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2.
武吉海 《民族论坛》2014,(12):58-59
湘西苗族椎牛祭亦称“跳鼓脏”,苗语叫“拢尼”,即“吃牛”之意,是湘西苗族最大的原始宗教祭祀习俗。据文献记载和民间口碑资料证实,它产生于苗族远古的渔猎文化时期,并迅速地在本民族中传扬开来。  相似文献   

3.
楚祭与苗祭——射牛与椎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笔者在《剜羊(封羊)与还傩愿》、《击豕与击猪》(即《击猪祭祝融及其苗文化形态》)中,论述了楚王室的“封羊”(又曰剜羊)和“击豕”同苗族的剜羊还傩愿与击猪祭祖二者形式的同一,其内容是祭祀楚、苗的始祖伏羲女娲和先祖祝融。本文要阐述的,是楚王室的“射牛”祭祖与苗族的“椎牛”祭祖二者是否同一及其相关的人文涵义。  相似文献   

4.
<正> 湘西苗族称“椎牛”为“弄业”(即吃牛),贵州称之为“吃牯脏”,其他苗区亦有别的称谓。顾名思义,它是以椎牛为手段,来祭祀苗族祖先的一种仪式。它产生于父系社会初期,此后千古流传,史不绝书。这种崇祖盛典,在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祭神祭仪多达七十二堂,起码要祭三十六堂苗神苗鬼。它具有丰富的巫文化内涵,是荆楚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手持梭镖的杀手迅速地朝牛肩夹划有太极图的白石灰圈内刺去,直至祭牛倒地,人们瓜分牛肉,各  相似文献   

5.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舅辈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其仪式程序大体如下:1、开酒布(出公告);2、开天门(敬雷神);3、老斗牛(杀黄牛祭饲养黄牛的祖先);4、吃猪(祭蚩尤);5、戏相(祭主家祖先);6、九刀业(给祭牛烧纸并祭祀);7、…  相似文献   

6.
张子伟 《民族论坛》2003,(11):48-48
五千多年前,苗族祖先蚩尤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战神。传说他的母亲一次吞下了七颗能生育的药丸后生下他七个孪生兄弟。他为老大,称为索戎(即仡戎)、大戎,苗民敬称为“剖尤”(即尤公)。蚩尤殁后被封为水神龙王。兄弟之中有一位叫索贵(即仡贵),亦有“急行追风,快行捕雨”的本领,殁后被封为雷公。这俩兄弟在《椎牛祭》中均处于被崇奉的尊位。蚩尤首创面具是出于巫术和征战的需要。他是九黎苗蛮集团的首领,曾与发祥于苗河上游、姬水之滨的黄帝(苗族巫辞中称之为来王姬)反复较量在逐鹿之阿。苗族“椎牛祭”保留了对这场被载入史册的战役的具体描述与…  相似文献   

7.
刘莲玉 《民族论坛》2008,(10):18-19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生活在湘西地区崇山峻岭中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民族风情。如,祭祖仪式类的土家族社巴日、毛古斯、梯玛跳神、苗族椎牛、苗族椎猪、接龙跳香;舞蹈类的苗族鼓舞、土家族摆手舞、侗族多耶  相似文献   

8.
唐方科 《民族论坛》2004,(11):30-30
鼓舞是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的一种独特舞蹈艺术,也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盛行于湘西自治州吉首、凤凰、花垣、保靖、古丈县境内,多在庆年或请神时表演。庆年时表演的鼓舞俗称年鼓,一般从正月初四至正月十五时间内表演;请神时表演的鼓舞俗称神鼓,大多于秋冬时节椎牛、椎猪隆重举行祭祀活动时表演。苗族鼓舞表演奇特,风格独具,在国内外具有很大影响。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商周时期,其文化就已发展到相当程度。据《战国策·魏策》记载,“延敷文德,舞于羽于两阶”。据传该时期就已产生了苗族鼓舞,并有了传…  相似文献   

9.
来源于生活的苗族鼓舞苗族鼓舞的历史源远流长,《周礼·地官·鼓》就曾有相关文字记载。殷墟出土的木鼓、楚墓出土的绘漆木鼓、战国秦汉画等,则将古代木鼓的大小、种类等都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与我们今天所用的鼓有一个重要区别:今天的鼓是竖置的,鼓面向上,鼓者上下敲击;而古代的鼓则是横置,即鼓面侧居左右两方,鼓者从左右两旁击鼓。苗族的木鼓就保持了这种古老的横置方式。早在苗族先民还住在“水与天相连,一天涨几回”的水乡时,他们就用击鼓议事来商定迁徙。《祭鼓词》唱道:“击木(鼓)响冬冬,爸妈心挨拢,击木(鼓)响呔呔,爸妈乐…  相似文献   

10.
一块评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男子迅猛地向那水牯刺杀.牛牯倒地,叔伯同()挚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谓之"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时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镖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  相似文献   

11.
唐宏吉 《中国民族》2010,(11):56-57
鼓,在湘西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仅只是一种打击乐器,它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战斗的召唤。一说起鼓,总会让湘西苗族人民产生一种感奋,一种激情,一种让全身每一粒细胞都轰然炸开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一、傩祀的原根。撬奴有一堂重要法事叫“泡奴”(汉译为“剖傩”),专由傩巫用大段巫词吟诵洪荒世纪兄妹开亲的故事———剖开傩的来头。这是绝不能省略的核心法事。湘西人常把没有弄清本源的人与事叫做“没有傩…  相似文献   

13.
黄维忠  赵松山 《中国藏学》2023,(6):60-70+215
祖先崇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各族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强烈信仰,而且至今仍是影响广泛的一种社会信仰。囿于史料的原因,鲜有学者关注到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是否存在祖先崇拜这一问题。文章从体现祖先崇拜的庙祭和墓祀这两个层面出发讨论吐谷浑祖先崇拜现象。以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 Tib J 1368《吐谷浑大事纪年》为主要材料,通过对该文献中■一词的梳理,讨论吐谷浑庙祭,认为将■可译为“举行祭祖大典”,或“时享大典”。据此可知,吐谷浑不仅存在祭祖活动,而且还存在孟月祭祖这样的礼仪制度,并以青海的吐谷浑王陵墓所存地面祭祀建筑为主,讨论吐谷浑墓祀现象。文章认为,庙祭和墓祀可谓祖先崇拜的一体两面,结合汉文文献的相关记载,可以推知,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吐谷浑存在祖先崇拜的社会信仰,并且延续至吐蕃统治时期。  相似文献   

14.
桥梁具有将不同的两岸、两极或两端联系起来的功能。以此种实际功能为依据,人们对桥赋予了许多重要的象征意义。占我国苗族人口四分之一以上的苗族生活在黔东南,在黔东南苗族地区,桥梁往往被认为具有某种特异的生殖能力,当地有许多桥俗活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二是苗族敬桥节,由于伴随种种祭祀行为,故亦叫做“祭桥节”。敬桥节在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既普及又重要。苗族村赛的祭桥习俗与原始宗教遗风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理解苗族社会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二月初二家桥的过程及其来历祭桥的前提是架桥。苗家架桥前,主人先…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们广西百色地区的苗族人民和毗邻的云南、贵州两省的苗族群众中,至今还普遍流传着“砍牛送葬”的习俗。苗族人自成家以后,只要不是非正常死亡,不分男女,办丧事时都要举行“砍牛送葬”的仪式。死者的兄弟、儿女、亲戚,每家都要拿一头牛来宰杀,办一次丧事,少者宰杀三、五头,多者则十多二十头,尔后大办筵席,直至出殡为止。这种习俗对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是一种消极因素。首先,它传播了封建迷信思想,阻碍着现代科学文化向民族地区的传播,势必影响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其次,助长了  相似文献   

16.
浅谈德格印经院及其印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系有以“藏区璀璨文化的明珠”,“雀尔山下的宝库”而著称的德相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清代四川德格宣慰司登巴次仁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它座落在甘孜州德格县城。一建筑与制版德格印经院,(以下简称为印经院)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由第十二代德格上司却嘉。登巴次仁始建。印经院的创建有两种传说:一是相传每当太阳落山时登巴次仁走官寨,隐约听到官寨南面小山包后面仿佛有几个小孩诵经的声音。于是出现刻印经书的念头。二是金沙江西岸一个叫叶绒的地方有个被称为…  相似文献   

17.
“巴代”是苗语音译,意指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以这三大仪式为载体所传承的苗族文化被称为“巴代”文化。“巴代”文化通过仪规的形式把远古的社会一环境、时代背景、生活习俗等记录和传承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正> (一) 苗族是一个酷爱自由的民族。苗族婚俗,处处闪耀着婚姻自由自主的光彩。“跳月”是苗族最古老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起源于母系社会。《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和歌词,谓之跳月”。《黔南职方纪略》亦载:“蚩尤代炎帝为政。尚利好杀不耻淫奔。民间化之,于是跳月”之风起矣”。蚩尤即苗族先祖,可见,兴起于上古时代的“跳月”活动,从诞生之日起就闪耀着自由的光彩。苗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赶秋”、“芦笙歌会”等、许多都成了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盛大节目。《荆南茁俗记》对“三月三”有较详尽的记载,亦可见一斑:“未婚者悉盛妆往野外,环山距坐,男女各成行,更番歌。截竹以筒,吹以和,音动山谷,女先唱以诱马郎。‘马郎’苗未婚号也。歌毕,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吊脚楼的源流、构造及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吊脚楼是鄂、湘、川、黔毗邻地区少数民族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人们在大自然的家园里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建造的生活空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是随着人类从自然走向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产生的。俄国文豪果戈里把建筑称为“世界的年鉴”,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呢!”土家族吊脚楼民居建筑,犹  相似文献   

20.
阿婆山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老人说:阿婆山年轻时可美哪!满身的绿衣如翡翠,婷婷玉立,风中含情.在一次椎牛祭祖的调鼓堂中,潇洒的吉舍山看中了她.他俩以鼓传情,依依相恋.吉舍山深情地把"打(鸟龙)"(隆音,苗语)送给阿婆山作信物.不料这时吉洞山也爱上了阿婆山.吉洞是座崔巍陡峻的大山,但它却无青枝绿叶,满山尽是石壁.阿婆山拒绝了他.后来吉洞山粗鲁地砍下了吉舍山的脑袋,抢走了阿婆山.岁月流逝,历经沧桑的阿婆山变得面目焦黄,满身的绿衣凋零了,"打(鸟龙)"也飞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