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在改革开放后步入了平稳发展期,遵循城市化逻辑增长模型,利用1973-2008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后得出:中国城市化年均增长速度为0.0412,远远快于0.0172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左右,中国将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此时的城市化率将达50.11%;中国城市化的饱和值约为84.98%,而67%左右可能是中国未来20年城市化发展的顶部,此后城市化水平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维持在70%左右。  相似文献   

2.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面临着继续大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转型的关键时期。利用灰度预测模型和ARIMA模型对工业总量及增速进行预测分析,结论是,要继续保持中国工业年均增长20%的速度,驱动力必须从要素投入、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空间结构三个层面进行变革,其中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是未来十年中国工业持续增长的关键驱动力;工业化制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中国工业增长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结构的更加均衡,增长可持续机制的逐步建立,使整体民众获得更大的福利和增长的分享。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学者对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通过综合分析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认为可以根据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模型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学模型,设定回归方程,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根据计量回归结果画出预测曲线,表明城市化水平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还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基于PDL模型的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水平预测领域,经济因素相关分析法因其在预测时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而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在以往研究中,当实际应用经济因素相关分析法对城市化水平进行预测时,往往并未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既往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中去,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际预测时必然会因为遗漏掉重要信息而使预测结果的可信性大打折扣。在对混合有限PDL模型应用于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领域的必要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之上,以PDL及ARMA模型的组合应用为例,对于经济因素相关分析法在我国城市化水平预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与仅考虑了当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所建立的传统线性预测模型相比,PDL模型的预测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2000年-2005年湖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四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得出城市化水平与碳排放量的关系最为显著的结论,同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湖南未来几年碳排放量做出预测(2010年-2012年),结果表明:如果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碳排放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最后提出关于湖南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贸易与城市化均属于资源在空间和产业维度的配置过程,二者通过工业化发生联系.中国的工业化表现为劳动力的非农化,工业产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建立开放条件下工业化内生决定的城市化模型,为计算国际贸易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提供比较静态的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国际贸易是推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组合预测理论及建模技术对于信息不完备的复杂经济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鉴于能源消费系统的复杂性及非线性的特征,可利用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历史数据,分别采用指数回归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及灰色模型建立中国能源消费系统的单项预测模型。之后,可采用标准差法进行非负权重分配,建立中国能源消费量的组合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的精度高于单项预测模型。进而可应用该模型对中国未来10年的能源消费量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1994-2011年新疆城市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熵值法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城市化的演变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结果如下:新疆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且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阶段;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过度城市化"的特征;新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为服务业,而理想动力为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国1997—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夏普里值分解法对地区教育不平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先发优势是导致地区教育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但其贡献度越来越小;各地财政性教育投入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已成为影响地区教育不平等的最主要因素,二者的累计贡献率达60%以上。政府教育投入努力程度的贡献度有所降低,各地城市化差异的贡献度维持在10%左右。因此,应加大政府投入的水平和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教育的投入效率,提升地方政府发展教育的激励;通过提升城市化水平以实现城乡间、区域间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文章从发展阶段、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城市群发展等方面描述了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征,结合工业化、二元经济结构、农民和土地、政府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土地城市化大于人口城市化等问题。最后提出中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水平预测方法新探——以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镇化水平预测领域,基于时间因素的趋势回归法与经济因素的相关分析法是两种较为常用的预测方法,但两者在实际用于预测时都需要通过对时序数据的考察建立起相应的计量模型才能进行,而所建模型往往因存在一定缺陷而使预测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基于数据驱动式的"黑箱"建模思想而诞生的神经网络模型在预测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城镇化水平预测方面尚未得以充分使用。在对上述两种传统预测方法在应用中存在的缺陷进行实证分析并综合考虑时间因素与经济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同两种传统预测方法相比,其预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目前两种城镇化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数据比较论证了中国的发展问题主要是城镇化问题,并就城镇化建设的两种不同模式提出了看法。一种是处于中心城市辐射区内的城镇的发展模式,另一种是远离城市、目前正经历着衰落与振兴、变革与重组并行的复杂格局的广大城镇。这两种城镇的发展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本文试图从宏观结构的角度来思考这两种城镇化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能的出路和发展模式:中央和省市扶持下的,以第三社区理念构建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刘易斯转折点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变化。基于3个假设,借鉴日本城镇化水平、人口变动、经济转折点经验,结合中国城镇化未完成、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的实际,利用1990—2014年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城镇就业人数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预测中国将在2028年左右达到刘易斯转折点。在到达转折点之前,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能满足城市工业部门和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同时政府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要把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过程中的农地征用及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但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障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本文主要对现有农地制度以及农地征用和承包制度在加速城市化条件下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当前财政、行政体制下农地征用机制与失地农民补偿标准,就业和社会保障安排,城市外来迁移人口的社保,户籍安排及其与农地关系问题等。研究认为,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机制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8—2012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前沿水平以及实际水平相对前沿水平的偏离程度。结果发现,下偏效应大于上偏效应,即中国城市化进程整体表现为滞后,并且发现投资作用和政府作用在影响城市化进程中的表现为负向,另外城市化进程也表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最后根据本文的发现,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红利,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二者内涵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描述方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但各市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需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战略是通过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张、功能的完善,以及大量新建城市的兴起,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规模收益以及扩散效应,吸引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农民向市场经济主体的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带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具体到我国,实施城市化的发展战略应注意三个基本原则:坚持效率原则,完善以大城市为龙头的城市化体系;坚持节约资源原则,推动小城镇的内涵式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有形城市化"与"无形城市化"同时推进。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1年中国国家发改委确定的34个低碳试点城市的截面数据,构建了城市碳排放-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熵指数计算得出城市低碳发展-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上总体水平不高;第二,城镇化过程中,人均CO2排放量、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环境水平不同程度地对低碳城镇化产生影响;第三,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地域性;第四,系统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总体来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第五,系统在新型城镇化水平、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指标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强的对应关系,而城市碳排放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方式、提高人口素质的客观要求。从哲学角度,论述了城市本质、形态和功能,论述了城市化本质及其特征,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平衡性与非平衡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中国120个样本城市的相关数据,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一组省域城市化质量水平指标的测度模型,并以中国东、中、西部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为例,分别用模型测度了它们的城市化质量水平,然后结合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质量主要指标的差异认为,省域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协调发展取决于区域城市化的内在质量,要提高中西部省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应该重点培育次级高能量城市,增强省域城市体系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城市网络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