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主要讨论了拉康哲学中份量很重的大写他者理论.作者首先讨论了拉康关于主体在存在论上不可避免的疯狂性分裂本质.在此基础上,拉康将现代哲学语境中的主体际关系直指为否定性的大写他者,大写的他者对"我"的关系是一种存在论上的强暴关系,一种杀戮关系.其次,拉康的"无意识是大写他者的话语"和"主体-他者辩证法"等重要观点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确的大、小写,是书面英语能准确地表达作者意思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份.有关书面英语中大、小写的问题,本来不是什么尖深的学问,只要我们在运用时,多留心一些就可以解决的.但是,在实际运用书面英语时,误用大、小写的现像时有发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有的人不懂得大写规则、或者说不熟悉大写规则,不自觉地造成了大、小写笔误.因而,有必要在这里对大写的主要规则作一介绍;1)一个句子的第一个词一律要大写(指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小,下同).2)专有名词、由专有名词变来的形容词要大写,如China,Chinese;Africa,African.3)由普通名词组成的表专有概念的短语要大写,但里面  相似文献   

3.
问:我姐姐在农业银行定期存款1万元,由于当时没有细看营业员填写存款单的数额,所以到期取钱时,发现存款单上大写数额是“壹万元整”,小写数额是“1000”元。而农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说只能按1000元支取。请问,我姐姐该怎么办? 答: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1987年9月2日《关于认定如何兑付大小写金额不一致凭证问题的复函》中指出:“如储户持的银行存单上大写小写金额不一致,但填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初年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已经放弃了对"大写历史"的探讨,那么这一转向,其实也与怀疑"小写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所关联.人们对史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史学是否等同于文学、美学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由于"语言学的转向",使得史学家们感到要想在历史叙述中排除主观的意见,几乎根本不可能.史家治史,在追求真实性以外,似乎还有文学性等其他的东西需要考量.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之走向没落,反映的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重大变迁.虽然西方的历史哲学已经转向、甚至走向没落,但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远景进行思考、判断和预测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阮超群  陈选华 《江淮论坛》2013,(4):112-115,65
儒家思想认为和谐是系统中不同要素在个性中寻求共性、在多样性中寻求协调的一种状态。通向和谐的方法是"中庸",途径是"用中"与"时中"。社会生活中,和谐源于规则,即"礼之用,和为贵"。从规则的形成、执行到和谐局面的达成,基本要求是社会成员知行统一、行己有耻。  相似文献   

6.
张禹青 《理论界》2013,(2):77-80
族群符号边界的建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区分为"我族"和"他族",这种类别的划分无形中在不同的民族之间树立一个屏障。族群社会分类的过程,也就是"我族"之间的相似不断得到强化,"我族"与"他族"之间差异性得到强化的过程,这种强化的结果是"我族"与"他族"发生严重异化,从而阻碍"我族"与"他族"之间的人际互动、族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族际通婚。  相似文献   

7.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莱易斯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理想三个维度提出了旨在实现人的价值与生态文明和谐统一的幸福观。这一观点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幸福的视域应囊括精神快乐和生态文明程度,幸福的生活是"绿色地创造",幸福的社会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自我表述是任何一个族群沟通他群实现族群间和谐共存的路径。回族作为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伊斯兰移植时代""他者"表述的历史境遇,明清之际回族穆斯林开展的"以儒诠经"等活动,开启了回族穆斯林自我表述的先河,及至民国时期穆斯林学术研究活动的兴起,新时期以来回族穆斯林在与时俱进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表述格局中。  相似文献   

9.
台湾作家黄春明小说的人物形象迥异于中国大陆现代文学史上乡土作家们笔下那些苍白、麻木地生存着的人们 ,他写出了恒河沙数般的“小人物”的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黄春明要告诉人们 ,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们并没有失却丰满的人性和灵动运转的思维的智慧 ,他们以人性的完整与丰富挺立成一个个大写的人。黄春明就这样在其人物卑微的生活与丰富的灵魂之间设置了一种张力 ,迫使人们去关注荒草一般生生灭灭而不为人知的弱小者群体  相似文献   

10.
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分"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和中心建构。荀子在其著作中首先提出"分"的概念,并在大量的篇章中对"分"进行阐发,明确指出"分"的组织者、实现者是"人君"、"圣人"和"治国者"、"分"的过程中遵守的原则是"礼",深刻揭示了"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谐关系达成的功能:实现群体的高度团结与全面和谐;完成统治者对国家政治的管理;促进社会分工的多样性,行业内部资源优化,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国家安宁。  相似文献   

11.
道家思想对于女性创作和女性人生具有许多积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和谐意识,为女性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包括女人与男人)的和谐以及女性自我身心的和谐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也对当下女性创作的偏颇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同时,女作家也通过自己的创作反过来阐释、丰富了道家文化的内涵,赋予道家思想与时俱进的现代意义,显示了道家文化与本土女性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古人对田园风物与田园生活的表现形态:或忘掉自我,或扩大自我,或融化自我,三者殊途同归,目的都在于调整自己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在平衡与和谐中保持自己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3.
神学最原初的意义是关于神的科学。但对于亚洲人,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与"神"打交道,则是为了他们自己当下和将来的生命。这与西方学者对神学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亚洲神学重在关心生命而较少关心"神",只有在人们关心生命时,"神"才会参与进来。为了生命,人们必须培养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关系,并把它们作为对象。因为,正是这些关系决定着生命;正是神、大地、人的和谐,决定着人的命运——只有和谐状态下的和谐方式,才能赋予生命、维持(延长)生命、发展生命。所以,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可以用"和谐"来表述——"和谐"是生命的形式。在中国哲学中,"和谐"既是生命的手段也是生命的目的。作为手段,处于结合、融合、合成等形式中的"和谐"是最具普遍性和必要性的东西;而作为目的,"和谐"就是幸福。由于和谐是生命的动力、条件和形式,它揭示了宇宙伦理(神学)与人的伦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谐"本身便可合理地作为规范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原理。这就是为什么把"和谐"看作是亚洲神学和伦理学的核心范畴之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话伦理的理论基础是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性。对话的根本作用在于使人们相互理解,它内在地具有交往合理性。对话伦理的核心是(相互)理解理论,而论证是现实生活中达成理解的主要形式。企业伦理的终极目标是使企业获得内外和谐。和谐在这里的含义是所有利益相关者自由独立地达成一致,即形成“非强制约束力”,而以论证为特质的对话是解决冲突促成和谐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16.
民众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和谐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心理和谐量表和自编有效的民众生活满意感问卷对重庆市13个区县1544~g民众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市区民众心理和谐和生活满意感显著高于农村及乡镇;移民和失地民众的心理和谐和生活满意感显著低于市区民众。②生活满意感与心理和谐以及其下位因子都呈显著正相关。③生活满意感是心理和谐的预测变量,生活满意感解释心理和谐的25%,它能够预测心理和谐。生活满意感对心理和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生活满意度越高,心理和谐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神和”者“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理念;养生和治国,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基本实践领域;而安乐以终年,和谐以经世,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淮南子》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的逻辑中,养生和治国都以精神之和为基础,突显了精神维度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在多维的人类社会中对实践理性精神的生命价值的深层认识,也是对整合先秦诸子修身、养生、治国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的可贵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构建一个正义的城邦的规划,目的是使得城邦和公民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方式是通过由低到高的心灵教育,达到正义。柏拉图的被定义为心灵和谐的正义是否具有通常的道德内涵,以及它能否保证人获得幸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个初步的定义下的正义,确实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但是能够使人达到真正的幸福的正义,却是从最高的善中获得的。哲学家以善自身的知识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对城邦进行统治,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正义,从而使得国家整体获得幸福。而哲学家放弃最高的幸福"回到洞穴"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个人的幸福与善自身所要求的普遍幸福之间的冲突。一般公民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是否真正的幸福,也获得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传统"和谐"思想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神话思维对<庄子>文本特征的形成有着深刻而内在的影响.它以具象言说事物的方式使<庄子>把哲理完全融入它的寓言系统,<庄子>已不仅是一般说理形象化,而且更是直接用形象说理,寓言本身既是手段又具有本体意义;神话思维不回避矛盾的原逻辑特点使<庄子>意象具有多面性,体现在文本上则是模糊混沌特征;神话思维的隐喻性使庄子把自己的精神生活融入外物,并在超越外物的表述层次上使象征意义具有多义性,造成文本的开放性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