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形神”关系的不同辩难 ,与关于“神灭”论同”神不灭”论的论争 ,是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思想界的一个焦点。从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看 ,“神灭”论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 ,而“神不灭”论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是不容置疑的 ;而从美学的意义上看 ,这场论争则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思辨水准 ,深化了人们对精神现象的超越性、丰富性和广延性的认识 ,并直接强化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美学中的重“神”倾向。深入分析慧远、宗炳等人的“神不灭”论思想 ,可揭示出其与顾恺之、宗炳和刘勰等人在文艺领域里对“神”的重视与“神不灭”思想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梁武帝萧衍是一位奇特的历史人物,居帝王之尊却醉心于佛教,甚至三次舍身入寺。有人说他因崇佛佞佛而亡国,他却毫无遗憾至死坚守戒律。在他的一生中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其在位期间大修佛寺,广塑佛像,为僧人制定戒律,与不信佛者辩论。梁武帝对佛教经典有独到的见解,尤其精通《般若经》《大涅榘经》,并提出独特的“神明佛性论”思想,他对佛教在汉地的进一步传播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史上,关于神灭论和神不灭论,曾经进行了长期的论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为了驳斥荒诞的有神论,曾提出一个强有力的论据,使得他的论敌哑口无言。王充这一论据的机智、有力和唯物精神,至今对某些愚昧的鬼神论者都是致命的打击。王充在他的巨著《论衡·论死篇》中说: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7):73-84
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绘画和诗歌领域,山水作为创作题材,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山水审美成为主要审美意识。宗炳的《画山水序》是第一篇山水画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谢灵运是山水诗的代表人物,其山水诗作体现了具有时代色彩的山水审美范式。宗炳和谢灵运又都是修养精深的佛教徒,都有影响广泛的佛学论著。宗炳和谢灵运都和当时著名佛教领袖慧远有很深的关系,并且师事慧远。慧远作为"神不灭"论的代表人物,对宗炳和谢灵运都有颇深的影响。慧远所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本身就是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宗炳山水画论中的"山水有灵"观念及谢灵运的"顿悟"都与佛教有深刻的联系。宗炳与谢灵运从慧远那里汲取了"神不灭"或"得性体极"的佛学观念,并在山水审美方面有了独具创造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谭洁 《江汉论坛》2007,52(5):78-81
萧衍立国后组织辩论,驳斥范缜的《神灭论》,并写下《立神明成佛义记》,阐述其佛性义.他坚持"神不灭"论,引儒家祭祀以重孝道进行说教,且从佛教义理的角度展开论证,将佛性问题引入心性研究.萧衍的"神明"观及其佛性思想具有融合儒释的鲜明特色,从中既可了解南朝士人对涅槃学说的接受情况,又可追踪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6.
形神论,也称形神观。“形”,即身,身体。“神”,即心,精神。形神论就是探讨人的身心关系的理论。形与神是人的生命体的两大要素,缺一则不成其为活人。我国古代先哲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同时,也都热心探索自身构造的秘密。形体与精神是怎样产生的?复杂微妙的精神活动,其本质是什么?形体与精神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人死后神灭还是神不灭?有鬼还是无鬼?诸如此类的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中国古代形神论所着重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从文字般若到观照般若再到实相般若,《肇论》完成了哲学的思辨。同时,在"因因而果"的基础上《肇论》诠释了因果的不灭性。因果不灭与宗教信仰休戚相关,这样,《肇论》从哲学的思辨自然过渡到宗教的信仰。般若自得与信仰自足是《肇论》终极关怀的基本进路,般若与信仰指向的皆是那"契神于有无之间"的人类生存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5):166-169,201
根据安德烈·朗格“万物有灵”论和荣格“原型”理论,灵魂不灭自然观在远古社会普遍存在,幽冥世界是上古神话领域一个重要的母题。中华上古冥界神话独具特色。在人神杂糅的上古早期,神鬼相混为一,没有明确的天界、地界和冥界之分。商周时期出现了冥府的雏形,但此时的观念是人死后的灵魂归于极其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昆仑山是此时“天堂和地狱之山”的典型代表。战国中晚期,《楚辞·招魂》的出现显示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冥府神话。它开创幽都冥界在于地下的神话内容,补充和发展了《山海经》《尚书》等置幽都于地上的古老提法,完整地显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维结构模式,堪称是中国上古冥界神话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无神论思想产生于夏商时期,它是在与有神论论战、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一是荀子从理论上阐明了天的物质性和天与人的关系;二是王充批判神学目的论,建立了无神论思想体系三是范缜批判"神不灭”论,在形神关系上把无神论思想发展到高峰.  相似文献   

10.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三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论到孙悟空形象的来历时,认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根本。此论一出,受到了鲁迅的反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坚持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即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袭取无支祁,并非来自印度。由此引出了《罗摩衍那》中的印度神猴哈奴曼和《西游记》里的中国神猴孙悟空等渊源关系的讨论,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新的代表人物是吴晓铃和季羡林。一九五个年,吴晓铃发表了《西游记和罗摩延书》的专稿,坚决支持鲁迅的意见。季羡林在《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里和专著《罗摩衍那初探》中,则再三主张孙悟空的形象基本上借自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实际赞同胡适之说,两种意见大相径庭。但是,从一九一一年近代著名诗人苏曼殊注意到汉译佛经中有关于《罗摩衍那》的记载起,七十年来陆续从汉译佛经中发掘出不少有关《罗摩衍那》的文献资料,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现将我初步整理的结果,提供给读者,对于开展这一课题的比较研究,也许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法性论与本无说》集中地论述了佛教的佛性学说与中土之轮回报应、灵魂不灭思想;慧远的“法性论”与魏晋玄学“本无说”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这个论述,旨在探讨外来宗教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佛教在传入中土后,是怎样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地被中国化,是如何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汇合,逐渐变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船山在《庄子解》中对"神"的阐释,蕴含甚广,着意甚深。"神"作为"天之精"、"气之醇",是宇宙自然及社会人生的价值根基;作为"生之主","神"以其真纯之性呈显着"生"的意义。通过对"神与明"的阐发,船山倡导由"明"入"神"的认识论转化,以消解"是非"之争。"凝神"是船山的工夫论和修养论,它蕴含着"持志"的内在性、"合天"的超越性,并延展出具有普遍性的"天均之大用"。  相似文献   

13.
我们需要打开所有尘封已久的门窗──读《世界禁书大观》林一民在人类文明史上,书籍的命运和人一样坎坷,冤假错案屡屡发现。远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仅因在著作《论神》和《论真理》中,对神的存在提出质疑,而人遭迫害,书遭焚烧。就连荷马史诗《奥德修记》...  相似文献   

14.
生命悲剧的精神超越──论马致远杂剧散曲中的超我意识邹小雄马致远是一位对后世有着较深远影响的元代曲家。贸仲明在《凌波仙》中称他为“万花丛里马神仙”,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曲词“若神凤飞鸣于九霄”,给人以离尘脱俗之感。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艺术史上,“神”、“气韵”、“神韵”好象是一串略带神秘色彩的术语,不易捉摸。荀子在《天问》中最早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他在解释天地自然万物变化时,慨叹“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就把这种天生万物而无形迹可言、其间消息似不可捉摸的自然作用,称之为“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揭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新的一页。“气韵”一词首见于南齐谢赫所撰《古画品录》。他提出了论画的六个准则,将“气韵生动”列于首位,其余五项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神韵”一词也首先出现在绘  相似文献   

16.
《陆游散论》是张福勋先生继《宋代诗话选读》、《萤窗诗词拾翠》之后出版的又一部专著,从中可见出张先生对陆游其人相知之深,对陆游其诗参悟之透。虽曰“散论”,形散神聚。这“神”就是陆游的伟大的人格和爱国的诗魂。回视张先生的学术道路,《陆游散论》的问世,标志着他学术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庄子》思想的研究中,《庄子》的宇宙衍化论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认真清理《庄子》的宇宙衍化论对于完整地把握《庄子》的思想系统、科学地阐述中国古代宇宙衍化论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儒教的宗教性质——《中国儒教论》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申 《云梦学刊》2005,26(2):10-12
《中国儒教论》意在通过儒教与其他宗教进行比较,来揭示宗教的本质,进而阐明儒教的宗教性质。宗教的本质特征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神的信仰。而神,乃是超自然力的化身。至于这种化身取何种形象,则要以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9.
东晋高僧道安信仰弥勒净土,而其弟子庐山慧远却信仰了西方净土。论文从慧远的佛教活动的性质、政治态度、经历和性格志趣,以及他对禅法的自觉探求和思想上深信无常说、神不灭论、因果报应说等方面,分析了慧远信仰西方净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赖勤芳 《江淮论坛》2006,(1):148-153
以文质统一为基本取向的文质论是《文心雕龙》的理论出发点。刘勰最早对历代的文质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文学的意义上进行了提升。具体而言,刘勰的文质论是由三个理论层次构成的:一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不灭质”的观点,这是为适应时代需要而发展成的新兴文学理念;二是对文质关系进行了创造性转换,提出了“情采”、“体性”、“风骨”、“隐秀”等生动范畴;三是提出了“质文代变”的理论命题,文质统一不仅是文学评价的最高准则,而且是文学史建构的合法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