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0月17日是清逊帝溥仪辞世40周年的日子,此前5天,溥仪安葬地华龙皇家陵园的"溥仪纪念馆"正式接待游人。他的《我的前半生》在问世43年间一版再版,并因作者溥仪及合作者李文达辞世,而被它的第一家出版机构群众出版社申请为无主财产。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幽默     
杨海亮 《可乐》2010,(4):37-37
一天,朋友来访,问老舍最近在写什么。老舍故作神秘地回答:“我正为‘皇帝’当‘奴才’呢!”朋友不解其意,走近书桌才知道,老舍正在替末代皇帝溥仪润色《我的前半生》一书。  相似文献   

3.
《清朝藩部要略稿本》,包文汉整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共485页。《清朝藩院要略稿本》(下称《稿本》)出版后,展读其前言、正文,深感这是一部凝结整理者多年心血的佳作。《稿本》的整理者包文汉先生长期潜心于清代蒙古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报载,《我的前半生》年初已由群众出版社补足“全本”出版。作为一个40年前的老读者,闻之不禁百感交集,是沧桑感还是顿悟,说  相似文献   

5.
2011年影印出版的《天津图书馆藏纪晓岚删定〈四库全书总目〉稿本》,是现存《四库全书总目》稿本中最新、也是最先影印出版的资料。此一文献的出版,对《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方式与修订重点,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研究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四库全书总目》的文献学研究而言,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究竟在何时,是确定本稿本学术价值与判定《总目》编纂过程的重要关键,因此探讨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自然是刻不容缓的要务。此前,笔者与北大历史系刘浦江教授曾先后发表论文,探讨此一稿本的编纂时间,虽然所得结论不同,但由于不同的原因,使得我们的初步尝试,都有或多或少的瑕疵,并沒有达到原本预期的目的,这是一个缺陷,有待于重新的探讨与论定。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十年磨一剑"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要付出十年的时间来完成一部书,那就不多见了。如果说有人用十年的时间采访了300多人,并且为了确定一个情节而先后采访过30多人最终写成一本人物传记,那就更是天方夜谭了。贾英华就是这个"天方夜谭"的主人公,那部人物传记就是被中外上百家权威媒体评价为成功地续补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一书的《末代皇帝的后半生》。  相似文献   

7.
瑞安孙诒让(1848—1908)是晚清一位对经学、诸子学以及古文字学都有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他一生著述繁富,已刊定者有二十余种.未刊行的尚有数种,《经移》盖其一.以其未经刊定,学人未见,故各家著述多无言及是书者.孙氏玉海楼藏书,和孙氏手校、手稿本,现多由杭州大学图书馆收藏.在他诸多的手校、手稿本中,有关《经移》一书的,我见到过两个本子.一是孙氏以江西刻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为底本,通校全经,多有朱墨校语于书眉.这个本子,共一八四册,杭大图书馆编《馆藏善本书目》(下简称《书目》)著录作:“经移手稿不分卷”.这部分孙氏校经的成果,我巳依例选录、整理,汇成专著,题作《十三经注疏校记》(下简称《校记》),并撰文介绍,此不详述.另一个本子,就是这里要说的“《经移》稿本”.该稿本,《书目》著录作:“经选节本不分卷清孙诒让撰手稿本有玉海楼藏印.”今按:这个稿本,小三十二开,十六页,中有空白数纸,原题“经移”二字于册端,册中夹有浮笺.  相似文献   

8.
读王静安(国维)先生诗文著述,偶有一得,辄便记之,漫无诠次,因名之为“随札”。《咏史》二十首写于何时静安先生《咏史》二十首写于何时?我在《王国维诗学著述系年》中,将此诗系于1897年左右。读周一平著《王国维著述年表》。(按,一平兄参加《王国维全集》编纂工作多年。此书10万字,材料宏富,考订细密。承一平在此书出版前,慨允借阅稿本,我乃得先睹为快)一平将《咏史》二十首系于1900年(庚子)4月(农历三月),并云: 手稿藏上海图书馆,见《高啸桐友朋手札》。诗跋云:“庚子三月,以事留滞武林。病风苦咳,不能读书,辄拈笔咏古,得二十绝  相似文献   

9.
我校历史系常城教授撰著的《张学良将军》一书,已于1988年9月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长时期从事东北近现代史教学和科研的成果,是继《张作霖》一书之后的又一东北历史人物传记。两书互相联系,堪称姊妹篇。该书将张学良的一生,以被软被禁为界,划分为前半生和后半生。侧重论述前半生的政治活动和对中  相似文献   

10.
牛年春节前,《半岛》出版面世了。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退休七八年之后的作品。退休前,我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为社会保稳定、为百姓保平安的事业。一个老政法、老机关、老人,也能写小说?这或许会引起一些人的狐疑。这正如近年来报纸宣传一些七八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一辑发表了荣孟源先生的《曾同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下简称《考略》)一文以后,我曾写了一篇题为《就曾国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一文与荣孟源同志商榷》的文章,参加同年五月在南京召开的太平天国史学术讨论会。以后又将文字压缩,并把题目改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下简称《考辨》),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书供》是李秀成自己的说法,即清方所谓《李秀成供》。因有真伪之辨,荣文称它为《稿本》,本文称《原稿》。  相似文献   

12.
一九五九年发现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简称《梦稿本》)是一部手写的百廿回《红楼梦》稿本,每十回一册,装订成十二大册。内中有些册的首页及末页破损相当严重,四十一至五十回原稿又完全佚失。收藏者杨继振根据摆字本补抄了十回另十九页半之多。补抄部分与原文相接处盖有杨氏印信,以示区别。这样严重的破损,应当是由于《梦稿本》在漫长的岁月中被翻阅的遍数过多所致。《梦稿本》的大多数章回,都没有被重新誊清过,许多章节字迹流畅而潦草,保留着涂改增删的原始痕迹。《梦稿本》的出现,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红学界的极大兴趣。一九六二年范宁先生便为它写了长篇的跋文,附在《梦稿本》的影印本之后。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和上海古籍出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诗人汪承栋步入诗坛,已是二十六个春秋了。二十六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虽只是短暂的一瞬,但作为诗人的生命,无疑是漫长的历程;何况这二十六年又并不是全都属于诗人所有。十年浩劫,十年停笔,就曾在诗人的创作道路上留下一段不少的空白。我们叹惜那流逝的时光,更尊重严峻的现实。然而,创作又往往不以时光定成败。所以当汪承栋的一本散文集《昆仑山下的明珠》(196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和九本诗集《从五指山到天山》(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昆仑垦荒队》(196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雅鲁藏布江》(195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高原牧歌》(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黑痣英雄》  相似文献   

14.
2014年3月,《渔洋山人感旧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依据清乾隆十七年雅雨堂刻本影印出版,上下两册,精装.此书初成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是一部具有神韵理念的诗歌选集,由王士旗辑录,朱彝尊为之作序,后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卢见曾整理并刻印.《感旧集》从辑录初始,到稿本问世,到雕印出版,前后历经80年的艰辛历程,版本价值极高.一部《感旧集》将王士禛、朱彝尊、卢见曾3位文坛名宿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清人黄图珌《看山阁集》有九首诗与《鸳鸯幻》传奇作者及其内容有关,此前无人注意.从黄图珌诗中可知,《鸳鸯幻》是一部才子佳人戏,约作于乾隆初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之间,作者是松江府(今上海市)诸生戴蓉石.收录于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的《清代稿本百种汇刊》(79)中的《灵山会》传奇,未见任何曲目及曲籍记载,其作者幻园居士为清宗室,剧作完成于咸丰五年(1855)七月.《海宁州志稿》卷二九载陈乃赓《黄堂梦》传奇八卷,无其他文献记载.陈乃赓是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曾官刑部主事,长于词曲,卒年34岁.《黄堂梦》当为其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回籍后所作.  相似文献   

16.
1954年9月老舍为《骆驼祥子》写的《后记》中说:“这是我的十九年前的旧作。”人们据以断定《骆驼祥子》的写作时间为1935年。然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2月的《出版说明》却肯定“作品写于1936年。” 根据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载《收获》1979年第1期)的介绍,《骆驼祥子》的写作时间为1936年夏至1937年初夏。老舍说:“由二十五年春天到夏天,我入了迷似的去搜集材料”;“到了夏天,我辞去了山大的教职,开始把祥子写在纸上”;二十六年“刚刚入夏,我将它写完,共二十四段,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小说《伤逝》以女性追逐爱情自由的表层,揭示出女性从独立出走而后又回归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小说对《伤逝》中子君的命运延续构思出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秦雯编剧的《我的前半生》电视剧在尊重亦舒的"子君"出走方式的基础上,创作出女性追求精神与物质独立的必然性。"子君"作为鲁迅笔下"娜拉出走"的典型女性,囿于五四初期思想启蒙的软弱性的时代背景,在出走后"无路可走"。在亦舒《我的前半生》小说及其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由多位女性在实践着"子君"出走之路的多重性与虚幻性,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出走"、追求独立时突破局限和障碍的艰难和循环反复性。  相似文献   

18.
《石涛画语录》 ,在 2 0世纪 6 0年代之前通行的是“画语录”一系的版本 ,1 95 9年一本据说为石涛自书的《画谱》本被“发现” ,它被视为石涛生前的定稿本 ,由石涛亲自手书 ,并对早前《画语录》中激进思想作了大幅修改 ,反映了石涛晚年思想趋于保守的倾向。如今 ,《画谱》本为石涛晚年手定的说法几乎成为定论。其实 ,《画谱》本是个伪本 ,此本刊刻之时 ,石涛早已过世 ,《画谱》是由作序者胡琪篡改而刊刻的 ,《画谱》的书写者可能为石涛弟子、代笔者石乾。由《画谱》而出现的对晚年石涛思想趋于保守的判断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9.
荣孟源先生在《曾国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下称《考略》)一文中,从七个方面论证《书供》原稿不是李秀成的真迹,而是曾国藩将其删改后派人重抄的“冒牌货”。我也写过《李秀成<书洪>原稿考辨》一文和他商榷。惟因篇幅所限,拙作对该文所说的《刻本》采用〔〕号的看法未加论列。现就这个问题补述如下。 《考略》第六节的末段说:“曾国藩制造了这个《稿本》,冒充李秀成的真迹,其大段删节之处,在《刻本》末尾加以说明,其个别改动字句,也用〔〕号标明。《刻本》中共有〔〕号十六个,在正文中十三个。如《稿本》‘是以被两国(个)奸民获拿’一句,曾改为‘遂被曾帅官兵拿获’,《刻本》作‘〔遂〕被[曾帅追兵]拿获’,借以表示曾国藩‘正大光明’,从而也就掩饰了他篡改李秀成真迹的大罪行。”《考略》第七节还说,《刻本》〔〕号中的字,“是曾国藩派人抄录此《稿本》时加的。” 《考略》是把《刻本》所用的〔〕号(主要是正文中十三个)当作曾国藩为了“掩饰”其“篡改李秀成真迹”的罪行而制造的假相看待,但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据我考察,《刻本》正文用的十三个〔〕号都是各有其原因和作用的,它们与篡改真迹并无关联。原因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种  相似文献   

20.
<正> 林则徐病逝普宁的时间,我所见过的文章如:《福建论坛》(1985年第4期)、《普宁县文物志》(1986年出版)、《普宁文史》(第一辑,1987年10月出版)都认为“1850年农历十月十九日林则徐来到普宁,十月二十二日在普宁文昌阁病逝。”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前一个时间是根据1939年饶宗颐编的《潮州志·大事志二》,后一个时间纯属民间传说,找不到任何根据,这两者都是不可靠的。根据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