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较多,很少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关系.本文分析了我国金融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1978至2002年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做实证研究,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河南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金融对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针对河南省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正确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入世”和西部开发为背景 ,通过对西部开发区产业结构现状的客观分析 ,抽象出西部开发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 ,那就是政府推动、政策扶助、结构趋同 ,并形成事实上的二元结构。为了应对开放经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实现富民兴区的根本目标 ,同时 ,着眼于实现开发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作者认为 ,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坚持进一步扩大开放 ;遵循市场原则 ,实施产业组织结构再造 ;依靠科学技术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努力发展第三产业 ,以此带动开发区产业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4.
实体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战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理出发,借助就业与产出偏离的思路分析了我国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面临"产业偏离"现实困境。在厘清带来这些困境的深层原因基础上,提出构建层次丰富的直接融资体系、优化政策性金融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增强实体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转变政府职能和优化产业政策等方面改革是实现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广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广东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系统分析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内在联系,采用1985-2007年反映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数据,利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定量描述。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和金融发展指标相互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金融发展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大于第二产业,对第二产业的贡献度又大于第一产业。因此,为促进广东产业结构升级,应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完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6.
论金融支持与产业结构调整——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模式及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金融通过金融市场及金融政策作用于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着资本形成、资本引导、产融结合、信用催化、信息揭示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进而论证了金融支持对于"十二五"时期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该研究不仅完善了金融支持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的理论体系,更为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后金融业的开放给中国金融规制带来了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两方面的挑战。为防范金融风险,我们应从构建有效的外部规制、健全的内部控制和良好的市场约束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金融规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我国31个省2005至2011年的三大产业结构占比数据,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处于不断升级过程中.确定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量化指标和金融集聚度的代表性指标,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相关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豪斯曼检验和F统计量检验,发现所选序列适合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同时对金融集聚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进行了总体分析和区域对比分析,发现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但是作用效果在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保险业和银行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东北三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实证研究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中国部分地区的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首先从实证角度分析了东北三省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将三个省份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说明东北三省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影响,但由于三个省份的具体情况不同而产生的影响程度各异,最后按照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调整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 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关键。从市场竞争的规律与产业之间发展的关联性出发,运用博弈论 的方法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中选择重点技术的机制,并通过这一机制揭示出产业结构调整中 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再论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同步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荣志远和王展祥两位博士对我的"我国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步探因"一文提出以下四大争鸣观点:产业结构变化有一般规律,无标准结构;产业结构决定就业结构或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没有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三产业吸纳劳动能力较弱导致了不同步升级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我国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升级不同步的本质意义;就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提高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此拟一一进行解答,即发达国家标准是用于判断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同步的最好参照物;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同步性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制度障碍、推力有限和拉力不足是就业结构升级滞后的主因;多渠道构建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平台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落后的技术装备水平是导致我国工业粗放型增长并进而导致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发展阶段 ,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落后技术 ,全面更新技术手段和生产设备 ,加快装备工业发展 ,推进关键设备国产化 ,成为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战略性环节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中部地区1995年-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方政府的保护和发展偏好,扭曲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这造成了以重工业和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对区域金融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以市场机制为发展基础的第三产业以及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力地推动了区域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的大力支持下,产业结构能更快优化升级,进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陕西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较弱,引导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不强。文章通过对金融支持陕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差别的货币政策、优化信贷投向、培育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顺应绿色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金融业应当在绿色金融理念的引导下,提升服务的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金融创新作为驱动力。应当从平台的统一搭建、国际定价权掌握和碳金融服务供应链三个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交易市场。金融业应以服务绿色经济发展为契机,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将绿色金融服务培育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指通过对传统工业的信息化改造,改变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素质,提升传统产业的知识技术集约度,从而实现传统工业的转型和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工业化。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题,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构建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产业经济学原理,对安徽汽车零配件产业做了分析,发现合芜蚌汽车零部件配套能力严重不足,该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安徽汽车零配件产业的长足发展,必须要形成合芜蚌为一体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何大安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中投资运行机理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然而任何运动都离不开时间,只有在连续的时间里才能显示出运动的规律,投资活动,继而产业结构变动亦如此。本文在何大安有关研究之基础上引入时间因素,将静态中的机理分析结合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变化过程中,为实证分析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发现离散型投资是连续型投资的一种抽象和简化,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动态分析为进行静态分析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结构变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引入农村邮政储蓄存款,修正了农村储蓄存款总量,并运用农村住户调查的农户现金收支资料,改进了农户手持现金总量的测算方法;其次,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农户金融资产的总量、结构与增长速度,并做了省际间及地区间的对比研究,还初步分析了地区差异水平与成因;再次,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测算了影响农户金融资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调整农村金融产品品种、优化农村金融发展外部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