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两个不同的层面使用和把握“意识形态”概念。其一是指意识形态的现实的具体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指“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为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这里的“意识形态”是指抽象的、思辨的、虚假的思想体系;其二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探析意识形态概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思想。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是伊格尔顿文化政治批评方法的核心范畴,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研究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建立了以意识形态生产为核心的“文本科学”和“审美意识形态”范畴,恢复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力量。其重大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生产原理本质与意义出发,阐释伊格尔顿建构了从文本的相对自治性到阅读和价值判断的连贯的逻辑,详细分析了文学文本的存在方式和结构,意识形态生产决定了文本的相对自治性,从而揭示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反映说和再现说。  相似文献   

3.
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概念,既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在知性范围内的虚假意识形态,也不是后现代主义消解意识形态崇高意义,进而取消意识形态本身的“后意识形态”策略.齐泽克眼里的“后意识形态”,实际上是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主体已经知悉意识形态说教的伪善性却认同和维护它,其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存在于社会意识领域,而是存在于社会现实,存在于无意识主体的欲望活动中.虽然齐泽克的“后意识形态”理论从社会心理层面精致地剖析了意识形态的运行机制,但却曲解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从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4.
试析意识形态转型理论对文艺批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西方后工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阶级关系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西方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意识形态转型”理论。本文结合其有关内容 ,试析文艺批评在三个认识方面所受的影响 ,即文艺生产实践过程的意识形态性 ,“症候式”意识形态批评和“形式的意识形态”等。  相似文献   

5.
最早将“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译介到中国的是陈溥贤和李大钊。由于他们都以日本学者河上肇所译用的“意识形态”一词作为依据,所以,事实上都是以“意识形态”一词来指称今天所说的“社会意识形式”。同样,如今通常认为与“意识形态”意义大致相当的另一个术语“观念(的)形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那里,却是被当作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概念的同义语来使用的。换言之,在“五四”以后一段时期,“意识形态”一词所指的是“社会意识形式”,而“观念(的)形态”一词往往指的是“上层建筑”。这是汉语语境中意识形态概念泛化的最初源头。  相似文献   

6.
巴赫金站在“彻底的”和“一元论的”社会学诗学的立场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科学”体系,他认为:作为一门意识形态科学,文艺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是这一结构里面的各种正在形成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有机结合及其艺术功能。对于文艺学来说,这个界定具有本体意义,当下文艺学研究的视野在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思维这两个环节得到了扩展:前者把文艺学对象理解为开放的处于诸文本对话关系,而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文学作品,这样建立起文本艺术结构的历史意识,从而形成历史诗学;后者则建立起开放的和对话的思维,在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过程中呼唤意识形态环境里其它文化种类的参与。文本界限被打破意味着跨越文本进行文化诗学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视为一种无意识的信念、一种与权力相联系的话语系统、一种具有价值意向的现实实践。他在考察文本内部要素及其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展现文本与意识形态内涵的复杂性和生成的动态性;在审美意识形态批判维度中,昭示审美意识形态的身体感性维度及其社会历史语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提出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宗旨即人类的解放。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认知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意识形态问题具有启示意义,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宗峰 《学术界》2006,(5):258-263
“神舟六号”和“超级女声”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现象,其实可以视为两个维度不同的意识形态文本。如果说“神舟六号”作为一个文本,隐喻着主导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建构,那么,“超级女声”则表征着民间话语以狂欢的方式对这种意识形态自下而上的消解,负载着民间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9.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通过详尽分析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关系阐述了"文本是意识形态的某种生产"的观点,并且认为,一种文本科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形构科学的基础上,而科学批评旨在探究作为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伊格尔顿对西马系谱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作出了某种批判与取舍.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文本身份是由媒体机构决定的,新闻叙述往往呈现出“非个人化”风格,特定的媒体机构是其叙述文本共同的“普遍隐含作者”。渗透在新闻文本中的一系列“元符号”,彰显出群体性的主体意识,传达出特定媒体的意识形态。新闻的常规化和标准化叙述依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并且阻碍了新闻话语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由新媒介技术变革推动、受众参与,多样化的“小叙事”加入到与新闻机构“标准叙述”的竞争中,传统新闻业的边界趋向消解。与“强编码”的标准化新闻叙述相比,大众新闻遵循“弱编码”的路径,生成了更具个性的新闻话语。“强编码”与“弱编码”新闻的功能产生了明显分野:前者更多地指向现实认知,而后者则主要诉诸人的情感与审美。“弱编码”新闻消解了“强编码”新闻的标准化叙述霸权,有效地拓展了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石兴泽 《文史哲》2006,(5):118-124
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及其研究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问题。但与其他文学形态及其研究相比,备受冷落。关于新时期文学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汗牛充栋,大都忽视了它的存在,以至于浪漫主义文学研究者在开始研究之前不得不花费大量笔墨论述其“在场性”,寻找存在的条件,分析遭遇冷落的原因。而其“在场性”刚刚得到认可,研究还没深入,论者就迫不及待地探讨其“终结”的原因,致使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无论“缺席”还是“在场”,都说明浪漫主义文学在新时期处境尴尬。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意识形态在其表现形式上呈现出文化化的重要特征。这种文化化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把意识形态的争论转化为价值的争论;其二是把意识形态消融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之中;其三是把意识形态对立转化为文明冲突。这三种形式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马龙潜 《文史哲》2007,4(5):117-122
文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的理论支点,正是由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不同理解,才导致了理论界对文艺本质的不同界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当然可以赋予意识形态以新的理论内涵,但却不可以因此而改变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结构。因此有必要"回到马克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学说的考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社会转型的崭新时代进一步深化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准确判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在集中精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认真谋划和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曾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边缘意识形态和权威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互动整合是文化现代化的标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它必将经历一个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扬弃与整合过程中实现自身与时俱进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各种边缘意识形态的不断扬弃与整合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17.
西周确立的德治思想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甚至是民族心理的形成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其起因、内容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群体意识形态指群体内部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理论学说、心理认知等的总称。与统治阶级所倡导的居于主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比,群体意识形态通常是一种非主流的或民间性的社会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群体意识形态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也经常不被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群体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群体意识形态既能够充当社会万能胶的作用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也能发挥其社会离心力的作用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冲突,还可以通过反映各种社会矛盾为主流意识形态提供自我认识与反思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论自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主体广泛性、速度及时性、过程互动性、内容复杂性等特点,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一元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理论性形成了挑战。同时,自媒体时代也为提升意识形态传播工作的领导力、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带来了机遇。加强和改进自媒体时代的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需要实现传播模式由以“单位传播”为主转为与“社会传播”相结合,传播内容由以“理性传播”为主转为与“感性传播”相结合,传播主体由以“教育者”为主转为与“意见领袖”相结合,传播监管由以“技术删控”为主转为与“法德并用”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赵波 《兰州学刊》2007,1(1):128-130
研究任何法律都不可忽略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因为考察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法律能够更加深刻体会法律的地位和特征.在传统中国,法律为儒家意识形态所支配.儒家意识形态与法律的关系既有协调和统一的一面,也有冲突和离散的一面.理解这些关系将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推动法律的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