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比较文学不能仅限于"文学关系"的研究,不能只满足于"跨"的边际性、边界性或边境性,还要找到得以立足的特定文本,那就是"译文"。为此,就不能像一些欧洲学者那样把"翻译研究兴盛"与"比较文学衰亡"合为一谈,要把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联通起来,把"译文学"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纳入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中,使之与"译介学"并立。只有这样,比较文学才能拥有"译文"这种属于自己的"比较的文学",才能克服边际性、中介性的关系研究所造成的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化"化倾向,才能在有限的国际文学关系史研究资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为今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无穷无尽的研究文本资源,从而打消比较文学学科危机论和学科衰亡论。  相似文献   

2.
从构建中国特色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的角度,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比较文学的定义问题,需要为比较文学寻找到一个基本共识。跨国别的文学研究,便是这种基本共识,而且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他的如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只是比较文学定义的必要条件,是以跨国别文学研究为前提的。比较文学不能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它还理应是一种文学形态,这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本体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界定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翻译文学作为链接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中介和桥梁,就是一种文学形态,即比较的文学形态。在跨国别的前提下,翻译文学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重申跨国别的文学研究,可以使比较文学的定义明晰化,并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神话、超越中西二元论模式,有助于解决中国文学“走出去”所涉及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迄今为止,我国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手册等在介绍近代以来的比较学者时,都只字不提胡适。然而,胡适不仅象近代所有比较学者那样翻译过作品,或在文学研究中运用了比较文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寥寥可数的自觉提倡比较文学的学者。因此,胡适与林纾、鲁迅、茅盾、吴宜等人一样,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但他的新诗、话剧创作却并没有多少艺术  相似文献   

4.
在山清水碧、景色诱人的肇庆市七星岩,有临湖而立、环境幽雅的松涛宾馆。1992年11月7及日至9日,由广东省比较文学研究会、广东省翻译协会、暨南大学、深圳大学、西江大学联合主办的“’92粵港比较文学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会议得到了肇庆市委、市政府、蓝带集团公司以及肇庆市翻译协会的大力支持与热心赞助。广东省政协主席、作家、书法家吴南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作家张汉青,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市比较文学学会,  相似文献   

5.
歌德在19世纪20年代呼唤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如今正蓬勃发展,为世界各地的文学研究注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歌德当年谈及世界文学之时,恰巧在阅读一部翻译的中文小说。正是这种对非欧洲文学的欣赏,奠定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得以提出诗歌普适性的观点。然而,歌德之后,比较文学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甚至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提出的世界文学研究范式,也无法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和局限,尽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此文通过重提歌德的概念,追溯19世纪以降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评述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中心迁徙的观点,以及弗朗哥·莫瑞提的现代小说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心-边缘模式,旨在唤起全球对世界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与当今世界相关性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9,(6):126-136
比较文学界围绕"世界文学"话题的讨论时来已久,然而却在很多问题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作为文学批评家及文学史家的勃兰兑斯也曾表达过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看法。他认为:相较于优势民族语言,使用弱国语言的书写在进入世界文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翻译并不能作为民族文学进入世界文学殿堂的工具;优秀作家必须要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在全球化语境的时下,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民族文学如何传播、翻译怎样起作用以及世界文学是否可能这些百年前曾让勃兰兑斯焦虑的话题。美国比较文学专家达姆若什分别从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的可行性及作为一种阅读模式等三个方面来重新定义世界文学,这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勃兰兑斯提出的问题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译介学”的性质及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文学译介学是比较文学学科赖以存在的传统基础。它的研究对象包含了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翻译理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展开了译介学的三个不同层面:(1)对文学翻译的研究重在文学语言与转换之技术与技巧的研究,是对翻译损益之技术评估,作为传统翻译研究的主要对象,它是翻译学研究必备的基础条件。(2)对翻译文学文本的研究,重心则落在译本的价值评价之上,它所关心的重点是对不同译本间的比照与得失研究。(3)翻译理论研究则涉及翻译理论范式的转换及其意义的史论性研究。由此译介学的性质是对语言转换现象所导致的文学关系乃至文化关系间的沟通、理解、误解及其意义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叶维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杰出的理论家。他的诗歌源于五四新文化传统,承接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余脉,开台湾现代派诗歌一代诗风,贯通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诗艺传统。他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以寻求中西共同的文学规律为起点,继而突破文学、哲学、语言和历史的边界,走向跨学科、跨文化的传释研究。他的理论研究中渗透着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敏感与灵感,独具特色,他对中国道家美学、古典诗学、比较文学以及比较诗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王立群 《云梦学刊》2010,31(4):31-35
严绍璗为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出身,最后却走上了比较文学研究之路,担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在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打通学科界限,在古典文献学、国际中国学/汉学、东亚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遵循原典实证的方法论,把比较文学领域中传统的"影响研究",提升为以"变异体"理论为核心的"文学发生学研究",建构起体系性的比较文学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10—11日在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十五篇,有十二位同志作了大会发言,内容涉及到比较诗学、东西现代文学关系、中外文学平行研究、文化人类学与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原理、中外神话比较、文学翻译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论述了四川比较文学自1978年到2008年的三十年的成长和发展历程,梳理了四川比较文学经历了从自我觉醒阶段,到成长为中国比较文学的生力军、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四大方面军"阶段,再到形成世界格局中四川比较文学这样三个历史性阶段的发展.在这三个十年时,四川比较文学建设起了以<比较文学报>、<中外文化与文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West and East为中心的言论阵地、培养了一批比较文学人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学术梯队,发表、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在中外文学关系、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比较诗学、译介学、流散文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并以"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失语症"、"异质性"、"话语重建"、"变异学"、"跨文明"等重要理论观点的提出推动了四川和全国比较文学的发展.四川比较文学三十年发展历程表明:四川比较文学对中国比较文学以及对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海外华文作家都是在双重文化背景中写作,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有两种文化的“对话”,需要以跨文化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观照。为了探究海外华文文学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美学的价值,应当引进比较文学的多维比较方法。在海外华文作家笔下,有一些不同族群的人物形象,这是一种文化的现实描述,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解读和诠释,对其进行分析、追问,会给海外华文文学提供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3.
先合同义务是指合同成立前及合同无效时缔约双方当事人所负的附随义务。始于德国法学家耶林(VonJhering)提出的"缔约上过失"的先合同义务理论,虽然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发展各不相同,但两大法系都注意到合同订立前的预备性协议阶段,认为基于信赖应该赋予当事人一定的义务,即先合同义务。先合同义务理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正好反映了合同法本身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4.
多元文化与比较文学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世界的多元文化的发展,为了世界不至为一种霸权文化所覆盖,我们需要不同的制衡。不同的制衡需要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互相宽容、互相支持、互相吸收。比较文学的目的在于跨越文化,跨越学科,让人类通过文学互相交流、互相对话、互相理解,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共存和互补的和平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与柏拉图审美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与柏拉图 ,作为古代东、西方两大哲学家 ,他们的哲学思想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许多美学观点 ,虽然很难说他们构造了完整的美学体系 ,但后世的美学家却往往能从中找到其思想依据和根源。本文试从美的本质论、审美体验论等方面分析、比较庄子与柏拉图的审美观。一庄子的哲学思想反映在美学上 ,主要是对“道”的审美阐释。庄子的“道” ,是从老子那里发展演变而来的。“道之为物 ,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老子》二十一章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道常无为 ,而无…  相似文献   

16.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生教育中的学科建设与本科教育中的专业建设,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又有区别。文章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两者的联系及区别,进而对如何协调做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到目前为止实际上运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相较于正式的即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自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要求我国建立正式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基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景,本期特组织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专题研究,以期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些许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语言的共同点出发,分析了母语与英语在语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特点,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三要素的对比分析,探索了母语的对比功能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为英语教学提供可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唐朝中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中国西北政治史上区域政治比较优势开始衰变的一个拐点,而西北地区民族矛盾冲突的不断、中外海上交通技术提高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原王朝的都城从西北转移出去等,是西北与其他地区比较优势转衰、发展差距开始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以国家为单位进行比较研究面临很多挑战。比较研究方法应用在对福利国家研究和社会政策实践的分析中,积极推动了社会福利理论的发展。同时,福利国家的研究与实践也反过来促进了比较研究方法的发展。比较研究方法在福利国家研究中有三个重要发展:第一,将国家作为比较分析的单位,依托米尔方法发展了三个比较分析模式。第二,在比较研究方法的框架内发展了对福利国家的初始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进一步的外部分析与内部分析。第三,福利国家比较研究实践并发展了截面研究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和截面的合并分析方法、事件历史分析方法等。比较研究方法对中国社会福利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