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当前,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不断对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出了挑战。突发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如何与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是解决危机的重要因素。新媒体的崛起,需要地方政府重新审视对媒体的态度。本文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媒体的认识以及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认为地方政府需要在价值观念,监督机制以及媒体在自律机制上进行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伟 《国际公关》2009,(5):79-79
媒体策略决定了媒体选择及执行的相关事宜.我们在制定媒体策略时需要考量哪些因素呢?在媒介策略制定过程中.要经历确定目标、制定战略、明确战术这样一个程序。  相似文献   

3.
"媒体奇观"和"景观社会"在理论内涵上有关联也有区别。总统政治奇观作为众多媒体奇观中的一个类别,体现出媒体奇观诸多复杂的特征。面对媒体奇观中权力的压制、利益的争夺、话语的粉饰,凯尔纳倡导批判的媒体教育学,以期人们更清醒地面对媒体现象。媒体奇观是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媒体文化现象,凯尔纳凭借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以及"知识社会学"式的宏观方法论对媒体奇观进行了有效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试论公共行政中的媒体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媒体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越来越重要,其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所认识。在“新闻执政”的时代,媒体已经成为公共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其角色的不断丰富和转变,对传统的媒体管理方式提出挑战。因此,当今政府应对媒体的态度和方法,必须以沟通互动为核心。政府新闻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即将应运而生,这是研究如何在执政过程中正确运用媒体,让媒体发挥重要建设作用的学问,理应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盈利模式是一个瓶颈问题。因广告被鲸吞、内容被替代、受众被分流、赢利平台被覆盖,传统媒体盈利模式被新兴媒体全面颠覆,已有融合实践收效不甚显著。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需要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为专业化内容重构有效盈利模式。这一任务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如何依托新兴媒体平台,主要关乎盈利模式构建的基本方向;二是怎样有效争取收入,主要涉及盈利模式构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政府公信力频频受到来自各方力量的影响,而自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情表达上表现出的惊人爆发力,对政府公信力的维护形成了严峻的考验。自媒体对提升政府公信力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鉴于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对自媒体传播特性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带来的挑战和促进作用,并提出自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路径:增强行政透明度;建立即时、有效的多向、多渠道的沟通机制;主动适应并有效运用自媒体;对自媒体舆情加以理性规制和引导;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自媒体行为;传统媒体要加强自媒体运用,构建正确的舆论氛围,增强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食品安全事件是近年来全球公共安全问题中的热点,由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公众效应以及基于传媒的属性,媒体常将其作为关注的热点。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发挥着监测预警、沟通信息、舆论引导等功能,同时也存在关注视角的选择性和职业自律的松懈等不足。作为一种社会公共资源和社会监督力量,基于传媒良知和职业操守,媒体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必须形成一套良性的应对机制,包括建立信息有效传播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事件相关方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媒体自律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通过《突发事件媒体沟通》情景模拟课为范例,探讨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提升领导干部媒体沟通能力方面的应用设计和教师在实作中把握的重点和原则,指出情景模拟在领导干部媒体沟通能力方面的实训价值.  相似文献   

9.
媒体语言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及媒体语言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视媒体语言的巨大作用及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更新方法,创新思维,深入开展媒体语言研究,营造利于媒体语言应用和研究的生态环境,将使媒体语言更加健康地发展,更加利于我国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在线媒介的不断涌现给传统媒体营销效果带来了挑战,在不同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高效整合不同媒介资源成为一个关键议题。基于效用理论,以电视广告、社交媒体广告和电商平台广告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营销传播手段和在线媒体沟通方式在产品经营不同阶段的营销效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在不同产品类型条件下,传统媒体沟通与在线媒体沟通所传递的信息价值比不同,其相关关系截然相反;对于不同的在线媒体沟通方式,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其所传递的信息价值比不同、营销效果也不同,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产品类型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营销效果。通过对不同产品类型、不同经营阶段的传统媒体和在线媒体营销效果的动态演变分析,可以为企业营销沟通工具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更好地认识媒介融合的现象,把握媒介融合的规律,从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媒介发展的现实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媒介融合现象,可以看到,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形态环境革命性、指向性变化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媒介产业的发展是媒介趋向融合的外部力量。现实语境中,探析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有利于了解新闻传播方式、媒介内容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推进媒介进一步融合,促进传媒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给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启示,为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传媒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来源倚重电视、报纸和网络,他们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上形成了电视第一、网络第二、报纸第三、广播第四的模式;他们重视媒介传播新闻信息与引导公共舆论,但对所在传媒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态度的满意程度较低,对其所在媒体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创新能力满意度评价不高,同时认为多头、多层管理对新闻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不利。他们期望新闻媒介以全面、客观、平衡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发挥预警功能,提供决策参考,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传媒影响力:在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传播实践中,影响力逻辑似乎已成为传播业界奉行的不二法则。但是,因为我们对此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和误读,所以对传媒影响力的片面追求给当前传播实践带来了诸多让人忧思的问题。从理论和现实二个层面上对此展开较为详尽的分析之后指出:当前传播实践中普遍流行的影响力逻辑,在很多时候被人们简化成为了一种片面的传播效率论,它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对公共性、公正性等价值属性的回答。为此,我们只有深入研究传播效率与传播公正的辩证关系,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当代大众传播的影响力逻辑,并以此有效地指导大众传播实践的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移动互联时代的自媒体正迅速成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变量,“无名者”的出场让乡村的媒介化趋势日益凸显。媒介与乡村社会的研究拓展,需要探寻乡村媒介实践的不同场域,同时将媒介化视作一个“元过程”进行一般性的理解。“实践—生活—结构—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性解释框架,可以被用来考察乡村媒介化的现状以及贯穿其间的媒介逻辑。自媒体实践案例表明,乡村的媒介化存在三方面的经验证据:一是个体生活样式的变革;二是资源分布结构的转型;三是文化生产逻辑的转向。自媒体作为一种“元资本”对场域内其他权力形式的放大效应,是贯穿乡村媒介实践的底层逻辑。媒介化乡村的反思与建构需要着眼于三点:一是从“我们”的主体构成出发,构建以自觉性、反思性、创造性为内涵的媒介实践智慧;二是解构并重构乡村的真实性,以矫正乡村社会关系的过度虚拟化倾向;三是从“元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呈现与控制并举的乡村信息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整个经济空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美国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利用其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绝对优势,牢牢掌握了世界传媒霸权,从各大传播媒体中显露出“传媒霸权主义”的印记。对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只有顺应全球传播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传播技术,增强在全球信息传播领域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才有可能掌握全球传播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6.
在麦克卢汉主义者眼里,传统媒体的持续萎缩,是互联网作为"绝对尺度"强制衡量的结果。对于无论报纸还是广电而言,出路首先不在于以消灭自己为代价与新浪、腾讯角力(比如创办内容同质的网站与APP客户端),而是应该汲取新媒体的理念和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人才和资源优势、捕捉受众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去释放原本还蛰伏于内部的生产力。这也许最终仍不能抵挡新媒体的进逼,但在某个有限的时空里,可以分到属于自己的受众、广告、影响力和话语权份额。  相似文献   

17.
媒介环境学彰显媒介形态的特性及其对人和社会的结构性影响。它忽视传播主体和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媒介效果的影响,体现了学科理论范式的局限。同时,它突破了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理论范式,试图从人性化的新视角思考媒介形态的演化,显示了学科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8.
时间是人乃至人类最内在的存在结构与生成依据.在未竞的现代性的进程中,媒介不断影响和塑造着人的时间意识与观念.媒介化时间的涌现与时间化媒介的膨胀,构成了后工业时代媒介与时间的复杂关系.媒介化时间带给人们以便利,也带来了新的遮蔽与异化.对这一挑战的应答方式之一是进行有效的媒介素养与认知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呈现方式并不相同。口头媒介时期,其主导文化是民间文化,大众文化呈缺席状态。印刷媒介时期,近代通俗文化兴起,但相对朴素平实。电子媒介时期,现代大众文化泛滥,经过视觉文化的包装之后则更显嚣张。数字媒介时期,大众文化融入媒介文化之中,仿佛隐而不见,却又无处不在。大众文化与不同媒介形态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大众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断变化的大众文化又呼唤着研究者在问题意识、理论框架、研究路径等方面做出调整。面对当今更加复杂的文化格局,从大众文化研究转向媒介文化研究或许不失为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媒介融合及其将至何种形态的问题,从媒介融合的定义出发,对媒介融合及其形态、媒介融合的变革逻辑等问题予以阐释,透视媒介融合的媒介变革逻辑、意识形态逻辑和市场逻辑的缠绕。研究认为应从媒介学角度检视此信息模具在相应的时空维度运行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新的媒介域会给未来人类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