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对于唯我论问题处理在前后期经历了从同情到温和批判再到彻底批判的转变.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唯我论的命意是正确的,只是不可说,而是显示出来,对唯我论持一种同情加理解的态度;中期维特根斯坦开始从感觉经验层面上考察唯我论,将唯我论放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直接经验范围内加以分析,主张唯我论在区分语法陈述和事实陈述方面是有贡献的,但本身断言却是荒谬的.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持坚决批判态度,他通过提出“语言游戏”概念,强调语言的可交流性与公共性,特别是通过私人语言和私人定义不可能的论证,彻底取消了唯我论者的“自我”的观念,宣告了唯我论的破产,实现了哲学观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2.
解读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中的三个区分和八种样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作为当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前后哲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最后集中于他对私人语言的驳斥.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私人语言的三种区分和八种样式的解读,笔者认为:在对私人语言进行定义的方式中,前提性地蕴含了一种身心二元论的语言观:在这种二元论中,语言的作用就是指称对象,它起了一种奇妙的沟通两个平行世界的中介作用;在这样的框架里,"理解"一词的意思也必定是二元论的--说话人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里引起的意义应当与说话人心里的意义一致;也只有在这种二元论式的"理解"意义上,在语言样式H(即维特根斯坦所定义的那种私人语言)中,由于语言指称对象是私人的内在感受--是严格私人的,而且独自使用该语言,这种语言才逻辑地蕴含了"另一个人不可能理解".  相似文献   

3.
“他心”(OtherMind)问题 ,即我们能不能认识他人心理状态的问题 ,是认识论领域中一个很古老的问题。自笛卡尔确立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则之后 ,近代哲学在认识论方面形成了一种深厚的传统 :认识从个体的感觉经验开始。这种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肯定个人能够经验到自己的心理状态 ,然而却无法提供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 ,因为作为认识主体的自我只能得到关于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 ,却无法直接经验他人的心理状态 ,只能得到关于他人外在行为的认识。因此唯我论范式的认识论不可避免地滑向怀疑论 ,即“他心”不可知。一哲学总是在怀疑中前…  相似文献   

4.
潘华琴 《人文杂志》2007,(3):105-111
文学言语的私有性特征是架构文学与个体生命之关联的桥梁。论文通过在文艺学领域内对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不可能性论证的推演分析指出,个体生命在突破语言规则、习俗、惯例等束缚之后才能实现私人感觉的有效表达,即私人感觉的个人化表达。文学言语是私人感觉个人化表达的范例。这也正是文学言语私有性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5.
徐弢 《学术界》2012,(3):66-77,272,279
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唯我论的命意即"世界是我的世界"是正确的,只是不可言说,而只能显示出来。他坚信唯我论的论断"世界是我的世界"背后存在着不可言说的真理,而这一真理只能通过"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而显示出来。本文试图分析清楚前期维特根斯坦论唯我论的逻辑与语义根据,指出他所谓的唯我论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唯我论,并且指出其所谓唯我论的真理其实是指自我、语言和世界三者内在互为界限,但是却不可以通过他所谓的有意义的命题言说出来。最后分析指出"世界是我的世界"是"似是而非的命题",并论述为什么他主张唯我论的命意不可言说,而只能显示的真正逻辑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所研究的论题很广泛,但我将集中研究起于1929年——维特根斯坦在这一年重操哲学旧业——迄于1936年——他这一年在“论私人经验和感觉予料讲课的笔记”中第一次提出了所谓的“私人语言论证”——这一段时间。这是一个极其活跃、骚动不安的时期。1930年,他在给剑桥听众的讲课中说明了他在《逻辑哲学论》中的主要观点,这种说明已略有修改。1936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论证来反对这样一种现象论,它以经验主义的方式来说明感觉预料——即各种感官知觉、视觉印象,等等——从而主张有人能够设立一种私人语言来完全脱离于物理世界地报导他自己的感觉预料。 这似乎说明,当他写《逻辑哲学论》时,他曾是这样的现象论者,直至1936年他才摆脱了那种知觉论的唯我主义倾向。我不同意对他的哲学发展作这样的解释,但我不在本文争论此事,我只想对于这“中期”的七年中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不去详细考察对立主张的依据。因此,如果我对研究有所推进的话,也不是无懈可击的。 我想从在《笔记》和《逻辑哲学论》中对于唯我论的论述谈起,对这一阶段的情况我只简略谈谈。因为,在我最近论维特根斯坦著作的第一卷(指1987年出版的《虚假的牢笼》第一卷)中,我反对这种看法;他的早期著作说明他力求摆脱以感觉预料为  相似文献   

7.
康德认为,哲学是一门相关最高的和基本的人类理性目的的全部知识的科学,它的对象是自然与人,它由理论哲学、目的论和实践哲学组成。康德的批判哲学是要解决独断论和怀疑论的问题,而先验哲学是要解决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问题。康德哲学的先验方法,本质上是要说明一切经验知识之可能性的条件,它一方面要在先验知识的可能性中扩展它的经验实在性,另一方面则要在经验知识的实在性中追寻它的先验可能性。而分析法和综合法则是两种先验证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自我理论涉及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和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诸论题。维氏之目的是为可说者和不可说者划界。语言和世界逻辑同构,语言是我的语言,我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所以自我就是世界界限。维氏之唯我论并不彻底,因为世界之外尚有不可言说者。作为世界界限之自我乃是形而上学主体,它并非世界内之事实,并非世界内之实体,不能为语言所捕捉。单纯的实体自我或经验自我本指世界内之事实,而维特根斯坦在书中实际上否定了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从外在对象、私人感觉经验出发,是石里克、罗素、艾耶尔、休谟的思考路线,倘若追随这一思路,必然引发"私人语言"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向也体现了许多人对语言的误解:语言要么指涉外部世界,要么指涉内在经验。虽然他们讨论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其论证的展开都是基于石里克的实指定义,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讨论就是针对这一思想的"治疗",他提出了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是语言依照实在(外在对象、私人经验),而是实在要依照语言,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探讨蕴含了类似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后期维特根斯坦通过语法分析将心灵过程和私人感觉都看作是无意义的虚构,从而否定了建立在承认私人感觉存在基础上的私人语言。在他看来,我们的概念和语言游戏是意义的界限,我们的生活形式和实践是意义形成的基础,说不出的东西不仅在语言之外,也是在我们的生活形式之外的,因此私人语言作为超出生活形式的臆造和虚构是无意义的胡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