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出发,中华文化既指中华各民族(包括历史上的各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也指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建、普遍认同和共同享用的价值观体系及在其指导下的一切文化现象。我国各民族及其文化,在地位上虽无高低之分,但在作用上却有着大小之别。这种情况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前我国民族格局的实际状况决定的基本事实,也是中国各民族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根本要求,符合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全球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当代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全球化进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关键是我们要提高重视、抓住契机,立足于本国现实,紧密结合全球化的实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大力推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进共生”关系。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华文化记载了中国各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族体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以及发展历史。中国各民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各民族及其先民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中国各民族共同铸就中华文明与中华文化。中国各民族必须牢固树立“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起源与拓展,促进了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延伸与深入,加快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巩固和壮大;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升华,提升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速度。探析中国各民族与中华文化,不仅有利于探索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详细记载,而且有利于增进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支撑。  相似文献   

4.
“国学热”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其中也折射出了人们对国学的很多模糊认识,“国学热”需要“冷思考”。本文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高人的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国学的重要意义,并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高度,阐释了在传承国学、发展国学上应该把握好的四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代"国学热"缘起于中国学人试图实现由"照着讲"到"自己讲"的学术理想,启动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交互的方向.对待国学复兴思潮,采取"棒杀"或"捧杀"的非此即彼式的态度都是有害的,我们必须从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两个视域切入,才能看清国学对当代精神真空的填补作用和对道德滑坡的刹车功效,也才能悟出它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方兴未艾的国学教育只有落实到国民的生命实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所谓"重振国学"和"文化复兴"方有可能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有别于古代的近代国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以坚守中学为目标,以借助西学为手段,对中国本土文化予以整合和内容转换。这使近代国学拥有了特定的内涵和特征,近代国学的特定内涵和特征是判断谁是近代国学家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所以,“国学”当然就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我们的“国学”传承是需要在交融与变革中不断发展的,这样才不至于成为凝滞僵死的“绝学”。现在,学界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学视野”  相似文献   

8.
我们以"共同文化基础上的民族心理素质"为切入点,通过对表现于和谐文化上的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揭示了民族心理素质、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民族心理素质是民族文化的潜在形式,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素质的具体形态,它们是以不同的形态对社会存在的反应.和谐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向,和谐文化中所蕴含的和合思维是处理矛盾时的一种态度、方法,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处事之道,通过和谐文化这条纽带使民族心理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族心理素质通过内在的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其影响,表现为预警、整合、调控和保障作用.因此,民族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把和谐与平等、团结、互助并列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的新诠释和创造性发展.我们认为,和谐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持,民族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和源泉。二者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如何在转型期看待民族精神的缺失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在此基础上明了并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缺失表象下的深层次联系,对重构民族精神,重建民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何为文脉?文明演化之历史血脉是也。它代表文明演进的方向。古往今来,每一种新的文化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先由其“先知先觉”的代表人物所首创,然后为大家所学习并继承发扬开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常夜”。为了表示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仰和纪念,感激他们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后人把这些人物称之为“圣人”。如中国的孔子,西方的苏格拉底。  相似文献   

1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是衡量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尺度.针对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把国学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重要范畴,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术创造力和为人做事的技巧能力,建立民族文化信仰和民族自豪感,使国学成为校园文化持续良好发展的巨大源泉.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与国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学已经成为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孔子学院在各国的建立,也使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国学”。国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和平崛起中重建,是人们关注国学的焦点。为此,《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专门组织了由中南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杰舜教授组织的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郑仁钊博士等。在座谈会上,人类学家们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就国学与人类学的关系畅谈了自己的看法,颇为别开生面,另有洞天。本刊特全文发表座谈会录音稿全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国学是活的     
徐宏力 《社区》2014,(23):7-7
我让学生读《周易》,他看我的眼神像观察出土文物,精细而好奇。“算命很荒唐,对吧?”我问,他没回答,我知道说到点上了。  相似文献   

16.
国学的今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什么是国学、怎样看待当前的"国学热"、对"国学"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以及弘扬国学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在当今时代是需要展开深入讨论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国魂"的载体。当前国学的兴起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也存在虚浮的弊病。而我们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加强当代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具有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的最高体现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只有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充分认识民族精神的内涵、地位和作用 ,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才能为我们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8.
国学忧思录     
秋风 《中国农村》2009,(5):64-66
国学的魅力不在于一时间的学习和领悟,而是应该把学习国学当成一种增长个人智慧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认同作为经历了历史积淀而植根于深层意识中的心理建构,会在历史进程中或者被强化或者被削弱。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认同不仅涉及成员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追溯、挖掘与重构,而且也关涉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及文化博弈,自我与他者的冲突与博弈。应对文化霸权以其发达强势的文化渗透所造成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断裂,不是简单的"回顾"与"模仿"而是"创新"与"重构",必须要认真反思"认同危机"与"文化空场"问题,从战略高度上采取种种措施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创新"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与"建构"民族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0.
《尘埃落定》由于深刻批判了民族传统的缺陷而具有自觉、理智的民族自省意识 ,当代蒙古族小说则缺乏这种意识和理性。在前 17年的蒙古族小说中 ,阶级取代了民族 ,人物性格只有阶级的差异性却没有民族的相同性 ,民族性只是作为价值判断出现在小说中。 1984年后的小说开始对民族文化性格中的弱点作出反省 ,虽然更多还是表现在事物表面 ,但民族的理性与反省力开始觉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