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春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和人民作家,就其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而言,“土地”和“人民”始终是黄春明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与动力。他曾一再强调:“我是绝对地赞成以真挚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底关心人,关心社会的文学。”因此,他的创作有一种深深吸引人的力量,因为他始终是紧紧贴着土地和人民的心说话,这是他坚持的道德立场。60年代初期,黄春明带着他的处女作《“城仔”落车》正式步入文坛,虽然早期作品中曾受到过现代主义的影响,但这类创作并没有继续下去。从1967年起,随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对生活本质的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2.
黄春明是台湾省的重要“乡土文学”作家,他一九七二年以后的作品比起以前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明显的转变。关于这一点,黄春明有过坦诚的自白:“在我写以小人物为主的那一系列的小说的时候,我获得了‘有良心的作家’、‘人道主义作家’、‘小人物的代言人’、‘悲天悯人的胸怀’等等这一类的称赞。……自从我看清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山丁是东北沦陷区的一位乡土作家,也是“乡土文学”的倡导者。强烈的民族意识使山丁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文化抗争斗士的风格,他的作品充溢着对殖民者掠夺的反抗意识。他以对乡土的热爱、对抗争的坚持、对希望的执著赢得了沦陷区作者的尊严。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黄春明的文学世界是一轴色彩缤纷的画卷。他的的散文也以其率性见真、爱憎分明、明快坦荡的个性占据了这轴画卷的绚丽一隅。1988年结集的《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是黄春明出版的唯一一部散文集,所收录的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随想”,收录了10篇作品;第二部:“乡土组曲”,收录了15篇作品。在开篇的“自序”中,黄春明将自己成为作家的来龙去脉简明地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台湾作家黄春明一直以来都是以其独具有魅力的,富有台湾作派和泥土风情的乡土小说而闻名于世,他创作的乡土小说至今已有7部被改拍为电影,先后荣获了“金马奖”等海内外大小不等的奖项,可谓是20世纪后半叶台湾当代最著名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年,作家刘绍棠在吉林、河北、湖北等地的参观访问中,都大声疾呼创作“乡土文学”.在一九八一年《北京文学》等一期上他又发表《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一文,“响亮地提出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的主张”,号召北京地区的文学评论家“应当重视北京文学创作中的农产品”.他说:“我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大话题,就是对世界,我们要建立中国的国土文学;在国内,我们要建立各地的乡土文学.我们必须在文学创作中,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中国气派与地方特色.各国之间,各地之间,文学创作可以互  相似文献   

7.
陈晨 《山东社会科学》2005,1(12):113-116
乡土文学起之于对落后滞重的传统乡土的文化批判,但是到了20年代中后期,处于启蒙落潮期的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背反性的变易和分化。在台静农、蹇先艾、许杰等人的乡土文学创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消弱了文化批判的力度,他们的作品不再囿于对“启蒙”主题的单一表达,明显涵盖了更多的历史和生命文化的内容。他们对乡土文学在这一新的向度上的“人文内涵”的开掘,使文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新的人文觉悟和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二十年代,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创作回忆乡土生活并带有乡愁情调的作品。鲁迅于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这一文学现象作出了科学的总结;此后半个世纪以来,新文学研究者对于作为文学流派的乡土文学的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但是,使我们惊异的是,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9.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凯 《江淮论坛》2006,(5):106-109
鲁迅的乡土小说,所以成为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作者对浙东故乡常常的眷恋和对中国农民常常的“爱”上。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的情感文字表现,是这种真挚情感的流露。  相似文献   

10.
赵咏冰 《文史哲》2012,(3):54-62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范畴,鲁迅开启了乡土文学论述的源头,他的简短概括同时也引发了乡土文学的各种歧见。乡土的文化蕴含应该指向故乡而非单纯的乡村,对比意义下的异质性文化因素才是乡土文学之核心,现代乡土文学中都市/现代文明则是相对于乡土的异质性文化因素,都市与乡土的互动激发了乡土想象的多义复杂性。这表现在:乡土文学作者在城、乡之间情感游离,他们的城市经验干扰着他们乡土叙事的纯粹性,而他们对土地的乡愁,削弱了他们作为现代文明启蒙者对乡土的批判力度。师陀的《果园城记》为乡土文学写作了一则寓言,他抹煞果园城的地域特性,象征化游子与故乡的复杂关系,由此寓言化了乡土文学的创作动机:游子们的"乡愁"不仅源于背井离乡,也源自时间流逝的"乡愁"。这可以看作是来自空间与时间的异质性因素。从现代到当代文学场域的变动来看,乡土并非一个静止的事实,它是各种力量角斗的场所,也是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是发展我国文艺事业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大力繁荣乡土文学。全国各地如此,广西更应如此。乡土文学历来是文学发展的主流和正宗文学要反映生活,以个性表现共性,总是以某个特定地区的特定生活为描写对象。这个特定地区,可以是任何地域。但若论作家最熟悉的东西,则当首推他自己休养生息的地方、甘苦备尝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又总是以乡土生活为主体。描写乡土生活的文学,就叫做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持久不息的乡土文学一脉中,40年代以流亡怀乡为主要特征的乡土文学创作成为与20年代乡土文学文化批判和30年代乡土文学社会分析相区别的时代主题。为本世纪初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变动中的思想观念所影响,以鲁迅为代表的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身处两种文明的边缘,这使他们的乡村故事在对中国乡村的理性批判和从童年培养起来的情感依恋交织中,凸现着“五四”文明批判的时代精神。30年代中国现代都市和工业文明的渐进,不仅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也暴露出“五四”时期思想界对于本土文化态度方面留下的问题。乡土文学的主题因此从…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福克纳对新时期中国作家影响巨大,尤其是在表现人性、血缘、历史、文化、时间的神秘方面.贾平凹、郑万隆、苏童、莫言、吕新都从福克纳的作品中汲取了创作的灵感,同时也融入了他们对突出中国乡土文化特色的可贵努力.因此,他们就创作出了充满神秘感的乡土文学,这样的乡土文学显然已经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的乡土文学了.  相似文献   

14.
台湾作家黄春明小说的人物形象迥异于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上乡土作家们笔下那些苍白、麻木地生存着的人们 ,他写出了恒河沙数般的“小人物”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黄春明要告诉人们 ,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们并没有失却丰满的人性和灵动运转的思维的智慧 ,他们以人性的完整与丰富挺立成一个个大写的人。黄春明就这样在其人物卑微的生活与丰富的灵魂之间设置了一种张力 ,迫使人们去关注荒草一般生生灭灭而不为人知的弱小者群体  相似文献   

15.
源自乡土而又超越乡土、标明当代知识分子价值思索的某种高度与困境,是韩少功乡土文学世界的价值所在。韩少功的乡土文学世界描绘了现实存在的多种形态,重绘了精神活动与物质世界之间的多样关联,剥离出既定语言逻辑中隐蔽的权力关系,展现了主流之外的乡土文化存在。但在韩少功“临时公约数”的知识讨论机制中,此岸世界价值重建的终极允诺被取消,作为质疑现代理性话语与消费文化逻辑的重要价值支点,乡土文学世界被韩少功限定为价值重构的“暂定的支点”。  相似文献   

16.
郭群  姚新勇 《殷都学刊》2008,29(1):96-100
作为当代著名的乡土作家,莫言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充满着对苦难和悲剧执着呈现。他不回避也不遮蔽乡土世界存在的一切苦难和悲剧性的生存状态,而是赤裸裸地执著于展示被侮辱者和被损害者的各式困苦和悲凉,他以他的真诚和良知展示了一个相对真实的乡土世界。苦难和悲剧是莫言乡土小说始终不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马识途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虽然他不愿意谈论他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他只是谦逊地表示,他正在努力追求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他甚至还曾质朴地把他的《夜谭十记》、《三战华园》等作品称之为“新评书”、“新传奇”,说它们不过是“我摆的一个龙门阵”,“一个革命斗争故事”。广大读者和文学界对他的作品的赞赏,使我们觉得有必要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剖析一下他“继承了我国的小说传统”,“用摆龙门阵的方法”写出来的小说,为  相似文献   

18.
范源是河南当代乡土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诗集《神农》中的作品可分为爱情、题咏、乡土三类。他的爱情诗清纯、热烈,题咏诗多用暗示象征,富于解读张力。他的乡土诗讴歌农村改革,礼赞土地和农民,揭示中原农民的深层心理意识,进行深入的乡土反思与批判,把河南当代乡土诗创作推向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19.
从乡土到农村: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叶君 《河北学刊》2005,25(3):185-191
“乡土文学”和“农村题材小说”是两个包含着不同价值取向和历史形态的文学史范畴。它们所对应的文学创作,分别指涉着两种不同的乡村社会形态。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存在范畴边界消弭的倾向,在以“乡土”覆盖“农村”的情形下,产生了“乡土文学”的指认焦虑。而在具体探究这两种文学史范畴的差异与联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置换,喻示着中国现当代文学题材的重要转换。具体体现在文学创作中,便是作为异质性因素的“他者”的进入;即阶级关系改变了乡土社会原有的人际格局,从而使文本地相应呈现出一种变貌。  相似文献   

20.
蹇先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贡献的作家。他是在“五四”中期唱着乡音步入文坛的。一九三五年,鲁迅先生就将蹇先艾早年的短篇作品选入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并在《序》里称赞道:“蹇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很少文饰,也足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将他与王鲁彦、许钦文、裴文中等并列为“乡土文学”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家。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蹇先艾一直遵循着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