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苏藏族是散居在四川省凉山州的一个藏族支系,甘洛县人口分布最为密集。尔苏藏族的宗教信仰、节庆习俗、传统舞蹈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但至今对其研究甚少,舞蹈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民俗学、人类学、舞蹈解剖学的角度对尔苏藏族舞蹈文化进行研究,主要对甘洛尔苏藏族较具特色的“打猎舞”“碰肩舞”以及婚庆舞蹈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尔苏人生活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甘洛、越西、冕宁等县,1981年划归藏族,他们自称尔苏人。本文拟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以族源、语言、文字、民间歇谣、社会文化特点等为起点,对尔苏人的人文类型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3.
尔苏语言文字与尔苏人的族群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尔苏人虽然使用同一种语言,却存在两种族群认同表现。其中部分尔苏人认同国家把他们划入藏族,另一部分人认为尔苏人与藏族的差异较大,要求被承认为一个单一民族。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这两种认同表现除了用尔苏语与藏语的特征之外,还用尔苏人的沙巴图画文字和藏文经书来强调和支持各自的观点。语言文字作为一个族群的重要文化内容,在尔苏人当中直接影响了族群认同的抉择。本文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角度对这种族群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历史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尔苏人的族群认同分歧情况,并从人类学族群理论建构论的视角对这种认同分歧现象进行了分析。本文着重分析了历史记忆对于族群认同建构的影响,指出尔苏人的族群认同是分歧双方建立在一定的历史记忆基础上的主观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任何理论的产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凭空臆造,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关系。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正是基于特定的条件,根据我国国情及港、澳、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提出的,它是历史与现实的反映。本文试就“一国两制”的历史渊源问题作些探讨。一、历史背景:和平统一时机成熟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世界人民和平愿望日益增长和高科技革命对战争的遏制,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世界各国的国际国内政策…  相似文献   

6.
按西方艺术分类,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诗与画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界限,德国莱辛的《拉奥孔》就是论诗画这种关系的经典性美学著作。与西方美学异趣,中国美学不是着眼于诗画的界限,而是侧重于中国诗画的同源、同一关系,其最早的明确表述是苏武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诗画同源命题包括两方面的理论指向:一是指中国诗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哲学背景,二是指有共同的创作基本原则。本文揭示,就第二方面说,中国诗画同源是指中国诗画在创作上存在着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共同的基本结构方式,以及对意境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7.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山歌。它感情真挚醇厚,形式活泼自由,不仅早已为陕北人民所喜爱,就是不少久负盛誉的诗人也被它深深打动,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感人的诗篇。它堪称我国民歌艺苑中一枝奇葩。本文试对“信天游”的语言艺术作一些探讨,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8.
“所以”句式本是用来提取介词宾语的一种形式。从语用的角度看,提取的介词宾语(OP)或置于句首,充当句子的话题:或置于句末,充当句子的述题,置于句末的,通常是表示原因的语义成分。这种句子从语义——逻辑的角度看,就构成了由果溯因的因果复句。这种语用表达,后来固化为语法形式。由于提取的OP是语义的焦点,这种句式可以转换为以OP为中心语的定中词组。在原因不言自明或无须说出原因的时候,OP可以缺省。在韵律句法的作用下,“所以”成为一个固化韵律词,其后的原因语不得不再加“以”字提示。“以”和“所以”互动,催生出“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型,“所以”虚化为一个因果连词。“因为……所以”句型则由“之所以……是因为”句型而来。  相似文献   

9.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可以归结为:肯定说、选择肯定说和否定说等三种基本看法。本文既不同意否定说,也不简单苟同二种肯定说,而是认为“书画同源”大有深意。不仅指中国书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用笔技巧,而且其深处还指二者在创作上存在着为中国文化创造精神所一以贯之的共同的基本原则,包括共同的基本思维方式、基本建构方式以及对艺术意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藏族尔苏人的宗族概念“德”( de )有“姓”的含义,与“德”相对应的是“潘策”( phantshie ),跟汉语的“氏”概念接近。研究显示,属于某个特定尔苏宗族“德”的人必然是尔苏人,然而属于某个“潘策”的人则不一定是尔苏人。尔苏的扎拉洼“潘策”里出现包括强烈认同藏族的“多续西番”的情况,由此带动该“潘策”尔苏人认同藏族。由宗族观念考察尔苏族群和文化认同建构问题,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理解尔苏人的“族群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12.
云南尼苏人“花灯”是云南省红河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以蒙自市永宁尼苏人村寨为个案,从传承百余年的永宁尼苏人“花灯”的教育传承现状出发,对尼苏人“花灯”引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构建尼苏人“花灯”特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尼苏人“花灯”知识的师资队伍、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传承尼苏人“花灯”和开展尼苏人“花灯”特色文化课外活动等思路,以此助力尼苏人“花灯”的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谋求祖国统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其思想渊源却要上溯到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统一祖国的设想和探索。新中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曲折历程清楚地展现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4.
"慷慨"诗风作为曹植个人文学趣味,和整个建安时期的审美趋向,成为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美学范式和艺术特征.本文从表现特征、社会风尚、时代共鸣、产生原因等角度分析了曹植的慷慨诗风,并对汉魏之际慷慨诗风的形成进行了论述,理顺了"慷慨"诗风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中央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形态影响深远,其起源与流变有其独特的文化轨迹和文化学意义。本文对这一论题原有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并从观念发生与原始信仰的角度进行新的研究与探索,进而对揭示该观念确立的价值基础与观念信仰基础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在论述中提出了一系列天文学、考古学佐证,使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明代在河湟洮岷边地设置“西番诸卫”,形成军卫统辖体制。各卫土汉混编、军政兼辖,与地方社会结成密切关系。而伴随卫所建置形成的移民、屯垦及王朝正统文化的推进,促进了河湟洮岷边地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逃人法”是清朝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在清初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年来,清初“逃人法”逐渐成为史学界关心的课题之一。我认为:我们不仅要了解“逃人法”的形成和演变,还应该弄清它的性质和作用。譬如:“逃人法”作为直接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到底是奴隶制的,还是农奴制的,抑或二者兼有?“逃人法”对经济基础,是否有一个从基本适应到不适应的过程?弄清这些问题,对认识满族的社会性质和清初的社会矛盾不无裨益。因此,本文仅就清初“逃人法”的形成、性质、作用和演变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18.
一、“一体化”的含义现代科学发展表明,科学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在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科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互相“交融”则是这一趋势的醒目标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体化”,是指这两大类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日益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新学科体系。所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可以是这两大类学科理论本身直接地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互相作用,如概念、原理、方法的移植、借鉴等等;可  相似文献   

19.
成语“高屋建瓴”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其语义范围已经扩大了,但当下权威词典对该成语的释义还是只停留在其出处意义之上。从语用意义的角度看,“高屋建瓴”存在着两个义项:第一个义项如权威词典释义所述,与该成语的出处意义一致,是其本义;第二个义项是转义,即新的语用意义,可表述为“比喻居高临下的眼光和思维”。  相似文献   

20.
清世小学家言古今声类之异者,始于徐用锡(徐著“字学音韵辨”,言知、彻、澄、娘古读端、透、定、泥。其书未见,江夏徐疆誃藏有华亭沈大成抄本),粗成于嘉定钱氏,补苴于余杭蕲春章黄二君,于是古无舌上(包括知、彻、澄、娘四纽,及照、穿、神、审、禅五纽,并分出正齿庄、初、林、疏四纽古归齿关。)及轻唇音之说完全确定。湖南曾运乾又作“喻母古读考”,谓“喻母四等古隶舌关定母,三等古隶牙声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