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的研究在制度层面上揭明了清代摊丁入地改革的基本进程,而对制度落实到地方社会时发生的具体情况则缺乏研究.山西“丁归地粮”的案例分析显示,对摊丁入地的研究,除了要把握制度上的因革,还需要考虑当地原有的赋税体制,以及因户籍身份或职业等所产生的不同赋税利益群体,同时也要注意州县内乡里间存在的差别.摊丁入地在地方上的推行是否顺利,往往取决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势力角逐.  相似文献   

2.
朱年志 《理论界》2009,(1):129-130
清代"摊丁入地"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后一次重大的赋役制度改革."摊丁入地"问题研究包括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实施过程、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清代社会经济生活面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清代吉林地区为“满族龙兴之地”,清廷对其实行有别于内地的行政体制.这种体制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清初至雍正朝以前实行八旗一元化体制;雍正朝以后,由于汉族人民流入,管理民人的民治机构随之设置,实行旗民双重体制;清末由旗民双重体制变为与内地一样的管理民政的行省县制.本文拟对上述行政体制各阶段的特点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8(4):278-281
清朝前期的东北边疆户口管理主要实行编审制度,其重点通过"编审"了解"人头"而征赋税。清朝中后期由于"摊丁入地"政策的废除,加之后期东北放垦,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政局动荡不安,东北地方主要运行"保甲制度"管理户籍,以加强社会治安。清末,东北实行新政,设立"警政"来监控人口,使户口管理进一步正规化。整个户口管理体系的演变与有清一代东北的经济、政治、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清代,东北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处驻防将军的职掌各有异同.在军事职掌上,三处驻防将军各有不同的侧重.在民政上,盛京将军基本不理民事,专管旗人,兼有部分钱粮、刑名之职责.吉林将军旗民兼管,负责辖区内各项事务.黑龙江地区在很长时间里并无民官,以副都统等旗官管理旗民而统辖于黑龙江将军.吉林、黑龙江将军还负责各自的打牲、游牧等部族事务.  相似文献   

6.
山西清代摊丁入亩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晋阳学刊》2004,(3):14-16
摊 丁入 亩作 为 清代 一项 重 要 的 赋税 改 革 政 策,在 山西 省 从 开 始实 施 到 最 终实 现 ,耗时 近 140 余 年 时 间 ,历 经 六个 皇帝 为 全国 所 仅见 摊 丁 入亩 政策 在 山西 省之 所 以实 施难 费 时 长 在 于 该 省贸 易 民 多 民 贫 地 瘠、多 征本色 等 多种 原因 。 针对 山西 省 的特 殊情 况 ,清政 府 先后 采取 了 大量 豁免 虚 额 人丁 和 荒 地 、先 减 则 计算 再 摊 入 地亩 、分期分 批 逐步 摊入 等 种种 变通 措 施,最 终 在山 西实 现 了摊 丁入 亩 ,完 成了 这项 具 有重 大意 义 的赋 税改 革 。  相似文献   

7.
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坞堡与客家民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虎 《文史哲》2002,(3):128-134
汉族民系之一客家的民居,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社会特征是宗族共同体聚居,其建筑特征是围堡式大屋。前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共同体聚居制度和坞堡宗族聚居方式,后者渊源于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坞堡建筑。中原地区这两种居处制度与南迁后的生存、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客家民系特色的住宅和居处方式。客家民居的两个基本特征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客家民系形成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凡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就有可能形成为客家人;凡是没有实行这种居处方式的南下流民,则没有成为客家人。  相似文献   

8.
清代东北管理体制是东北史研究的焦点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探讨中,产生了旗、民分治、合治,以及军府建置等众多观点.表面上看起来莫衷一是,实际上,并不存在200多年不变的制度.笔者认为,清代东北三将军辖区的管理体制各不相同,并不能一言以蔽之.简单地说,黑龙江将军辖区,以军府体制从始至终;在吉林将军辖区,雍正及乾隆初年,旗、民分治的体制乍现即逝,亦演变为军府体制;盛京将军辖区以旗、民分治为管理的根本原则.但即使是在盛京地区,也不排除旗、民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9.
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会上提出三项推动两岸合作交流事项后,在台湾引起积极的反响。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三项措施包括:第一,尽快将海峡两岸的客运包机,由节日化转向常态化;第二,要采取措施,解决台湾特别是台湾南部地区农产品到大陆的销售问题;第三,要尽快地恢复和解决大陆的渔民到台湾去实行劳务输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民思想是戊戌维新思想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改革的转折点,自此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从物质文化的学习和引进转向制度化的学习与改造,从重君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转向重民的自下而上的改革。适应这一转变,维新思想家提出了中西结合的新民观。他们认识到,中国欲富强,必须实行民主政治;要实行民主政治,不能不重视平民的作用;欲动员民众,不能不有民众的自我觉悟。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开启民智。一、以君民共主为核心的变政观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在对前此近代化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君民共主为核心,实行政治改革的变法…  相似文献   

11.
《2000年吉林蓝皮书》丛书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自《1997年吉林蓝皮书》丛书问世以来的第四套丛书,仍分为经济卷、社会卷、农村经济卷和东北亚卷四册;为了更加切题,东北亚卷的书名由《东北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改为《吉林省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分析与预测》,其余三册仍为《吉林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吉林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创新是生命长青的关键,《吉林蓝皮书》丛书也力求每年有所创新。今年的《吉林蓝皮书》丛书,在内容上有较大调整。一是围绕实施我省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  相似文献   

12.
《离骚>中“民”牢地六见;“哀民生之多艰”、“终不察夫民心”、“民生各有所乐兮”、“览民德焉铝辅”、“相观民之计极”、“民好恶其不同兮”。王逸<楚辞章句>一律释为“万民”。游国思主编<<离骚>塞义>按日:“民生即人生,本书多以民代人,下文终不察夫民心,相观民之计报,民好恶其不同;<哀那>民离散而相失,皆是也。”其实,这六处的“民”字涵义并不全同,有细加区别之必要。<说文解字》云:民,“众荫也。从古文之象”。萌即“氓”也,“虽也,从民亡声”。《康熙字典》释日:“按民字之义非一。有总言人者,《诗》天…  相似文献   

13.
孙海泉 《河北学刊》2004,24(6):171-176
雍正时期开始的以摊丁入地为主要内容的赋役制度改革 ,带来了地方基层组织的变革。清朝政府逐步放弃了依靠里甲体系管理乡村的做法 ,里甲组织逐步被保甲组织所取代。这种变化的本质意义在于 ,国家权力渗入乡村社会。清代中期以后 ,乡—村结构构成了地方基层的主要组织形式 ,村庄尤其成为国家管理农村基层社会的基本单位 ,国家政权透过乡村职役掌控村庄和农户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头5年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中,有三个重要的焦点。一是美国经济平稳发展,它的单极独霸战略遇到障碍,在策略上有所调整;二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成为一种推动力;三是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十分强劲。  相似文献   

15.
贵刊于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发表了《冯占海》一文,使广大读者对冯占海的一生,特别是他的抗日活动有所了解。不过,就我接触的材料所知,该文尚有遗误,现补订如下: 一、创建抗日军。据冯占海在一九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所写的(?)《九·一八事变日军不战进占吉林春实况》中说,“九一八”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后,熙洽在吉林很快就投降了日本帝国主义者,并接连三次劝降冯占海。但冯占海坚持民  相似文献   

16.
郑鹏程 《学术月刊》2023,(3):187-196
山场确权存在“纳税控产”和“界址之争”两种形式,不同时期各有侧重。明中后期,赋役改革推动了山区生计模式的多元化转型,并使丁税成为山场的分配依据,山税作为法律凭证。清初摊丁入地后,山场失去分配依据,山林交易和纠纷日益增多。在山林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各家族强化对山场的集体控制,并以界址信息重建山场边界的排他性。这一演变过程的内在逻辑,是从国家赋役体系规制转向市场机制。丁税消失后,山税仅作为产权的法律凭证,而山场交易、家族控产所表达的主要是对经济权利的诉求,这是山场产权制度中法律权利弱化,经济权利凸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在明初冀东地区的移民队伍中 ,有一种类型比较特殊 ,这就是故元官属遗民。此类移民主要发生于洪武和永乐两朝。明政权在建立之初 ,退守漠北的故元残余势力时常南下骚扰 ,对明朝新生政权构成威胁。在这种形势下 ,明政府一方面在北部边界屯驻大军 ,以随时抵抗蒙古势力的进攻 ;另一方面则实行“空边”政策 ,即将塞外边民大量迁入内地。这些被迁往内地的降民 ,大体分远近两种类型 :远者迁至江南、四川等地 ,如洪武元年 (136 8年 )八月将一批元故官迁往南京 ,洪武二年(136 9年 )迁幽燕之地的蒙古降民于南方 ,洪武三年 (1370年 )迁蒙古降民于四川 …  相似文献   

18.
河套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汉代 ,汉武帝在元朔二年 (前 1 2 7)反击匈奴、取得河套之后 ,在这里设置郡县、建筑城池 ,迁民实边 ,实行军事屯田 ,安置归附匈奴 ,兴修水利工程 ,开始了河套的开发。中国古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大多以民间力量自发为主 ,国家直接参与较少 ,而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 ,则完全是国家支配下的政府行为。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 ,由中央政府全力以赴、深入持久地全面介入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 ,这是第一次 ,也是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一次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开放张克武、周严在《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撰文指出,从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实行对外开放有以下特点:①实行“双向开放”;②边境贸易份额重;③通过对外开放尽快实现脱贫,是我国少数民族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④...  相似文献   

20.
周克庸 《晋阳学刊》2001,(4):105-106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章的句读 ,笔者所见者有四式 :1、“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此乃传统句读。程、朱及郭沫若等人认为该章是说 ,能够使民遵由正道却没办法使民知其所以然 ;郑玄明赵纪彬等人则认为该章是说 ,只可使民顺从正道去做而不可使民知其所以然。尽管对文章理解不尽相同 ,但对该章句读的认定却是一致的。 2、“民可 ,使由之 ;不可 ,使知之”。梁启超曾主张此式 ,认为该章是说 ,民众认可则立即实行之 ,民众尚未认可则开发民智创造条件以准备实行之。 3、“民可使 ,由之不可 ,使知之”。此式见孔德明《离经辩志与孔子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