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乞讨权”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乞讨权”法律属性的困惑以及乞讨行为政府规制有效性的质疑。通过分析,发现“乞讨权”并非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权或宪法权利,政府在有更高价值秩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利用完善制度、分类管理等措施,解决“乞讨权”保障和限制之间的价值冲突,寻找“乞讨权”在现代社会视野下的理想归宿。  相似文献   

2.
关于乞讨权问题的争论至今仍无一致的意见。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乞讨权法律属性的困惑以及乞讨行为政府规制有效性的质疑。通过分析,发现乞讨权并非是法律意义上的人权或宪法权利,政府在有更高价值秩序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利用完善制度、分类管理等措施,解决乞讨权保障和限制之间的价值冲突,寻找乞讨权在现代社会视野下的理想归宿。  相似文献   

3.
乞讨权并非是一种宪法意义上类型化的权利,却可以被宪法意义上的一般行动自由所吸纳.由于宪法意义上的一般行动自由不是一种客观秩序,故包括乞讨在内的行动自由不受国家积极义务的保障.而任何自由包括法律上的自由均伴随着某种界限,故乞讨行为是一种不得随意限制同时又是不能不予以谨慎对待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在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其立法本身及其在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尽快修订该《救助管理办法》,扩大救助的范围,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丰富救助的内容,明确救助站和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对未成年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特殊救助,完善受助人员权利救济的途径,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救助和规范流浪乞讨人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法律权利,或为“允许”规范的直接意义,或为“命令”或“禁止”规范的间接意义。“允许”规范所规定的法律权利一般被称为“强允许”或“积极允许”;与之相对的是“弱允许”或“消极允许”。“弱允许”不具有法律意义,属法律不作评价或不干涉的自由或权利;具有法律权利意义的“强允许”只有与相关的禁止或命令规定相结合才能使法律权利名符其实。“乞讨权”有“弱允许”和“强允许”两种存在形态,前者不是法律权利。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推行5年来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这些文献研究的焦点问题,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社会救助必要性、我国流浪乞讨人员形成原因、乞讨权的定性、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对策等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静 《社区》2003,(18):16-16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向社会公布后,曾参与新《办法》意见征询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马怀德教授接受记者专访,剖析了其中表现出的5项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晓妍 《社区》2014,(1):46-46
2013年12月12日,湖北省汉川市社会救助站正式投入使用,汉川市的流浪乞讨人员有了新“家”。  相似文献   

9.
穆重 《社区》2011,(13):5-5
搜索发现,“乞讨”的网店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金额多是一元起步,乞讨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门:有自称创业没有本金寻求资助的,还有借钱买房娶老婆的。虽然大部分“乞讨网店”的卖家还销售诸如上网卡、衣服等商品,纯粹“乞讨”、“借钱”的只是极少数,但网络乞讨的出现,无疑已引发公众的纷纭热议,有网友就提出这样的网店应该马上封了。而我却认为,容忍“乞讨网店”也是一种善。  相似文献   

10.
赵清竹 《社区》2008,(10):28-31
乞丐可算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历时最久、普及最广的“职业”之一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和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现象的发生,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很多国家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方面尽显爱心。同时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襄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各国也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法规,并依法严惩。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生活的快速发展与丰富,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进,“小公主”与“小王子”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从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感受到很多的儿童过着无人能及的幸福生活。但是反观另一方面,缺乏家庭和社会关爱的流浪乞讨儿童也在大规模的形成,这不仅影响了流浪乞讨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的实现。关注流浪乞讨儿童,为其构建完善的关爱系统是相关工作机构的工作之重,同时也是社会各界人士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2.
彭代国 《社区》2013,(15):20-21
2013年1月18日上午11时,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逍遥滓街道QQ群里闪现出一条消息:“各社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有新情况及时报给我,有居民捐助的也麻烦报到我这儿汇总,我们有义务做好宣传,弘扬好的社会风尚。”这条消息,  相似文献   

13.
《镇江社会科学》2007,(5):56-57
2003年8月1日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站目前的职能是负责救助那些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救助原则是自愿求助、无偿救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年来的救助实践让救助政策越来越深入民心,不少困难群众得到了及时的帮助,解决了一时之难,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救助理念。但是在救助过程中,也有一部分人混迹于困难群众之中骗取救助,还有的则好逸恶劳以乞讨为生,不愿接受救助,怎样才能让国家资金安全有效地用于救助困难群众,又能让职业乞丐改变陋习,  相似文献   

14.
“乞讨”的性质定位及救助管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乞讨”行为的性质定位,学界主要有自由说和人权说。通过对这两种主流观点的缺失之深度分析,不难发现,乞讨的实质即生存权受到威胁时的一种自力救济,可以将其定位为“穷人的一项专有权利”。因此,在尊重公共安全和其他公民合法权益之前提下,应该对乞讨范围和方式作出相应规制,最终达到社会秩序与乞讨者合理利益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出台了新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办法出台后,我国的救助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随之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呈现出新特点。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应从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引入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和人才、救助站与高校联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促进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6.
2003年,孙志刚成为《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下简称《收容遣送办法》)的终结者,“孙志刚之死”以及三博士因之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催生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日《收容遣送办法》被《救助管理办法》所取代,收容遣送站也随之更名为救助管理站。这一转变不仅是关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制度的重大变革,自愿求助取代了强制收容,也体现了新一届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为求较圆满地解决城市流浪乞讨问题,救助管理站被人们寄于厚望。2003年8月1日起,北京市先后设立了19个救助站,运行三年来,为众多公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在北京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却日益增多,一座天桥上同时有五六个乞丐的现象不足为奇。一边是流浪乞讨人员在增多,但他们不愿接受救助;一边是大批不属于救助对象的人要求救助,有些救助站甚至人满为患。救助站不仅承担了职能范围的工作,也承担了大量无力承受的事务。由于种种自身无法解决或不能控制的问题,在救助与管理的道路上,救助站一路曲折走来,始终尴尬且困惑。  相似文献   

17.
流浪乞讨现象目前已成为社会大众的关注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探析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指导理念和实施原则,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三个方面,讨论社会工作介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本策略,以期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完善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吴敏 《社区》2012,(28):32-32
自2003年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实施救助管理转型以来,救助对象多、活动范围广、人员成分复杂等问题凸现。在流浪乞讨人员中,既有一些钻新政策空子的职业乞讨者,也有一些因被偷、被骗、被抢、务工不着、寻亲不着,而陷入临时生存困难的群众。他们不仅经常出没在繁华地带乞讨,有的还流动到小区和居民楼内,影响了社会秩序。由于受救助人员数量和救助能力的限制,救助人员又很难逐个深入到小区和居民楼巡查,使社区和城郊成了救助工怍的死角。如何让救助对象得到及时有效救助,是社会管理者,也是社区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吴部 《社区》2004,(12)
近日,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纷纷推出禁止乞丐沿街乞讨的法令,立时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正方:行乞影响社会形象,该禁!对于禁乞运动,的确有很多支持者,如苏州市政法委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就说,“市民非常欢迎,效果也很明显”。禁乞令为何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乞丐已经职业化。有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把乞讨当成了自己谋生的手段。在某些地方,乞丐成群结帮地当街乞讨,还出现了动辄就以拦路、纠缠为手段的强讨现象,更是影响了社会形象,妨害了其他公民的人身安全,这种行乞现象该禁。反方:“禁乞”治标没治本现在有的地方限制乞讨,关键是乞…  相似文献   

20.
中世纪晚期英国一直为乞讨问题所困扰,此时乞讨问题的出现是多种社会因素的结果。虽然中世纪基督教会主张对所有的贫困者予以救济,但中世纪晚期英国仍出现对乞丐限制的普遍呼声和行动。政府、教会和社会精英都提出了一些限制乞讨的措施,主张对乞丐救济区别对待。中世纪晚期英国对乞讨的限制有助于鼓励人们积极的生活,这孕育着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