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电下乡政策是国家扩大、拉动消费、带动生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经济平稳校陕增长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加快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谐陟骈积的意义。劂州区家电下乡由于政府推动有力,监管到位,销售服务周到,给农民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  相似文献   

2.
梁莉 《统计与决策》2011,(24):98-100
当前城乡消费差异巨大,农民消费需求严重不足,这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后金融危机情况下,如何提高农民消费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河南、山西、陕西农村25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跟踪寻找影响金融支持农民消费能力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我国扩大农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要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把提高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作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50%,因此,启动我省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民消费,将对拉动我省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启动农村市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就苏州农村而言,无论是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消费,还是居住和服务消费,都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然而潜在的市场需求不等于现实购买力。农村市场的启动正受到诸因素制约,其中主要在于农民购买力还不强。从现实购买力来看,目前苏州...  相似文献   

5.
如何引导农民把一部分消费资金用于生产,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生活消费资金转化的潜力(一)农民消费资金的增长连续三年超过纯收入的增长。从1979年到1984年的六年中,除1980年和1981年的消费增长超过了纯收入增长,有四年纯收入增长超过了消费的增长,平均每年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比消费增长快4.3个百分点。从1985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1985—1987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平均每年递增13.3%,比人均纯收入增长快4.1个百分点。三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7.2元,而同期人均生活消费则增加了124.5元。生活消费占纯收入的比重,在经过1982—1984年的下降之后,又由1984年的77.1%回升为1987年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苏州农民消费倾向总体变化情况及特征,并运用ELES模型分析农民消费结构变化,发现影响农民消费倾向的因素主要为内生因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建议加大对低收入农民的帮扶力度、创新农民消费信贷机制、保障农民消费环境等,促进苏州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7.
农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方法。特别是在当前,由于国际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和投资造成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扩大农村消费、促进农村消费提升应当成为保障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陕西现有农村人口2200万人,占全省人口近六成,2008年陕西农民收入同比增长18.6%,是自2000年以来陕西省农民受益最好增幅最高的一年。农村居民是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消费群体。农民收入的日益提高,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善,消费社会化程度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8.
家庭消费的分析,是整个消费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有助于揭示家庭消费变化的趋势,而且可以为消费品生产结构的调整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民家庭消费的实际,对回归分析方法在农民家庭消费分析中的应用作一初步探讨。 一、农民家庭消费收入弹性的回归分析 农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一般来说,收入水平的变化对其影响较大。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Engel)曾在研究有关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恩格尔定律。尽管恩格尔定律在我国农民家庭消费分析中的适用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制约农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影响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 收入水平是影响或决定消费的重要因素,只有足够的居民收入,才能有足够的消费,而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也间接影响了农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村市场的繁荣。但受收入和流通市场的约束,农民消费需求不足,农村市场扩张乏力,发育相对滞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  相似文献   

11.
根据计算,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且MPC等于0.7707,按照乘数原理推断,家电下乡拉动农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经济成倍增长.但是,下乡家电品种仅仅限定于彩电、冰箱、洗衣机和手机,在农村每百户居民对彩电、手机和洗衣机拥有量偏高、农民增收缓慢、节俭意识约束等条件制约下,要真正拉动内需、刺激经济还必须从调整家电产品结构、适应农村需求,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村需求,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村需求,转换农民消费意识、升级农村需求,改革农村家电销售模式、方便农村需求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及其政策含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文轩 《统计研究》2010,27(8):66-73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以西方消费理论为基础,对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别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这种差异性具体表现在相临期间消费关联性、自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和消费行为稳定性这四个方面。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差异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它表明需要采取城乡有别的消费政策,刺激城镇居民消费的重点应当是通过结构调整与体制改革提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关键则应该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消费行为、促进农民消费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消费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 1978~ 1997年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预算数据检验了持久收入假说与随机行走假说。由于制度和经济的原因 ,中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行为并非完全符合发达经济的消费函数假说。分析认为 :1978年以来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与财富显著增加 ,农村民间信用和转移支付 ,也为农民降低流动性约束提供了部分条件 ,进行跨时预算的条件逐步成熟。然而由于短缺经济的制度惯性等因素决定了农民很难获得官方的消费信贷支持 ,农民消费主要取决于其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 ,目前在过剩经济形势下更应该承认居民消费行为的合理性 ,纠正舆论以“人情风”、“建房热”等对农民理性消费的责难。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民收入对于调整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内需,减小基尼系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乐清市1982-2013年的相关数据建立模型,研究各因素支持农民增收的实效性,分析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支农资金促农增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对于我省农民来说是充满喜悦的一年。在国家出台的"一免两补"等惠农政策的有利促进下,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进而带动了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2004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37.37元,比上年增加175.67元,增长10.6%。一、2004年我省农民消费主要特点1、食品消费讲究质量,向营养、科学型发展。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消费得到格外的重视。2004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750.57元,比上年增加74.43元,增长11%。在人均食品消费中,人均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经济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过去的1993年,重庆市长寿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的总特征可以概括为“进入了消费的商品性时代”。如下数据可以证明这一论点:1980年,长寿县农民人均总支出178.72元,其中商品性支出(现金支出)占52.98%;到1993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96.64%。表明商品性支出已占领了农民生产、生活流域的绝大部分空间。但从农民的资金流向及频率看,农民的生产投入与生活消费仍潜存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进了实证分析,根据文章结论提出了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消费与整个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城乡消费差异的形成原因总的说来,城乡差异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的历史基础上,受自然条件、经济因素、人口变动以及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和运动而形成的。在我国,城乡消费差异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伴生物,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提高了消费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迟缓,农副产品价格的偏低,使大量利润转化为工业化的资金,相当长时期内,农民生活改善不明显,消费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19.
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刺激农民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保持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施令同 《江苏统计》2001,(12):30-32
增加农民收入与推进城市化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本文拟通过分析各种因素,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自身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迟缓问题,只有 加速城市化、减少农民数量、创造就业载体、激活农民消费需求、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