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河洛文学是描写不同时期河洛地区生存状况、伦理观念、风俗习惯、自然环境等具有特定文化品格的地域文学。那种把凡是生长或居住在河洛地域内的一切作家的作品都贴上河洛文学标签的做法,将消解河洛文学的特性。河图洛书及《易》文化塑造了河洛文学的神秘奇异特性和“自然之道”思想,河洛礼乐化赋予其浓郁的伦理色彩,王都文化使其深具现实批判精神和历史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
辽金文学以豪放慷慨的北方民族文化特质为其灵魂,以北方民族特有的浑朴遒劲、雄健磊落为其生命张力。他们那种刚健质朴的文化心理和勇悍尚武的民族精神,根植于我国北方的雄川大漠之中,具有原生态的生命强力以及独特的文化内蕴。本文拟从地域文化的因素、北方民族粗犷强悍的民族性格以及审美范畴等方面去探寻辽金文学的北方民族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3.
“与时俱进”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词语。中国文化重视“时”。“时”有几种含义 :事态 ,时机 ,命运。因此 ,“与时俱进”也就包有多层文化内涵 :客观态度 ,奋斗精神 ,忧患意识 ,平和心态。  相似文献   

4.
敦煌曲子词具有明显的北方文学特色,在取材上敦煌曲子词注重各色人物的现实生活,表现出北方文学尚实际的特点,其中大量的以边塞、战乱、异邦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更突出地表现出北方地域特色;在风格上敦煌曲子词刚健质朴,具有浓厚的尚武精神;在意象运用上,敦煌曲子词中有大量的具有北方特色的意象,如风沙、马、秋、雁等意象,这些意象表现了阔大、勇武、悲凉的意韵,与唐宋文人词中以“水”意象营造的柔婉迷离的南方色彩迥异。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古民居雕饰的海洋情结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古民居雕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雕饰审美上或多或少带上海洋情结,有着特殊的装饰效果。本文从古民居雕饰色彩、形态、题材和材料上探讨福建古民居雕饰所体现出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与遭际以及待人的个性、气质等方面,论述了孟郊悲凉落寞心态的形成,接着分析了孟郊这种心态对其山水诗创作的审美追求的影响,主要从山水意象与情感特征,恐怖与惨历氛围的渲染以及寒峭境界的追求三方面,论述了其山水诗创作的悲剧审美追求,最后则着重从他山水诗的语言上,分析其审美追求的表现,指出孟郊山水诗在语言上从避熟就新、反俗入古、尚奇主峭出发,达到硬语盘空而又精确妥帖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白先勇的小说以深沉的历史厚度与文化内涵而见长,传统文化的内蕴进入他的小说后,呈现出极其炫目的审美色彩,而这一切都是其审美意识的外化,他追求一种浓重的忧患意识,而小说亦因此而呈现出无法化约的感伤色彩,在美学载体上则表现为扑朔迷离的色调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清初遗民诗的文化意蕴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遗民诗作为遗民心灵深处的律动 ,是特定时代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充分展示着民族文化顽强不屈的内在精神。清初遗民诗的丰厚文化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郁愤与抗争 ,生于忧患、死于清贫的忧患意识 ;二是孤独与寄托 ,生死不渝、坚守气节的人格精神 ;三是审美取向 ,虽生犹死、痛愤凄清的悲凉意蕴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湖湘地域文化色彩。它不仅体现在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群体的文化性格、日常语言和民风民俗上,还表现在古华"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创作情怀上。湖湘文化已成为古华的一种文化精神,影响了古华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是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来分析研究文学。文学作为文化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与其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一定地域内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由此所衍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不同区域内的文化以及民风民性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从而在文学上表现出相异的地域特色。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三秦文学影响甚大,其表现出与地域环境、区域文化相协调的“重农恋土、重质轻文、史诗情结、忧患意识”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二元主角"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作家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许多评论家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角是盖茨比 ,其实小说中的主人公有两个 ,一个是盖茨比 ,一个是尼克。因此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篇有“二元主角”的短篇小说。盖茨比代表了精神荒废 ,进而说明了美国梦的贬值与破灭 ;而尼克代表人们对道德成熟和精神成熟的企盼 ,是传统道德的代言人 ,他体现了人们对美国梦残存的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12.
萧红短暂的一生饱经磨难,坎坷曲折的经历、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以及对人生悲苦的独特体悟,使她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意蕴.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近乎原始荒原上荆棘蒿草似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这种生之"荒凉"甚至淹没了人伦之爱,但她不是悲天怆地,而是平淡从容地传递着人生的悲剧感和迷惘感,在对世间种种烦恼的达观诠释中有其对人生命运的深沉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该文主要论述延安时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化写作方式的“集体创作”的诞生,指出此种写作方式在延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在一定意义上,集体创作既是新的意识形态话语逻辑的必然产物,是与“党的文学”观相适应的文艺生产方式,也是处于思想改造之中的延安文人所必然采取的一种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4.
太伯让国奔荆蛮 ,建立句吴 ,传布北方先进文化 ,为人所称颂。《史记》创立“世家”体例 ,《吴太伯世家》列为第一 ,使太伯事迹之记载更加完善、充实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高大。其中寓含了司马迁对“义”、国家、文化等观念之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背景使天人关系成为哲学探讨的主题。庄子哲学诗性特征的形成,有其被地理因素限定的侧面。宋国独特的地貌、植被绝不仅仅具有物理学的意义,而是在“缘物起意”的思维方式中,成为寄寓庄子哲学之思的重要工具。因此,被地域限定的庄子与被庄子诗化的地理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对远方世界的诗性畅想则使这种哲学表现出一种地理学意义上的理想主义。  相似文献   

16.
知青作家在 80年代表现出“神奇土地”拟构型、“知青苦难”状写型和“远村岁月”感悟型三种精神姿态。其共同的心理基点 ,是知青时期“生命乐园”失落后的命运自悲情结。心理逻辑分别表现为“殉道”意愿及其自我维护、自命优越及其自悯自谅、自伤身世及其对乡村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17.
余光中诗歌中的“江南”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能指,它既是静态的地理概念,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既指称时空意义上的现实区域,也代表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归属。其丰厚的内蕴覆盖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诸多人文领域,涉及多重的语义空间。最为重要的是,它是文人笔下充满了诗意和想象的文学资源,它是地理的,也是情感的,更是文化和哲学的,它是精神家园的代名词,是诗人生命终极意义上的心灵归宿。  相似文献   

18.
感伤这种人类低沉的生命情绪,在汉魏六朝的士人之中普遍存在,并可依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西汉到东汉末,特点是感伤情绪尚未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可称为感伤情怀的前奏期;第二个时期是从东汉末到魏晋,特点是由于社会的动荡黑暗和人的觉醒,感伤情绪已经弥漫到了整个社会之中,可称为感伤情怀的滥觞期;第三个时期是南朝时期,本期特点是士人从佛教中找到了解决生命痛苦的途径,感伤情怀已走向消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数 度量 个体名词”结构在所指事物的个体数量上存在歧义现象,同一个异质个体事物名词分别加个体量词与度量词时存在有不同的语义变化,加度量词时表示的一定是人类领域意义上的同质“个体性”事物的类,侧重事物的属性。这种语义变化的制约性因素来自于度量词与个体名词两方面:前者从空间属性角度对事物“类”的计量分割,与度量词使用中的“利益原则”,造成了个体名词与之搭配度量词时所发生的一系列语义变化;而后者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语义特征“[±有生]”、“[±个体同质]”、“[±属性突显]”,制约了个体名词内部次类同度量词的搭配选择,并由此给个体名词进行了下位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