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心理语言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与心理学和语言学研究既有重叠和交叉又有其独到研究领域的新学科,重点探索人类的心智本质和结构的科学。心理语言学伴随着行为主义的衰落和认知主义的兴起而产生,分为联想派、程序派和内容派三大主流。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客体虽然是语言,但它探究的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运作过程和规律,因此,深化对心理语言学的研究需要深化对人的思维和心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智慧与智慧的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爱智慧"的角度理解哲学,其前提必须首先搞清楚"智慧"是什么。我们应从历史的、语义学的角度以及从知识、才能与智慧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智慧本身。不仅如此,还要看到,智慧并不就是哲学,哲学的智慧不同于常识的和科学的智慧,它是"大智慧"、生存智慧、"酸性"智慧和精神境界。与"知识型哲学"不同,"智慧的哲学"是对"哲学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就其本质而言,它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一种"问题的哲学"。基于"智慧贫乏"的时代所提出的"恢复智慧"和"重返哲学的智慧本根"的要求,人们本质上应该回归"哲学的智慧",走向"智慧的哲学"。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理性地思辨万事万物共同的根据和理由的学问。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多中求一,以一释多。不同的哲学主要区别在于求"一"的方法或求得的"一"各不相同。哲学的本质是人类基于理性信仰而对本质问题的追问。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人合一”哲学思维的智慧与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8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加速化、全面化的环境灾难,在环境危机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危机以后。返观历史,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是西方主客二元、天人二分哲学思维框架的产物;与此相反,东方“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则可以弥补它的不足,拯救因它而来的环境灾难。然而,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植根于中国小农经济和家族宗法政治之上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必须冲出神秘主义的纠缠和迷信盲从的羁绊,实现与理性、科学的结合,才有望成为医治现代社会疾病的有效因子,这是我们必须冷静看到的。 相似文献
5.
6.
本质主义和历史主义,结构思维和解构思维是西方现代哲学的两大哲学难题.前者是西方现代哲学关于如何获得真理的两种对立的理论体系,后者是西方现代哲学关于面对复杂现象时,应该如何思维以获得对象真理性认识的两种相互对立的思维方式.理解这些难题,有助于理解西方现代哲学的深度,有助于提高当代哲学的思维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振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53-56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唯物史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对以往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反思而问世的,其本质在于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客体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辩证的、系统的发展观,发展是前提和手段,可持续是保证和要求。 相似文献
8.
9.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载体的变化往往衍生出文化和文明的革命性变革。计算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数字替代文字的新时代来临,而数码虚拟时空则成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和社会生活交往的平台。在这个意义上,现今人类恐怕是最后一代“读书人”,也是第一代“数码人”。和文字时代相似,数字时代的哲学本质同样在其“强字之曰……”式的命名,而非“数数”式的计算或算计。“文字”与“数字”乃人类自身文明演化过程中不同的“命名”方式。澄清这些不同命名方式的混淆所产生的困扰,以及理解和探究这些方式的本质及界限,就成为数字新时代哲学批判和思维的根本任务。为求达成这个任务,人们需要回到哲学和科学的初衷和本色:“自知己无知”。 相似文献
10.
11.
12.
解析与探索--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际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图在反思与批判、比较与研究包括马克思在内的德国哲学大师们的哲学努力与探索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并勾勒出现代西方欧陆人文哲学家在"主体际的交往"问题上的分歧与争端、摧毁与建构的思想发展理路;揭示并阐释他们基于不同的基点所建构起来的交往理论的偏颇与阈限;揭示并分析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间的关联与区别,并从马克思所提出的物质生产实践这一"历史的真正基础"出发,力争合乎逻辑地阐明、铺展出交往实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道家社会哲学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哲学主要包含道本论、弃绝论、至德之世论及齐物论。道本论是道家的社会本体论, 弃绝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 至德之世论则是道家的社会理想论, 齐物论是道家的社会价值论。 相似文献
14.
简论冯友兰的文化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文化哲学的阐述,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冯友兰的一生致力于解决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他肩负着阐旧邦以辅新命的历史使命,从别共殊的思维方式出发,在横向即中西问题上强调文化类型,在纵向即古今问题上强调抽象继承,构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16.
刘德川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6,27(3):35-40
牦牛与藏区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藏民族中普遍流行着对牦牛的崇拜。并且,从对牦牛的崇高地位、部分藏区至今残留的牦牛图腾遗存、具体史实、与图腾相关的禁忌和祭祀、图腾衰落的原因和集体无意识以及纯理论等分析中都可以看出,在古代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域里牦牛曾作为藏族先民的图腾存在过。 相似文献
17.
18.
"真理"在中国哲学指真实无妄的知识或道理。先秦哲人肯定源自观察思考的观念和知识是真实无妄的,具有真理性。早期哲学一切知识皆真理的观念,随着佛教的传入发生了动摇,并由此形成真假(俗)对应的认识框架。佛教真理观的一大特点,是主张超越一切言相而进达寂静空明、融通一切的境界,圣人和凡人通过不同方式都能够走向真理。宋儒批驳佛老的空无,又承接了从佛教而来的注重相对待和因果关系的思维导向。人能否求得真知,在能否以行或实践为基础,真知是要"彻骨都见得透"的彻底完全的知识。明代心学坚守知行的统一,真知必须以行为内容,不行就不能叫做知。气学强调亲身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德性之知的真理性是建立在闻见的基础上的。王夫之断定没有力行实践的真切体贴,知就不是真知,人们依据实践可以验证先前知识的正误。但人的实践本身是有限的经验归纳,知识的真理性,实际依赖于在知行不断互动往返中的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9.
生命意义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的,并为西方哲学和神学强烈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探讨当代语言哲学家A.J.艾耶尔、K·尼尔森、S.托尔悯等人的理论,考察了语言哲学家们对生命意义的语言分析,希望通过这一语言分析的实例,更进一步体认语言哲学的方法及其它对哲学进步给予的推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价值哲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第一,需要的客观性问题.我国的满足需要论不同于西方的满足需要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认为需要都是客观的.需要并非都是客观的,以需要都是客观的为基础论证价值的客观性是片面的.第二,需要的合理性问题.主体需要并非都是合理的.以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和理论混乱;如果把这种观点的逻辑贯彻到底,在实践上就会产生误导.第三,事实混同于价值及其原因问题.在价值哲学理论中,认为满足需要就有价值,实际上是把事实混同于价值,其思想根源正是快乐主义.第四,使用价值与哲学价值的区别问题.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用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理论上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用马克思说的使用价值来理解哲学价值.这种理解是不能成立的.从哲学价值的本质来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使用价值则指物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而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需要并非都是善的.从外延来说,使用价值主要指物的有用性,通常指功利价值,哲学价值则不仅包括功利价值,还包括超功利的真理、道德、审美价值等.把使用价值混同于哲学价值,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使用价值能满足需要,能产生快感,这种看法从思想根源上说也是快乐主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