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宋时代的回鹘可汗已筑城而居,但在举行盛大活动时,经常要在牙帐处设“楼”,可汗居其上,称作“楼居”。此“楼”实为一种专供可汗享用的毡殿,颇似中原王朝的“丹墀陛阶”。辽朝立国后,也继承了这一传统,建有“四楼”,作为“皇族居地”。这一现象,体现了回鹘-契丹在制度、文化上的深刻沟通。  相似文献   

2.
本文梳理了迄今已知的契丹语“卯兔”的六种不同文字载体形式,包括两种汉字记音、三种契丹大字形式和一种契丹小字形式.通过对契丹文的文字学剖析,将其记录的契丹语音形式进行到位的构拟;再将这些契丹语的拟测结果置于阿尔泰语源学的广阔视野中加以检验,从而得出了契丹语“兔”的不同语音形式的各自语源地位.而这样的结果又可以对阿尔泰语源学的精微化,以及蒙古语族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契丹之名早在13世纪前就传播到西方,经过两个多世纪的传播和积淀,在西方社会被塑造成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东方理想国:地处中国边缘,富甲天下.探寻契丹的热望引领着西方航海探险家步入地理大发现时代.随着从航海中获得地理知识的积累,西方人才弄清契丹与中国本是一地,辽则是由契丹人建立的与中国宋王朝同期的一个国家(朝代).西方学者研究契丹与辽史始于19世纪后期.20世中期以前,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进展以及中外双向文化交流的增强,西方学界对辽史和契丹民族史的研究进入高潮,成果丰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至今约有专著十余部,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5.
高雷 《中国民族博览》2017,(10):115-116
近年来,随着我国辽代考古挖掘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史学界加强了对于辽代墓葬、石刻碑文墓志等文物的关注,并由此进一步窥探辽代不同时期的契丹文化,从而丰富我国史学界关于辽代民俗、社会以及民族融合等史料内容.本文基于此,着重论述辽代墓葬发展的三大时期,并就各时期墓葬所反映的契丹文化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10世纪前期,契丹数次南下。在河北路方向,契丹军队主要经居庸关、古北口、平州三个方向并取道易、定二州南下。在河东代北地区因地势平坦虽无方向选择,但南下路线仍然有三:一是沿振武经胜州南下,二是过云州经雁门关南下,三是自新州经蔚州南下。契丹选择南下路线在战略上以最短原则为考量。在战术上受制于地理因素。在粮草补给上,契丹军队更多需要考虑战马所需的草料补给。作战区域内草场的消耗对契丹南下作战产生了消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契丹骑兵的战术优势。  相似文献   

7.
"天书降神"新议--北宋与契丹的文化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真宗"天书降神"一事,不但为当时"不语怪力乱神"的儒者反对,亦为今世秉后见之明,崇尚"理性"、"科学"的学人严厉批判.但元儒修撰<宋史>,于此曾表"同情之理解".本文即以此为起点,以考据为基础,试图揭示"天书降神"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实际效果,并提出与亨廷顿"文明冲突"(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不同的观念--"文化竞争"(the cultural struggle).  相似文献   

8.
乌日根塔拉辽墓出土的契丹小字墓志铭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就乌日根塔拉出土的辽墓契丹小字墓志铭作了详尽的考释,对一些契丹小字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解释,就考古学而言,有着非常珍贵的史料价值及古文字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9.
陈晓伟 《民族研究》2012,(2):62-68,109
《辽史.圣宗纪》西南路招讨使"大汉"之所指,历来颇有争议。本文根据近年出土的辽代汉文和契丹小字石刻资料,解决了这一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点。"大汉"乃是韩德威的契丹语小名,即契丹小字石刻中■■■一名的汉译。关于此名第一个原字■的音值构拟,学界众说纷纭,根据上述释读结果,并参以其他契丹大小字石刻资料,本文将原字■的音值拟作[ta]。  相似文献   

10.
对早婚和“不落夫家”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解放以来,我国民族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五六十年代对各少数民族进行的访问调查和资料整理的阶段,一是八十年代重建民族学的阶段。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五六十年代的工作还只能算作是民族学研究的第一步,即民族志的描写阶段。八十年代的重建工作,其理论色彩就要浓厚得多了。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国民族学建设所必须走的第二步。但是,重建民族学的工作却存在着一个偏向,就是多数研究人员对现实问题的漠视。只要看看前几年各报刊上发表的民族学方面的文章,就会发现,不是探讨民族学的对象、目的、意义及与相邻学科关系的文  相似文献   

11.
北魏统治民族的名称“拓跋”,北朝时东罗马帝国史料所记东方的Tαυγáστ(Taugast)国,各种突厥语文献中与中原王朝相联系的称谓Tauγa?,以及宋辽金元时代的“桃花石”(“絛贯主”)之间的关系,是学术界讨论多年的老问题。国内外既往研究相对集中于对“拓跋”与“桃花石”语义的探讨。以伯希和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主张“桃花石”的语源为“拓跋”,并以“辅音互置”现象解释“桃花石”与“拓跋”两名读音不谐的问题,而对于辅音互置究竟发生在哪种语言中和哪个传播环节则未置一词。本文通过对“拓跋”异译“秃发”的举证,说明即便“拓跋”名称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过辅音互置,也并非发生在拓跋语中或记录此名的汉语中。作者特别注意到突厥语中的辅音互置现象,即词中两个辅音互换位置后,词义仍保持不变。辅音互置在古突厥语时代已存在,迄今仍广泛存在于各种突厥方言中。“桃花石”与“拓跋”两名读音不谐的主要原因,是词中唇辅音或合口元音与颚辅音之间的互换。针对这一点,作者将克劳森词典所有词中含唇辅音或合口元音与颚辅音组合的词全部检出,以统计数据证实,操突厥语的民族有将词中唇辅音或合口元音置于颚辅音之前的趋向,说明“拓跋”名称在传播...  相似文献   

12.
提出、设计和运用幸福指数的概念和方法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它确实反映了新的发展理念。然而,若要将幸福指数客观合理地置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或某一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划之中,就很有必要对于幸福指数寻求一种充分的理解,避免产生各种误读。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头上,身体上,落满了恢宏的土黄色。吐峪沟的清真寺、麻扎是土黄的,千佛洞、佛塔等遗迹是土黄的,无数古老民居的石阶、葡萄晾房是土黄的,就连火焰山南的树柏沟、二塘沟、斯尔克甫沟,还有鲁克沁绿洲的东南边缘的库木塔格沙漠都像是土黄的册页,漫卷在这火焰般的吐鲁番的绿州内部。鲁克沁是突厥语,是居民稠密的意思。仅鲁克沁绿洲一镇(鲁克沁)三乡(吐峪沟、达浪坎、迪坎尔)就有  相似文献   

14.
敖云 《中国民族》2010,(12):52-53
阿肯是口头即兴创作的民间诗人。哈萨克族的对唱也称阿依特斯,是哈萨克语的"aytis"的音译。本意是争辩、辩论和申辩,由于是用诗歌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对唱。阿肯对唱形式的历史相当久远,但缺少确切的文字记载,到公元11世纪由马赫穆德·喀什噶里撰写的《突厥语大词典》里才有了明确的记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空间图形有关“含括”的几个定义,进而得到一些重要的性质和结论,并利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元十三世纪初蒙、藏上层在今甘肃武威促成的“凉州会谈”的成功,使蒙、藏民族共同为中华民族大统一的形成做出了杰出历史贡献,是中华民族版图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进程。“在中华民族的统一、融合、发展史上,竖起了一座为世人所瞩目的民族团结之碑、和平统一之碑。”“凉州会谈”最重要、最伟大、也最为深远影响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在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完成中国空前大统一的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部分地区的一种民歌。 在西北高原旅行,人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地方色彩浓郁、风格十分独特的民歌,它出自农民、脚夫、牧人、筏子手等职业人之口,声调高亢、悠扬,感情深沉、真挚,有时苍凉悲切,如泣如诉,有时欢愉轻快,怡然自得,它尤能引起外地人的特别注意,而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这,就是如今已被不少人认识并喜爱的西北高原民歌——“花儿”。 “花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要系统而深入地认识这种民歌,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人们认识它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8.
吴金鹏 《中国藏学》2007,(2):153-155
在世界传统医学中,藏医学是解剖学最为发达的医学体系之一,曾经对筋及韧带的生理、病理及治疗形成了独到的认识,并积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是藏医学关于这类疾病的认识较为分散,很少有医家开展专题研究。本文尝试以《四部医典》为依据,对藏医学中筋类疾病的理论与实践加以初步整理,尝试为振兴藏医外治疗法寻找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辽道宗请于八年(106年),进士王宫奉敕为耶律宗政撰写墓志,终篇之际,以“来者有识,知贤王兮”’落笔,表明了他对耶律宗政的总体看法。同时,也希望后入读此墓志者能有相同的认识。九百多年过去了,这篇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辽朝圣宗、兴宗、道完三位皇帝当政时期的许多难得的史料,弥补了《辽史跨文献的不足,特别是为全面地研究耶律宗政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对于耶律宗政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无疑将从一个侧面促进辽史、契丹史的深入研究。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族别和身世是决定一个人仕途和生活前景的重要因素。辽代契丹族统治者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解析文化发展动力机制,继而以"文化贵州"目标视域反思当代贵州文化建设呈现的系统性缺失、核心价值定位局限;针对近年来兴起的"古苗疆走廊"研究,揭示其廊域文化的"自觉性""类本质"特征,其代表的贵州文化"主体性"内涵特征;以贵州文化的系统性完善、"主体性"内涵为导向,初步建构其申遗理论研究范式、相关学术课题研究范式、文化品牌项目实践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