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差异论模式:意义与局限──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论模式:意义与局限──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研究张无屐,孙逸行文艺理论史家把俄国形式主义当作西方现代文论的第一个流派,把《艺术作为手法》视为现代文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其理由不仅仅在于它标志着文艺研究对象上的“向内转”即转向作品本身,更深层的原因恐怕在...  相似文献   

2.
线条与团块──中西传统艺术结构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条与团块──中西传统艺术结构模式比较于培杰中西传统艺术比较并不是一个新鲜题目,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和方位作了若干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这似乎又是一个说不尽的题目,几乎每一个新的角度和方位,都能道出一些新的内容。本文拟对中西传统艺术结构模式作简...  相似文献   

3.
评《创造与选择──论前期创造社的文化艺术精神》亦然对文化激进主义的反思,是学术界进入90年代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它的兴起,显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之下,对已逝时代的一种重新解读,是对产生任何完全共时模式的可能性的历史因素进行叙事重构。对自“五四”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八大山人饮酒不多,但嗜酒,并交结许多诗书画界酒友;酒对其诗情、书趣及画意的产生有如润滑油、催化剂;山人深谙酒文化的情趣并以并运用于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多样的饮酒情趣产生多姿变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当下,艺术创造作为概念,俨然已被文化创意所替代。其原因主要有三:现代技术的革新、审美经济的勃兴和艺术自身发展对"美的艺术"观念的打破。在艺术创造向文化创意转化的过程中,对艺术创造形成内在规定性的美的神圣性并未得到有效延续,从而使艺术审美中潜藏的审美悖论凸显出来:艺术是呈现真理、引导本真生存还是创造"美丽学"之"美";艺术的价值取向是注重审美价值还是追逐经济价值;艺术审美活动对人的主体性是审美超越与还原,还是审美满足与强化。由此,艺术创造转化客观上带来了现实感性的充盈,同时也造成文化垃圾的充斥。这两者无论在审美实践层面,还是在美学理论层面,都引发了诸多问题。在20世纪早期,西方诸多理论家已对此关注并深入反思,尤以海德格尔、本雅明为代表。虽然两人理论的基础、进路等存在着根本性差异,却从不同维度对当下如何突破艺术创造转化所造成的理论困境提供了启示。这种启示在于,重树美的神圣性对艺术创造及文化创意的内在规约,实现美从认识性对象到生存方式的转换,促成美学学科由认识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就英国大学而言,其艺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变革,与英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变革基本同步。大致看来,英国大学艺术教育和变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长期徘徊;大众化阶段的小步前进和大众化后期以及进入普及阶段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7.
达·芬奇之前 ,欧洲画家笔下的人物肖像呆板、僵硬 ,缺乏生气。直到《蒙娜丽莎》问世 ,技法上有了空前的飞越。达·芬奇的创造性表现在哪里 ,他的创造精神又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主要就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王安忆对传统文化因袭下的叔叔这一代人的冷静审视入笔 ,对作品讲述的八十年代最基本最庄严也最大落俗套的三个叙事模式进行深层的剖析 ,完成了对中国父权秩序下男性中心自大自恋自夸情结的展露 ,透视出传统文化因袭下文化人的心态与精神  相似文献   

9.
艺术家以艺术形式经验图式去把握艺术信息,创造出艺术形式。在创造形式历程中,艺术家或者以艺术形式经验图式去同化艺术信息,逐渐修正形式经验图式,在依附于原艺术形式经验创造中凝定出与其类同的艺术形式;或者以艺术形式经验图式去顺应艺术信息,不断调整艺术形式经验团式,在超越原艺术形式经验创造中凝定出与其类异的新艺术风格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萧红短暂的一生,以其特有的敏感和艺术天赋,更以觉醒了的知识女性的眼光,审视传统社会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展示她们在多重压迫下的非人生活。她讲自己对女性社会地位和人生角色的关注与思考融入创作,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揭示她们的悲剧命运,反思她们的精神负荷,挖掘旧时代妇女苦难的深层原因。本文主要就萧红的女性意识对人物塑造所产生的影响,及其文体的抒情性与女性意识的关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宋宏福 《学术论坛》2002,42(6):93-97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在人类的审美创造实践中 ,科学与艺术作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在美学基础上得到了融合和统一 ,具有更深层面的审美共性。文章主要探讨了科学与艺术的审美创造本质、形式美法则以及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小说家为了在创作中和现实世界对应与契合,努力挣脱传统的直线型情节结构模式,营造出重合式、叠加式、幅射式、展览式等新的短篇小说结构形态,不仅扩展了短篇小说的艺术容量,而且还带来了生活化和抒情化两个美学新质。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与时间──对艺术价值的美学怀疑论颜翔林“永恒”也许是人类永恒思索的命题之一,它将心灵界导向一个终极价值的追求目标,解答一种共时态的不变结构在现实界的可能。所以,无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均试图寻找和建构一种长久稳定的平衡秩序、深层结构、内在规律、客观...  相似文献   

14.
<正>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威仪是一个古老的观念,它伴随着人的尊严而产生。高尚感是人们永恒追求,它在先秦文学典籍中有充分的表现,其主要文本载体是《诗经》。在风雅颂三者中均有表现高尚感的作品,不过这类作品最集中的表现还在《颂》诗中。《颂》诗的主要风格是高尚,它通过威仪观念表现出来。《小雅》言及"威仪"的诗篇,主要呈现出整齐的章法。《大雅》言及威仪的诗篇,主要呈现出错综的章法。《颂》诗最主要的章法特点是不分章,而做诗人的主观际性是《颂》章法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核心和哲学灵魂,有了这一思想路线,才会有我们改革开放、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今天。但思想解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关键是转变思维方式与世界观.这种转变实质上是哲学领域的一次思想解放。因为“苏联模式教科书哲学”至今还在沿用,误导着人们的思想,只有彻底摆脱它的束缚和影响,转变我们的世界观,切实掌握马克思和邓小平思想的真实精神,才能够全面发挥“邓小平理论”的作用,从而走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世界观,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小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矛盾、困惑、冲突。虽然其主流是唯物的、辩证的,但也存在着非理性的色彩。我们在进行分析思考的基础上期望通过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指导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爱情的湍流 灵魂的炼狱──走进《野草》艺术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草》共收散文诗23篇。前18篇创作于1924年9月中旬至1925年7月中旬的10个月中,平均一个月两篇,创作时间相对集中。中断了5个月后,后5篇写于1925年12月至1926年4月,平均一个月一篇。前18篇毫无疑问是《野草》的主体,也是《野草》最难索解的;后5篇是《野草》的余波,比较容易解读。这就是说,如果《野草》表现的是鲁迅灵魂里涌动着的一段激越的感情湍流,那么这湍流发生的时间主要是在1924年9月到1925年7月。一 尽管《野草》在现代散文史上拥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尽管探索《野草》的学术论著的数量不能说不多,尽管学者…  相似文献   

19.
社会剧代表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话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对于香港现实关注与思考的本土意识、戏剧叙事写实基础上的拓展与开放、探进人的个性与心灵和形象塑造等方面,社会剧的探索促进了香港话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说模式是作家用来传达艺象的一种媒介载体。这种媒介载体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也在发生变异与更新,但相对于社会思想和艺术观念的更迭和变化来说,它的演化却是极为缓慢的,甚至可以说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又可能发生突发性的变化。我国传统小说从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起,到明清章回小说,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正体现了这种相对稳定而又缓慢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