录之功.但此四库辑本存在着严重的漏辑误辑及文字错乱等问题,需要深入考查加以是正.  相似文献   

18.
史量才与上海市地方协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地方协会 (前身为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 ) ,是 2 0世纪 30年代由上海金融工商文化各界领袖人物组成的一个地方精英组织。本文对 1 932— 1 934年间史量才领导、参与上海市地方协会开展的主要活动进行考察 ,进而对当时上海市地方协会与国民政府的关系作简要探讨 ,认为上海市地方协会的出现是 2 0世纪 30年代初日本入侵造成国民党政权权威衰落的特定背景下 ,上海资产阶级重新崛起的重要表现 ;史量才被刺 ,上海市地方协会被国民党控制 ,实际上是国民党政府压制上海民族资产阶级以重建国家权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独立日,一个叫梭罗的美国人住进了一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这一住就是两年零两个月.也就在那些日子里,梭罗开始了他的<瓦尔登湖>一书的写作.与这个叫瓦尔登湖的地方一样,他的写作是美丽而睿智的.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改组派,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成立于1928年夏,总部设于上海,许多省市都有其地方组织。其实际领袖为汪精卫。1930年北平扩大会议召开,改组派上海总部便宣告解体,各地方组织也基本停止活动。1932年1月,蒋汪再次合作。蒋介石重新上台,汪精卫及其亲信又成为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官员,早已停止活动的地方组织亦不复存在,至此改组派彻底瓦解。国民党改组派自成立到解体,虽仅存二年时间,但在当时政治生活中曾起一定作用,颇有影响。本文仅就其产生的历史条件、政治主张及其阶级实质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