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受众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体,其不同的心理状态推动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网络受众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泄愤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投射心理以及选择心理等多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的成因在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政府公信力低以及受众理性精神不足。唯有通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健全网络法治监管,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建立辟谣中介组织以及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等途径,才能培育成熟的网络受众心理,从而提升网络谣言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楼旭东  吴霜  岳英迪 《理论界》2008,(11):150-151
科技传播受众对于科技传播效果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使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并理解科技信息,动漫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对科技传播中的受众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并浅析了受众的现状,阐释了动漫的科技传播优势,对于动漫对科技传播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做出重点论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传媒应该坚定传播传统文化的信念,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受众的求知心理、求实心理、求乐心理和求异心理,丰富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传媒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泛滥于网络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受众在现实矛盾中滋生的情绪和心理,转移到被热议的话题中,而不在乎这个话题本身是否真实,此时的话题只是发表言论和抒发情感的借题。受众的同情心理、从众心理、窥私心理、泄愤心理、投射心理等多种复杂综合的心理状态,推动着谣言从发布、轻信、增添、扩散到成为焦点,这既促成了网络谣言生成的整个传播过程,又体现了网络谣言生成的受众心理过程。因此,要遏制网络谣言的泛滥,就必须对网络传播主体和受众进行规范和教育引导,并且政府和有关媒介也要负起管制和监督的责任,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网络谣言管理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传播大繁荣的时代,要"唱响主旋律,凝聚向心力"不仅需要正确的政治立场,更要有与时代相符合的传播智慧。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受众更加强调对信息差异的选择。面对"重大主题宣传工作",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技术,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发挥网络媒体的集成优势,将"重大主题宣传"的精神实质渗透到广大受众的内心,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舆论导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对电视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对农电视传播最基层和最庞大的群体,城市电视台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需要积极寻找对策,通过功能定位的调整、农村受众的拓展、节目内容的创新以及频道和渠道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中介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诉求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应把受众置于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忘却受众,而应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和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生命线.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有效传播、发挥教育作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既要防止过于强调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忽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又要避免因缺少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这需要从三点着力:形成互联网跨界创新思维理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关注互联网受众主体能动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价值;打造互联网意识形态生态环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从而实现“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文艺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给网络生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文艺作为文艺的一种新形式,由于其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规模大、传播快、受众广等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它在思想传播和价值导向功能上较之传统文艺有着更大的影响力。网络文艺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且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更为紧密。正确把握网络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不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迫切需要,更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现实要求。只有坚持以中国精神为导向,以内容建设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依托,以党的领导为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文艺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的冲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90年代 ,随传播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出现 ,传统的传播理论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表现在传播者、媒介、受众等几方面 :以线性传播研究为主的旧框架让位于以交互传播为主的新框架 ;网络传播又一次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 ;网络传播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彭继裕 《晋阳学刊》2023,(5):95-104
国家形象是国内外公众对该国的国家政策、国家行为、国家活动及其绩效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总体性评价和认知。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国家形象建构在不断提升国际美誉、增强本国治理水平和促进国家形象建构专业化水平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面临着主体认知偏差、文化发展动力不足、国外受众关注不够和国际传播能力不强等困境。为此需要从加强国家之间交流合作,提高文化软实力,分析受众心理以及加强国际传播等方面着手,向世界有效展示中国的风貌。  相似文献   

12.
海外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身份特征和传播接受心理.中国外宣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深入研究海外受众传播接受心理.本文在分析海外受众传播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不同传播对象"等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新闻规律、适应国际惯例的主导型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新闻文化,以大众传媒为传播载体,以大众文化为传播内容,在城市形象的构建和推广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运用传播手段更好地发挥新闻文化的价值,提升城市竞争力,需要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针对城市形象主体本身、信息和受众的多元性特点,选择不同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和传播内容,实现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谈受众心理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受众心理特点对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很有益处。由于受众存在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求真心理和亲和心理 ,新闻传播应在引导、新奇、真实和贴近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当前,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盛行,这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网络技术的负面价值;经济利益的驱使;主流文化吸引力不强和政府监管弱化;文化心理落差与道德相对主义;受众需求和国民素质;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只有认清"三俗文化"盛行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对策抵制"三俗文化",传播正能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传播媒介不断变革,受众对春晚的心理认同已发生变化。对江西省安福县老百姓的问卷调查发现:受众心理中文化认同情结和集体无意识纠结在一起;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受到广泛欢迎:春晚的问题主要在于偏地域性和节目模式化等;受众心目中理想春晚的节目应该做到贴近生活;春晚的魅力和创新在于贯彻落实“三贴近”;春晚传播应该进一步契合顺应新的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7.
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满足理论"是一种强调受众主体性的传播效果理论.网络的出现,使受众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网络"使用-满足"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受众使用网络主要有四种目的一是获取有用的信息,二是宣泄自己的情绪,三是进行情感的交流,四是参与娱乐或打发时间.这些需求都能在网络上获得满足.网络"使用-满足"现象有助于解释"使用-满足理论"的社会和心理根源;也有助于分析"使用-满足"现象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传播情境下,国家形象传播主体的分散、去中心化,传播内容及其出口的多元化可能导致价值导向冲突,中国国家形象工程决非政府和大众传媒所能单独承担;传统的叙事方式也面临挑战,宏大叙事遭遇细小叙事的消解;在传播内容上,携带国家形象信息的浩繁文本相互交织和影响,硬传播面临受众转场的窘境;国家形象传播的受众已今非昔比,借由网络自我赋权的网民同时也传播并改变着国家形象文本的生产方式。这些变化都需要重新检视国家形象建构的传播范式选择。  相似文献   

19.
加强网络新闻宣传与管理控制必须采取规范管理机制、保证运行资金、加强网络新闻宣传与管理的立法建设和加强网络新闻宣传中受众心理分析和受众参与研究等对策,并且要运用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网络新闻宣传与管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评价控制。  相似文献   

20.
论网络文学的交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的推动 ,文学鉴赏出现了由凝神静观向交互性转变的趋势 ,实现了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传播 ,还实现了受众对受众的传播 ,交互式写作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无限的发挥。本文就是从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方面 ,对网络文学的交互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