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运行亚稳定态,是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尚未出现根本性对抗境遇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抵牾、社会矛盾增多、各种冲突频发却又处在生产力尚能容纳的范围和程度内,介于社会稳定和不稳定之间的一个隐蔽性强的看似稳定实则潜伏严重危机的社会运行混沌状态.以社会实践为本体,以实践论和认识论为视角探析这种亚稳定态的深层次根源,对于辩证看待社会运行中矛盾运动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形式,调适社会运行亚稳定态,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主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谈判则是实现社会民主和社会参与的主要方式,在社会利益不断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的现代民主社会,不同利益主体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因此,谈判是促进保障中国社会利益平衡机制正常、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主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格局与旧体制相比已完全不同。由于利益分配主体、分配依据、分配方式、分配途径、分配关系的巨大变化,正在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是利益分配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并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内容规定,对于认识利益分配规律,并在利益分配活动中遵循它、贯彻它、进而理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复杂的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面临着不断升级的社会性冲突风险,而政策决策和行为成为冲突风险的主要来源.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是一个利益分配和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复杂和困难,一旦出现不协调和不平衡现象,就会出现风险.显然,识别政策决策过程的风险至关重要.构建社会稳定风险识别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释利益群体引发风险的行动逻辑,将有助于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围绕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决策属性、决策资源、执行制度进行风险识别,不断提高决策质量.  相似文献   

5.
地方协同立法是不同区域的立法主体针对共通性或牵连性事项制定共同规则的过程和结果。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法律保障是地方协同立法,一体化发展的目的即是解决区域发展利益不平衡问题。区域发展权从人权的高度关怀区域发展利益不平衡问题,是地方协同立法的权利基础和指导理念。立法是一项利益协调活动,为保障协同立法相关区域主体的发展利益,地方协同立法应确定区域平等、利益均衡和开放参与三项原则。根据上述原则,应构建和完善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之间在横纵向、内外部上的沟通协作机制,建立并优化获益主体与受损主体在重要事项和领域上的补偿性利益流动机制,健全社会公众有效影响协同立法的全过程参与机制以及立法主体间的交叉备案审查机制。   相似文献   

6.
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过程中,道德风险源自医疗救助制度的执行主体与相关利益主体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倾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执行主体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搭便车”现象则是相关利益主体道德风险的形式。以信息共享破解信息不对称,重构医疗救助制度的他律体系,用道德自律约束相关利益主体,是有效防范医疗救助制度运行过程中道德风险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和谐的前提是不同社会主体间实现利益平衡,社会主体的物质利益与精神文明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要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必须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把公众的利益诉求纳入公共决策中,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创新政府服务机制,完善公众利益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8.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民选择与农民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伴随着教育空间上的重新分配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平衡与秩序调和的过程.作为利益的主体之一,农民的决策特征与行为方式体现出他们在布局调整中利益的一致与矛盾.农民在布局调整中是否具备参与影响决策的权力,是否拥有选择的空间;农民在行为上的选择是否代表他们在主观上认同,这些选择与认同的多重维度反映了布局调整政策的文本价值、执行取向与执行状态.通过呈现我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原因、动力与价值取向,试从农民这一利益主体出发,分析他们在布局调整中的立场﹑状况,以全面呈现布局调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过去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显现出来,而且还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并与原有的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使社会的系统性风险加大、脆弱加剧,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全面提高整合能力,协调好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大体动态平衡的利益格局,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利益结构出现多元化,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通过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来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发展.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社会阶层、利益集团以及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包容互信.因此,对法律框架内的言论自由予以有效保障是求得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在各要素间建构起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历史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基于此,以对立统一体的两方面分别作为考察视角,展开对社会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便构成了社会历史认识领域的双向视角。在双向视角的考察中,历史辩证法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践观是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平台和基础。实践之主客体关系和主客观关系的关联是对立统一的,主客体对立统一是实践现象界的关系,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则是实践本质界的关系。将马克思辩证法归结为实践辩证法,归结为主客体辩证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唯心的。《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以主客体关系任意比附马克思辩证法本意的做法是片面的。作为限度的实践,只是马克思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辩证法是实践的,但不归结为实践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规律与主体选择都有其各自的辩证性质 ,同时 ,二者又是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制约着主体选择 ,但社会规律作为一种可能性的总和 ,又为主体选择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广阔的余地 ;主体选择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但主体选择绝不因此而失去意义 ,它是社会规律得以实现的契机和不可缺少的环节。逻辑的统一性根源于历史本身的统一性 ,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统一的中介是历史主体对社会规律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4.
论平行统一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也要跟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黑格尔对立统一辩证法无法解释多元互动统一与和谐统一,这促使我们在黑格尔对立统一辩证法之外,寻找到辩证法新概念亦即平行统一辩证法。平行统一辩证法的基础,是成为几何学空间辩证统一的平行概念。平行统一辩证法在西方哲学史中和中国哲学史中,同样具有悠久的运用历史。恩格斯也曾经提到平行的统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把握社会发展的辩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社会系统各要素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为社会发展的辩证的性质。在对社会发展的把握中,我们应重点掌握其整体性、非均衡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社会发展一般采取社会演进与社会协调这样两种基本的发展状态.社会发展的演进与协调既具有同一性,也存在着差异性,而当今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即是演进与协调的辩证统一,因为它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代际(时间)持续性,也强调了社会发展的代内(空间)公平原则.  相似文献   

17.
人民法院是国家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机关之一,也应当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这是新时期法院工作的需要,是能动司法、公正司法的需要。人民法院通过创新社会管理能够更多化解社会纠纷,既实现了法律效果,也实现了社会效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但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不能乱动,要立足于审判工作,并且注意遵循司法的规律,不能逾越法律底线,应达到化解纠纷,实现公平正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唯物辩证法思想发展历程的简要回顾,探讨了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三大规律中的优先地位和决定作用的认识,分析了毛泽东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机遇观的辩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的机遇观是对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发展和创新:一是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中洞察机遇;二是在机遇与挑战的统一中抓住机遇;三是在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中驾驭机遇;四是在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中把握机遇.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关键所在,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是具体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革命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和直接性与中介性的统一.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唤起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重新思考,他们的理论是在 "寻求总体性与反对总体性"的交锋中不断发展的,然而由于他们过分强调人在历史创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夸大社会意识的功能,对于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理解不足,他们没有找到变革当代社会的科学道路.因此我们在重视发挥历史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时,应以历史唯物主义视野去考察"总体性"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