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型期的浙江妇女社会性别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雪玉 《浙江学刊》2004,(5):215-218
本文以浙江省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为依据,重点分析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浙江省妇女"对自我能力的认可"、"对性别角色的看法"和"女性的自立意识"等有关社会性别观念的现状.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社会转型对妇女社会性别群体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与性别分层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宛丽 《浙江学刊》2004,(6):203-207
当代中国社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机制的发育,伴随着社会分化,性别因素、年龄因素、教育因素等与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相关性显著增长.在这一社会结构转型及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当代中国女性社会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状态,验证了曾被西方学者讨论过的工业化社会结构转型较普遍的两个命题:第一,在"女性地位机会增加"(第一个命题)的同时,两性社会经济地位差距在不断扩大;第二,不仅存在"女性地位分布的边缘化"(第二个命题)问题,同时出现了女性整体地位的弱势化问题.当代中国男女两性社会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男女两性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是否获得了同等的地位机会?在社会地位上是否更加趋于平等?性别分化与社会阶层分化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在近些年来,已经引起中国社会分层研究者的关注,提出了性别分层的论题,对女性群体社会经济地位状态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女性主义和酷儿理论一直都倾向于将它们的理论建构为一种限定在身份和主体性的思想。社会结构在何种程度上根据特权和弱势权利的关系来配置人们的地位已相对地被忽视了。因此,本文强调了性别研究中权力批判的中心地位,要求突破基于自然—文化的区分的性别概念和新兴的身体政治学,强调从劳动的性别分工、规范性的异性以及权力的等级制度的高度,也即从社会结构的层面彻底批判性别不平等和女性弱势权利的结构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国性学研究中女性声音和女性主义视角缺席的原因 ,指出把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引入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并分别从男性性观念和女性性观念的表现出发 ,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双重性道德标准对女性的歧视、压力和损害 ;通过对女性性主体地位、经期性交、女性G点研究、性交中的不应期等话题的讨论 ,揭示了与女性有关的性学理论中的社会性别视角。  相似文献   

5.
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佟新  龙彦 《浙江学刊》2002,(4):211-216
本文从国家性质对于劳动性别分工的意义、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劳动分工的互动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性别分工变化的多种形态三个方面入手,对中国近20年来的妇女劳动或劳动性别分工研究进行了反思性的考察。在强调用劳动的性别分工代替原有的单纯对妇女劳动的研究,以及发展本土化的劳动性别研究的基础上,力图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下找出一种适合自身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李亮  杨雪燕 《社会》2009,29(2):199-214
本文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05年对安徽居巢农村居民调查获得的数据,分析了外出务工背景下的夫妻资源对女性家务分工期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出妇女比未外出妇女对丈夫分担家务的家务分工期望更高,且女性本人的收入和教育程度对家务分工期望有显著影响。外出务工经历与夫妻资源的交互作用表明,随着传统社会性别规范的约束作用减弱,外出务工经历增强外出妇女的夫妻教育资源对家务分工期望的影响效应,外出务工经历没有增强外出妇女的收入资源对家务分工期望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兴起的女性服务,是否促进了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女性服务在价值取向、需求分析、介入手法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并以妇女为本、女性的三重角色、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外化问题、互助小组、集体方式、男性参与和女性参与等八项标准来考察77个女性服务项目,以理论的透镜对我国女性服务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探索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服务的广东经验.研究发现,女性服务的项目设计普遍缺乏社会性别理念,项目给女性带来的效果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女性服务的使命就在于实现性别平等从而真正改善女性福祉,而女性服务设计的核心在于社会性别理念,这正是对社会工作者性别敏感度的考验.要让服务真正有利于女性,必须培养社会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并建立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资助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中的成员照顾、家务劳动分工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这并没有能够改变人们思维中有关家庭分工制度的性别规范,也没有动摇性别符号的象征秩序.城市贫困家庭分工制度中性别关系的模式是社会文化结构的一种象征性表达,性别不平等并未随城市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本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跨性别交际中语言差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越红 《学术交流》2008,(5):148-15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制约影响着语言.性别差异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语言中得到了一定体现.在跨文化交际中,性别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规则、交际风格、心理定势、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这些差异的形成与生理性别有关,但社会分工、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因素都决定了语言差异的形成.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略,培养性别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误,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女性婚姻家庭观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安琪 《社会》2004,(1):49-53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新觉醒,“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已越来越失去其存在的土壤,但观念、意识层面的衍变并非一朝一夕并依然受制于深潜社会心理的男权文化。本研究将运用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资料,并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女性的性别角色观的比较分析,来描述上海女性的性别角色观的现状,探讨影响被访者角色分工认知的历史、经济和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农村老年人再婚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农村丧偶老年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强的再婚愿望。丧偶男性比丧偶女性再支付更高的成本。这与社会性别文化中女性的依附性地位以及传统伦理规范的制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性别的分类方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分类方法,它是包括家务劳动分工、劳动力、政治和宗教在内的多数主要社会建制的组织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女性的性别角色往往被认为是从属于男性的,于是,这种性别划分就强化了女性在生儿育女和辅助活动中的作用,并限制了她们的自主权,限制了她们参与决策和从事高额报酬工作的活动,由此将女性置于危险之中。同时,这一过程也由于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的作用而被强化。这种性别划分也因不同群体的稳定性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成功性而有所不同。现在,性别分析往往被孤立开来,因此,建议所有社会学家都应在自己的研究中思考性别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主要的社会建制以及各种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生殖健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萧扬 《浙江学刊》2001,(5):110-113
本文在阐述生殖健康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生殖健康是包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妇女地位在内的新概念,增强妇女权利是实现人类生殖健康的重要途径.文章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分析了生殖健康领域中的性别差异和不平等,并从社会经济、文化观念、健康权利、医疗体制和妇女的健康选择方面揭示了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论述了促进性别平等和妇女生殖健康对于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针对我国妇女生殖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社会性别意识的角度,结合目前农村女性外来务工者所受到的就业排斥现象,呈现对农村妇女就业进行排斥的主流性别意识,以及它如何使农村妇女对其进行内化而形成了自身的性别意识。重新审视现有的就业制度与主流性别意识之间的关系,关注农村流动妇女自身性别意识,有利于减轻并进一步消除农村流动妇女受到的就业排斥。  相似文献   

15.
女性穿耳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习俗,这一行为并非由女性自身所主导,而是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框架下的产物.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这种习俗演变为性别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通过考察各地女性穿耳的年龄和时节,对这一行为实践背后的族群差异和文化根源进行探讨.宋代以降,儒家文化的正统性建构进一步加强,渗透到女性身体的修饰方面,穿耳风俗不仅被视作性别认同的符号,也被作为儒家文化与其他族群相比较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1992,(2)
妇女社会地位,可以理解为,妇女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性别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性别分层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妇女社会地位又是一个集合概念,由妇女的法律地位、经济地位、教育地位、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等基本因素组成。妇女社会地位也是  相似文献   

17.
话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佟新 《浙江学刊》2003,(4):211-216
人们所说的、所写的语言符号———话语具有社会性 ,是性别化的。话语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 ,体现社会关系 ,定义社会位置。话语是历史的产物 ,叙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意义与符号价值。话语分析是将话语视作“研究对象”加以剖析。这种研究是多方面的 ,在性别研究领域使用话语分析有助理解社会对性别气质的建构过程 ,特别是通过用词分析、叙事分析和对话语中权力关系的分析理解话语在日常生活层面构成的性别压迫。 1 949年以后 ,意识形态化的话语直接作用于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 ,作用于妇女的行动、性别关系和社会位置。  相似文献   

18.
刘爱玉  佟新  付伟 《社会》2015,35(2):109-136
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城镇家庭的家务劳动分工具有“女性为主,男性为辅”的特征。研究表明,经济依赖关系、工作时间、性别角色观念均显著地影响着两性的家务分工,但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别。对于男性而言,经济上的独立与成就对于其家务劳动投入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作时间与性别角色观念,这些要素均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男性家务劳动的承担不存在“性别表演”。对于女性而言,纯粹的经济独立(对配偶收入的依赖程度、本人的绝对收入状况等)并非其家务劳动投入的最好预测,性别角色观念也不独立地对家务劳动参与产生影响。部分女性的家务劳动在经济依赖与性别角色观念交互影响下存在着形态与效应各异的“性别表演”。这一特征揭示了两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经济地位与社会文化期待交互影响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妻子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传统性别观念和性别分工模式的影响,“留守妻子”正逐渐成为现今流出地农村的普遍现象。她们在生产劳作与家庭负担的双重挤压下、在情感眷恋与经济依附的双重困惑下生活着。这种现象在整体上影响着“留守妻子”与其外出务工丈夫平等地位的建构,需要进行积极的应对。  相似文献   

20.
作者将社会性别分析引入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中,通过调查纳西族较具代表性的吴洛科纳西和氏家族,对纳西族的基本社会结构——家族中的社会性别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家族在形成性别关系的形态、结构上的作用,以及家族与社会性别关系相互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