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义华 《浙江学刊》2023,(6):185-192
本文在学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对文学研究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作了比较深入的梳理。认为对文学特性的探索,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目前文学跨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不在于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不仅仅在于理论思维的缺失和方法运用的不当,而更在于学科体系的缺陷和科际整合的不足。文学跨学科研究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明确把握学科定位,深化对各相关学科的理解,找准文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面和契合点,把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科际整合。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黑龙江本土文学现象的历史进行了纵深剖析和对世界范围某些文学现象作了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北部文学”的论题,认为黑龙江文学的发展不能再走“南迁”和“北流”的老路,必须牢牢把握黑龙江本土的生活现实,建树黑龙江本土意识,努力开拓北部文学的新天地,才能使黑龙江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者还结合有关文学现象论述了培养作家强烈的本土意识、建立北部文学独特的审美体系、塑造北部文学的“大性格”系列的问题,为“北部文学”的发展初步建构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转喻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章认为 ,转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上体现了主叙事结构与自我利益投射的共谋关系 ,文章还结合中国文学的例子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4.
一以比较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本是鲁迅早在本世纪初就注意过的。他甚至把唤起清醒的比较意识作为复苏民族精神的前提,说:“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①正是借助于同近代欧洲浪漫派文学的对比,鲁迅看出了中国古代文学有轻软柔弱之弊。自然鲁迅当时并不知道比较方法已经在西方推动文学研究形成了新的领域,但说他是中国最早注意以比较思维方式理解文学现象的先驱者之一,实不为过。只是因为时时处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多从内容倾向上看待鲁迅的文学观念,所以他在分析文学时倡导的比较方法,便相对地被忽视了。事过半个多世纪之后,当中国又一次面向世界开放的时候,人们重新对比较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近些年来,中国文学界不仅热心回顾鲁迅等先驱者运用比较方法开拓文学研究领域的历史教益,并进而着手以自觉的比较思维方式分析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一个文学研究的新学科正在生机盎然地孕育和成长。但目前,国外的比较文学已经迈过了法国的“影响研究”、美国的“平行研  相似文献   

5.
<正>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地域文学研究”课题近期完成了一批由8部研究专著组成的系列科研成果,它们从不同侧面对富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做了填补科研空白的工作,是地域文学研究方面的可喜收获。这批研究成果大部分是对北京地区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做综合性研究的。其中《新时期北京文学与北京文化》一书对文化内涵丰富’的新时期北京文学的地域文化特征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是迄今为止从地域文化角度审视新时期北京文学  相似文献   

6.
施永秀 《探求》2003,(1):63-65
流行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说明市场效益机制、大众媒介的渗透、世俗化娱乐消遣的倾向对文学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使文学走近了大众,丰富了大众的精神消费,但文学蒙受了重创,作家与批评家应正视这些现象,保持理性,引导与提升文学的人文与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学在当代是一个欢呼与质疑并存的话题,当今西方中心论视域下的世界文学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而跨文明研究视域下的世界文学理论与实践能够对现有世界文学研究的局限性进行补益。它注重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文明文学间的关系和变异现象,这种研究方法正在研究实践中得到逐步落实,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为跨文明的世界文学研究提供了范式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布什明院士曾经指出,如果不研究文学的科学史,或者又称文学的科学学,那么要成功地研究文艺学的方法论是不可能的。“世界文学”是文艺学中的主要概念之一,研究者们要求对“世界文学”要有共同的理解和严格的科学定义。一般说来,研究者们能取得一致的是,世界文学不是要囊括人类历史中所创造的全部作品,而只是特别优秀的部分作品,对文学发展过程过去或现在具有某种意义的作品。但是,究竟是哪些部分,标准是什么,就产生  相似文献   

9.
文学权力:文学的文化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国华 《求是学刊》2001,28(4):74-79
文章旨在通过文学在社会历史语境中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来论证文学的话语权力属性。作者从分析文学的符号资本的条件即文化稀缺性 (包括文化能力、文化习性和文化产品三方面 ) ,以及考察文学的符号资本的实现方式即垄断表征领域这两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 ,文学权力在当代语境中的衰落与大众媒介的兴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爱与死的文学主题余凤高死亡与爱情被认为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不是没有道理的。死亡是一切生物、一切人的不可避免的归宿,是人的一生所必然经历的过程,以表现人为对象的文学、艺术家自然不能不面对这一亘古不变的现象,把它纳入自己思考和表现的范畴。从欧洲的文...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评吴秀明新著《文学中的历史世界》怀安新时期历史文学的兴起已成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续姚雪垠的《李自成》之后,历史小说创作空前活跃,且与历史剧、历史影视一起,汇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创作潮流。与此形成明显反差的是,面对历史文学的蓬勃...  相似文献   

12.
曾大兴 《唐都学刊》2004,20(6):32-36
李浩教授的《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和《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是近几年来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这两本书,从人地关系的理论前提出发,运用“地域一家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唐代关中、山东和江南这三大地域的士族文学进行探讨,对与地域士族文学有关的士族的贯望、迁徙、婚姻、教育、科举考试、宗教信仰和文体改革、牛李党争等问题进行考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文学地域性研究方面的实绩。  相似文献   

13.
李铁秀  龚宏 《学习与探索》2004,3(2):105-107
从文学与语言的关系入手,反思传统语言工具论制约下文学研究中的语言与文学、"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之间普遍存在的关系割裂等诸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文学与语言脱离造成的两张皮现象已使文学不成其为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研究必须建立在语言研究的基础上,文学应重返语言家园。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鲁迅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为例,结合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在东方的传播和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实际,论述了文学在不同国度与民族发展与传播中时空统一性的理论问题。其要点是:(1)论述了鲁迅在中国近代比较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中外文学比较研究的理论主张;(2)对文学研究思维方法由古代到近代演化的宏观考察和鲁迅以日本文学为桥梁横向移植西方文学有益经验的一些观点;(3)探讨了文学流播中时空统一性的“外在”形态与“内在”层次的区别。只有科学地揭示和阐发其“内在”依据,文学“外在”关系中的时空统一性才能建立在完全真实、令人信服的理论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126-129
近些年来,文学经典的确立一再成为众说纷纭的话题。论文回溯了以往文学经典建构的历史,提出经典建构是一个动态过程,应着重研究经典是如何确立的以及什么人在维护的问题;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生成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包括政治意识形态、外来文化思潮、文学评奖、大众文化的兴起等等;提出了经典建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文学发生的多源流、多传统的现象,立足于世界华文文学的范围进行筛选;二是应适当提高经典筛选的艺术标准,让留存下来的经典越来越精。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相似文献   

17.
专家们预言,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的伟大转折将在下一世纪完成。作者认为这必将对文学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多媒体的出现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文学作品只读光盘、电子期刊和个人电子日报的产生,为文学提供了比读物、广播、电影、电视更迅疾更大众化的传播形式。文学越趋多元,消费越趋加快,需要量越趋增加。通俗文学如此,纯文学也不会例外。作家和文学研究工作者面临新的挑战。电子媒介与文学之间不应该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作家们已经而且将越来越受到电子媒介的恩惠。不久的将来,不用计算机联网的科研,决不会是一流的科研,自然科学研究是如此,社会科学包括文学研究同样也是如此。实际上,现代意义的文学本身。是工业化的产物,信息时代必将产生属于它的文学。应该对两种文学──纯文学和俗文学都给以必要的关注和认真的研究;应该建立一支使用计算机的文学研究队伍,才能适应全球化的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18.
莫莱蒂借用中心、半边缘、边缘一类的结构范畴来构建自己的世界文学体系,以树型与波型来阐释世界文学的历史形态和传播形态,在西方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尽管莫莱蒂的世界文学体系和模型招致了种种批评和责难,但他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是一个问题”的思想仍然值得我们继续思考。他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态度,实质上表明其世界文学观仍具有鲜明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这跟他所宣扬的立场是相悖的。在从事世界文学研究时,应该尽力克服潜藏的“我族”中心主义冲动。可以说,世界文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凝定不变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该书是一部中日文学理论比较研究方面的学术专著 ,由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胡令远教授撰写。它以审美为中介 ,对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即精神史与文学发展史之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并从此一角度对中日文学迥异的基本性格作了透辟的比较分析 ,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认识中日文学别异洞天的学术平台 ,可谓饶有新意。  全书 2 0余万字 ,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 2 0 0 2年 9月出版。《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兼论中日之异同》@胡令远  相似文献   

20.
一 1.我很欣赏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局部分析与宏观把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研究20世纪文学,迎面而来的是一大批文学大师;星汉灿烂,目不暇接,从谁人手呢?按照汤因比的看法,不论多么伟大的作家,其自身也不能是说明他的自足范围。福克纳伟大,缺少了对乔伊斯、普鲁斯特的了解,难以阐释福克纳的来源。马尔克斯卓然,不知晓拉美文学与欧洲文学的冲撞和交融,又怎能把握魔幻现实主义的真髓。看来,每位伟大的作家都是我们这个世纪文化大潮激荡起的巨涛,都是从我们这个世纪文化土壤生长出的大树.有必要从整体上把脉20世纪文学走向,以从20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