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申林 《东南学术》2004,(2):109-116
本文通过对邓文赖以指认海德格尔"复兴"形而上学的三条理据的讨论,指出这一指认难以成立,其本身陷入了表象性思维,对海氏的存在之思作了形而上学的裁剪;其实,着眼于存在论差异的存在之思保持着思的可能性,与所谓"存在的形而上学"形同冰炭;邓文似是而非的指认只能证明存在之思随时有被肢解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王俊 《兰州学刊》2009,(9):19-23
海德格尔的伦理学是一种原始伦理学,其伦理问题隐藏在存在论还原之中。通过挖掘周围世界的生态价值场域、技术膨胀与伦理关切及“诗意栖居”中的生态和谐,文章揭示了隐含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生态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种本体之思基础上的价值之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亦即存在之思,它有别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本体之思,其原点是"存在论差异"."存在论差异"在前期是指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差异,后期是指存在自身的差异.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本源其实就是"Ereignis","Ereignis"不是本体意义上的本源,而是一种生成着聚集着的差异,就是作为"之间"的命运."存在论差异"是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原点,海德格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不断开启存在之思的境界,同时又在开启中不断深化着"存在论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在存在论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的确立从欲望出发 ,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普遍独立的精神存在的实现中完成。在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的确立过程中 ,黑格尔充分地阐明了欲望、死亡恐惧和劳动等非理性因素与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内在相关性。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是对非理性与理性的辩证综合 ,这一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理论改变了近代哲学关于自我意识理论的狭隘视域  相似文献   

5.
晏辉 《江苏社会科学》2023,(1):61-74+242
范式是朝向真的原理、定理、公式,是最接近真的沉思;伦理学研究的范式是朝向正确思考和正当行动的沉思,且是指向终极之善的。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存在着出于理性而为着理性、为着别的目的而合乎理性、为着别的目的而不再过问理性甚至反乎理性三种面相。出于理性而为着理性的伦理学范式,乃是那种以生命个体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始点,以遵天人之道、人伦之道和心性之道为根本途径,以追求和体验整体性的好生活为终极目的的范式。出于人而为着人,永远都是伦理学之致思范式的真理性要求。  相似文献   

6.
梁飞 《齐鲁学刊》2013,(3):81-85
经济理性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经济理性虽然使人类克服了愚昧,摆脱了贫穷,但其并不能无限制的膨胀和使用。经济理性在本体论和存在论上都存在着限度。生态理性是将大自然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融为一体,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和谐的理性。经济理性超出了其合理性限度就会转化为非理性,带来负面效应。当代经济理性的不断扩张的非理性逻辑正大盛其行,因此必须扬弃经济理性,发展并实施生态理性,从而避免导致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近代哲学在张扬理性、完成转向的同时,也失去了哲学传统中所具有的关注人类命运和价值的智慧之根,这导致了理性形而上学在不断拓进的同时,也疏离了人类的生存困境.本文试图表明,在现代性的人类生存状况下,理性形而上学必然走向衰落,而在近代哲学框架下各种探究"形上之思"的努力也必然归于失败,寻求关乎人类整体命运的生存智慧将成为现代哲学的立足点和合法性根基.  相似文献   

8.
生存与理性的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存论转向是从单向度的逻辑理论转向人的存在的丰富性 ,而不是从理性转向非理性。理性的原本含义是存在论的而不是技术论的 ,犹如“逻格斯”和“理念”的原初含义是存在论的而不仅仅是认识论的概念一样 ,理性的概念大于推理的概念而基本等同于人性概念。理性既包含了人性中追求确定性的知识论维度 ,又包含了直观体悟和超越创生的生存论维度 ,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进程就是知识的建构与生存论的破解与创新相交替的过程。生存与理性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排斥 ,这对于处理现实的理性霸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两难问题有一定的理论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不论阿伦特早期的行动理论还是其晚期的判断理论,她对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都抱有一种委婉的讽刺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在海德格尔那里,阿伦特看到了一种纯粹之思的潜在危险,这种纯粹之思隔绝了自我与同伴、与世界的关联,模糊了公共领域,用思想吸收了行动,用思者替代了公民;另一方面,这种纯粹之思抛弃了人类的共通感和对他者的理解,用决断替代了判断,用思者替代了“旁观者”.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纯粹之思”最终摧毁了一个可以触知的、实质的和潜在的自由领域,使孤独的自我迷失在思想的迷宫之中.可以说,在阿伦特思想的基本面上,海德格尔不仅是其政治思想之发生的潜在“奠基者”,也是一个需要被“清算”和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探讨理性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过程,也就是探讨人们的理性认识如何深化的问题.理性认识向非理性认识的沉淀,最明显的是从显意识向潜意识的转化.不仅近现代哲学思潮的发展轨迹是从理性向非理性的沉淀,而且在近现代的科学发展观上也体现出了这种趋势.把理性绝对化必然走向非理性.诡辩就是以理性形式出现的非理性认识.同样,政治理性如果走向极端,必然产生与之相对立的非理性的政治神话.  相似文献   

11.
杨大春 《文史哲》2005,(2):127-133
梅洛-庞蒂哲学源于胡塞尔哲学理想的创造性修正。面对哲学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危机冲击的状况,梅洛-庞蒂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把现象学引向诗意之思,从而引发了哲学与非哲学、哲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这种艺术性的指向在早期思想中只有辅助性的价值,而在后期存在论建构中则是不可或缺的。最终说来,这种指向导致梅洛-庞蒂哲学成为一种感性的哲学,一种感性的诗学。  相似文献   

12.
李树军 《江汉论坛》2008,(3):110-112
才、思、调、格是王世贞文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才是才能、性情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的个性特征的总和;思是情感、意义的生成和存在;调倾向于指一切声容意兴的品质;格倾向于指体裁和体貌.这些概念都与古代文论中"文体"范畴的核心意义--体裁和风格有关.他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这是王世贞前期诗学理论中对"格调说"最为直接的论述.这些概念的提出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论述是王世贞对前、后七子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义的本源性不在于复杂概念的厘定和先验制度的设计,而在于究竟该持何种理念去建构正义。理智的审思是正义建构的逻辑之基,坚持理智的审思有助于克服传统理性观的缺失,使包容且又宽严相济的理性观得以还原,亦使形式理性走向实质理性,从而为正义的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开放的中立则是正义建构的位置要求,秉持开放的中立,才能走出位置客观性的幻象,避免陷入封闭中立的泥潭,才能充分彰显开放中立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我们的视野。多样的缘由,则是从现实的角度对正义的应有考量,超越狭隘的个人利益束缚,才能对各种不公和非正义作出更加清晰的辨识,才能对正义形成更加正确的判断,由此而建构的正义才可能更加理性、客观和公允。  相似文献   

14.
王正 《兰州学刊》2012,(6):14-19
思是哲学的来源之一,中国先秦哲学中有关于思的丰富认识。在孔子之前,思具有德性、知性、情感等多重含义。孔子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指出:思的对象应当是仁,思的标准应是"无邪",思和学需并进。曾子将孔子的思予以了内省处理,认为人只有经常做反省内思的工夫,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子思建立了"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的模式,使天道性命相贯通,并将思的地位大大提升。孟子进而认为思是人心的重要功能,仁义礼智等善端,都需要人心通过思来得之,否则人就会顺从耳目等血气官能而作恶。荀子则从知性之思的角度发展了思的观念,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虚壹而静",才能获得正确的思。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1 9世纪的文坛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之所以能在今天散发越来越撼人的魅力,是什么在作怪呢?笔者认为,是"诗者之思"的力量."思"是人的一种建立在"自我认同体验"基础上的"自我内在批判"."思"可以为文学培养生命的感受力与审美的体验力,并同时为文学积淀价值的光辉.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毕生的文学创作中不断的在心理体验(忧郁,虚无,安宁)中认同自我,触动那深层的令人生畏的自我,然后在不断的心理认识(困惑,焦虑)中反思自我,拷问那灵魂的令己不安的此在.是"诗中有思"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风格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巅峰.  相似文献   

16.
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类不同类型的意识,古希腊在整体上正确地把握二者并存的辩证关系;中国历来较偏重非理性意识;欧洲中世纪的思想被宗教神学的非理性意识统治,近代又被科学理性统治;当代又走向非理性思潮为主.理性与非理性应是对立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这原理对当今中国改革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代美学把美定义为"感觉的完美性",从而把审美经验当作了美学的第一主题,取消了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未来美学最重要的观念变革是从"感觉的完美性"向"存在的完美性"的过渡,这意味着回归向古代美学的存在论基础。柏拉图关于感性世界与理性世界的二元论是对美学和艺术的最重要的存在论奠基,指出了在感性世界之上还有一层更高、更真实、更完美的理性世界存在,以此规定了美学的基本论域:美是存在本身的完美性,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可见之美与不可见之美的关系问题,艺术的本质是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通过对哲学的切问,海德格尔对哲学做出了全新的理解,海德格尔因而从哲学之中抽身而出返回存在之思。思哲学之未所思,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犹如海德格尔之思,禅非哲学,禅对人做出了具有东方品格的观照。一种“不可避免的对话”就此发生,人则是思与禅的这一对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朱晓兰 《理论界》2009,(9):114-115
语言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思想中也体现了他对语言的哲学之思.本文从语言和"诗"、"思"、"存在"等一系列概念出发,对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作出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20.
缺席与召唤——对海德格尔现代技术之问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本质的分析 ,昭示海氏对现代技术问题思考的深刻性 :揭示现代技术是思之缺席的结果 ,又是思之缺席的典型 ;指出海氏召唤缺席之思的尝试 ;最后从海氏整个运思过程为其技术之问定位 ,以显现其追问的意义与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