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湖北宜城方言存在大量的变韵现象。宜城方言的D变韵是因“家”字的合音而成;其Z变韵表现为一个颤音r,无U化的倾向;其Z变韵处于该类变韵的早期阶段,早于襄阳方言、河南中北部和山西南部的Z变韵;儿化韵表现为一个舌尖卷舌的无擦通音,“儿”字已经融入前字的韵母,属于融合型。宜城方言的儿化韵有指小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有表亲切的感情色彩义和表口语的语体色彩义。宜城方言的动词变韵大多表示动作的完成或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动词重叠变韵表示完成且带有一种责难、批评和埋怨的语气;不及物动词变韵大都由语气助词引起,表达祈使、命令、征询等语气色彩;动词变韵的“D”主要表达句子的体特征,是句子层面的构形成分,不是后缀,应称为体黏附语素。人称代词方面,宜城方言的人称代词变韵具有表复数意义的功能;指示代词变韵方面,“D”的功能相当于量词“个”。  相似文献   

2.
在方言和普通话里,声母和韵母配合成字都有一定的规律。例如北京话O韵只限于和唇音声母p,p‘m,f相拼,和其它声母拼则都拼不出字。相同的声母和韵母,在方言和普通话里的拼合情况也不同。如北京、福州都有[k]声母,也都有[i]、[y]两韵母,但北京话里[k]声母不能和i、y两韵相拼,而福州话的[k]可以和i、y两韵拼合,比如“旗”[ki]~(52)、“居”[ky]~(44)。音系相近的方言,它们的声韵配合关系也不都相同。了解声韵配合关系,对于纠正方音,学好普通话无疑是有一定作用的。本文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和韵母的开齐合撮,把方言和普通话的声韵配合关系进行比较。为节省符号,下文中的注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外面不加方括号。  相似文献   

3.
<正>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语言属北方方言西南官话.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永顺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一 1、儿化韵.永顺话中基本韵母除(?)r外,一般都可以儿化.永顺儿化同北京儿化一样,都是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音变现象.不过,永顺话中儿化韵只有四个:(?)r、i(?)r、u(?)r、y(?)r.下面分韵举例: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开口一等韵字读齐齿呼的现象。对这一现象的地理分布、声类分布、韵类分布进行细致的考察,认为:开口一等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齐齿呼现象与韵母主元音、声母的发音特征存在一定的关联,这是受一定语音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具有规律性语音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河津方言"子"尾有三个层次的读音:第一种是老派读音,即按照前一音节韵母是否具有鼻音色彩把"子"尾分别读为[tei0]与[nei0],这是一种连读音变现象,至今仍是当地方言的强势读音;第二种是中年妇女把[tei0]、[nei0]合流为[nei0]的读音,这应是一种弱化现象;第三种是青少年人群把[nei0]又读为[lei0],由[nei0]到[lei0]应是进一步的弱化。[tei0]→[nei0]→[lei0]这样连续的弱化链在同一方言共时平面上共现比较少见,它的进一步弱化应该就是周边方言的"子变韵"。  相似文献   

6.
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汉语方言的变声、变韵、变调,以及轻声、儿化及其他小称音变等,可统称为语流音变。它不是纯语音的联合音变,有时是为了区别词义和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而形成的。各种音变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顺序,一般从连读变调开始,而后产生轻声,进一步发展为合音(包括儿化、小称变韵和小称变调)。各种音变是唐宋以来多音词大量产生后发生的,是自北向南扩展的,现代方言中是北方变得多,南方变得少。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中常用"了1"来表示动词的完成体,但在河南省的封丘方言区中动词后的"了"在口语中基本是听不到的,而是通过动词变韵来实现,是一种合音音变,变韵特点是主要韵母向着央元音的方向转变,在运用中大部分是"V+数量短语(或方位词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罗山方言是中原官话的一个分支,也是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无论是声、韵、调,它都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有很多不同之处。就韵而言,罗山方言共有17个韵部和38个韵母。普通话里的"东"韵在罗山方言里已合到"庚"韵去了,各个韵部主元音的实际音值与普通话也有不小差别。其韵母系统与中古206韵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很多不同。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的角度看,语言世界的量范畴有主观量和客观量之分,主观量指的是用一定的语法手段表达说话人对数量的一种主观评价,又分为"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汉语方言的小称是用各种语法手段表示事物小、数量少、时量短或动量小。因此,与"主观小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鄂东方言的小称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儿"尾是表示小称的重要标记,不仅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小称,还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短语的后边表示小称。重叠形式也是表示小称的重要手段:名词重叠后表示物体的三维空间量减小,具有小称的功能;动词"VV式儿"重叠形式表示"轻量",也具有小称的功能。量词重叠具有量的离散性特征,离散性是将事物分割成一个个分散的形式,自然与小称有关;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的减弱,也具有小称的功能。鄂东方言的小称与主观小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对量的主观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河南博爱方言在汉语方言分区中属于晋语邯新片中的获济小片,现在保留11个入声韵母,均带有喉塞音韵尾[-]。韵母的韵腹是[a][]和[]。入声调类基本整齐,但是存在喉塞音韵尾消失演变的过渡现象。实验证明,个别入声出现双曲调的特殊调值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综合比较,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描写宁夏兰银官话区回民话[r]韵母及儿化韵的地域分布及其差异性,并对其历时演变进行初步探讨。“儿”类字(古日母止摄开口三等字)在宁夏北部回民话调查点中多读[r]韵,个别调查点已失去卷舌特征读[a]或[]。有[r]韵的回民话则有“儿”后缀,但“儿”后缀的构词能力各地差异较大。在“儿”后缀构词能力较强的回民话中有系统的儿化韵;在只有少量“儿”缀词的回民话中只有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儿化韵。但各地回民话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的读音中都有相当数量的类似儿化的卷舌音节,即使在[r]韵母及儿化韵已消失的回民话调查点中也是如此。从历史音变来看,明中叶以来的460年间,宁夏北部“儿”后缀和儿化韵渐至消亡,其消亡速度,回民话要滞后于汉民话;其消亡过程,回民话内部也将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12.
朝峰片汉语方言是东北官话和北京官话的过渡方言。作为"过渡地带",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的一些语音特点兼容并存其中,加之本地区语言的发展与演变,与普通话比,朝峰片汉语方言韵母的发音呈现出了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普通话中的单韵母ɑ,在朝峰片汉语方言中读为[調];二是普通话中的单韵母o,在朝峰片汉语方...  相似文献   

13.
弋阳县位于赣北地区,归上饶市管辖.弋阳县人多数使用弋阳话,弋阳话属于赣方言中的弋鹰片.弋阳方言是弋鹰片中的一支典型方言,很多语言现象都非常具有特色,研究价值很高.在弋阳方言当中,“滚”多用为表示物体的温度比较高,不同于汉语普通话中“滚”字多数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在阳方言中“滚”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表示温度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黄石方言语音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石市地处鄂东南,建市前为大冶县属地,在历史上与大冶、阳新、通山为同一行政区划,同江西省关系密切。早在西晋永兴二年(305年)就属浔阳郡(九江),在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隶江南西路,元代又为江西行省所辖,故黄石方言同鄂东南方言一样,有明显的赣语的痕迹。黄石方言与鄂东南方言在语音上的相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单韵母和鼻化韵母多,如保留等;二是有圆后后低元音,北京的[a]和[ia ua]的[a],黄石皆读作[o],与阳新、通山方言相同;三是古入声字今仍自成一类。但黄石在古代也多次割隶鄂州,又由于  相似文献   

15.
青岛城阳方言属于胶辽官话,其语音系统有鲜明的特点:分尖团音,韵母简化,声调三个。除此之外,城阳方言有两个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儿化和普通话的去声字在城阳方言分别归阴平、阳平,前者会对音节的声母、韵母都产生比较特殊的影响;后者则和城阳方言本身只有三个声调以及语法条件的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切韵指掌图》到《切音指南》,时间相距几百年,它们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这应当从实质,亦即从它们的内心究竟包含着多少真韵母来看。如果只看韵书韵部表面的数目,那总是不免迷惑的。从前论中国音韵学的学者有这样一段话:“要说《切韵指掌图》时代的语言也有象古代汉语一样丰富的许多韵母,那是不象会有的事。我们知道现代汉语的韵母是极端贫枯的,这个语言从那时候到现在当然是一步一步朝着这个方面变:  相似文献   

17.
藏语和汉语是亲属语言,它们在历史的音变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现象,经过将声母、韵母和声调三方面与这两种语言方言的结合考察,反映出语言的比较研究应重视方言资源的发掘,因为语言的历史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既要考虑不同的时空条件,又要从系统内部相互间的联系、制约和影响因素来分析,从而才能探索出语音发展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山西方言“子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方言除南部二十七个县市属中原官话、北部广灵属冀鲁官话外,都属晋语区。在调查到的七十八个方言点看,晋语区的“子尾”与官话区的“子尾”是不同的。山西境内的官话与晋语周围的官话一样,都读尾,晋语读音多样,声母复杂,主要韵母多读,形成晋语一大特色。本文没有将晋语、官话分开论述,而是从地域角度将山西方言复杂多变的语音形式展示出来,将富有特色的语法结构、语法意义作了重点分析,如:动词形容词重叠加“子尾”;述宾结构加“子尾”;形容词词中词尾附“子”,数量结构量词重叠加“子尾”;人名及排行加“子尾”;“子尾”的明显的贬义色彩;“子尾”表动作完成的语法意义以及“子尾”的变韵、变调等等。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言事实的归纳与分析,可以看出山西晋语对外有排斥性,对内复杂性中蕴育着一致性的特点,如:“子尾”的读音,尽管有多种读音,但主要韵母大多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汉语中的“水货”一词迅速被人们所熟悉和使用。其词义最初表示通过水路走私的货物,发展到后来表示一切非正常渠道销售的货物,再发展为表示劣质商品,在现代商品市场中,“水货”又表示平行进口货。通过对“水货”词义演变的考释,可以看出词义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社会历史原因、词典规范作用的影响,普通话词汇系统在对方言词语的吸收过程中应吸收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普通话词汇系统中欠缺而方言词义明确、语言形式符合使用者审美要求的方言词。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儿化韵”与昆明方言“儿化韵”的差异表现为间变各有不同特点。昆明方言“儿化韵”音变最终只有主要元音“e”在变,其他主要元音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