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政府时期,司法院通过发布判例、司法解释和司法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了一套将社会良好婚事习俗导入到司法实践的机制.在这种机制的引导下,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公序良俗弥补制定法的不足.同时,作为国家法的南京政府1930年婚姻法亦对社会习俗产生了直接影响:良好的社会习俗受到尊重,不良的社会习俗遭到革除与排斥.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在一般资本主义国家里,是伴随近代工业生产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生活习俗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的一种发展。它既是工业化的结果,也是工业化的延伸。但在半殖民地国家里,近代城市出现与城市近代化的过程,却展现了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发展特点。本文拟对中国城市近代化过程中的若干特点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论客家民间多神信仰及其文化源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的民间信仰中,神佛仙鬼,“山门”林立,路数不一,颇具民族特色和历史传统,历经岁月沧桑,世代传承。它们在民众的生活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影响,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社会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客家人的信仰习俗,有其区别于他民系的信仰内容与信仰形式,在中国众多的信仰习俗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文章试图对客家的民间信仰略作整理、说明,并由此论及客家文化的直接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4.
华夏国家从史前社会蜕变出来时,保留了许多氏族、部落组织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品格。这些品格依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演变、转型,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宗法制特点及内容。这些宗法制特点及内容构成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性,使中国古代社会在自己的道路上路路独行,在向近代化的转型中步履维艰。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性时,经济上的宗法性品格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这是构成中国古代社会宗法制的土壤与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化转化的最大阻碍。因此,研究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中…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中国近代化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是追求实现中国全面近代化的伟大先驱者。他的中国近代化思想丰富而伟大:用民主革命手段推翻清廷封建专制和创立民主共和制度,进而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通过物质文明建设逐步实现国民经济全面近代化,以变封建农业国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努力进行近代精神文明建设和荡涤封建思想意识污秽,开创社会文明新风尚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这些历史性的构想具有进步意义和巨大影响。他毕生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制度的奋斗,及其从事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革命实践,集中体现了他要使中国驾乎欧美列强之上的宏伟政治抱负和救国救民的民主主义战斗精神。他的近代化思想与实践超越了同代人,大大推动了中国全面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农民离村进入城市对较为落后的农村社会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城市在培养离村农民的现代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里严酷的社会压力与生存竞争对他们闭塞守旧的传统观念和生活习俗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冲击使他们故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被改变,并逐渐让位于新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农民离村流入近代城市,使农民的传统观念遭到瓦解,并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形成巨大冲击,其结果是宗族成员的游离性增加,家族观念逐渐淡化。这也进一步引发了乡村社会在文化观念、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辛亥革命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为题进行研究,意在从政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的视角去审视中国社会,认为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近代化,而没有辛亥革命又不可能实现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政治的变革。进而证明在近代中国“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论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变专制和不独立为民主独立,变贫穷落后为文明富强,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任务。从这个角度观察问题,民初那些进步知识分子“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实践活动,有力地推进了教科文事业和经济、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总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初进步知识分子在推进教育改革、留学教育、华侨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科学、教育、文化人才以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建树的功绩,他们在教科文领域的奋斗,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9.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步入近代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的近代化,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文化结构的更新等等。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戊戌变法是首次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康有为提出的变法方案,是首次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纲领。因此,康有为在中华民族图谋实现近代化的历史长河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近代化意识,具有承先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国民性改造思想在梁启超的启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从当时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需要出发,论证了改造国民性、提高中国国民整体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精心构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公民主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德优先意识等要素为基本内涵的适应社会近代化需求的国民素质体系。梁启超所提出的国民性改造,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设想在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闪耀着启蒙思想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它既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也包括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亲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同时,还包括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等诸多内容。就空间范围而论,民俗常常带着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而从时间的延续来看,民俗又表现出一种历史的传承性。它生动地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民众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社会习俗以及心理结构等方  相似文献   

12.
从女性主义批评解读苔丝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社会习俗、封建道德、个人性格、家庭环境、命运冲突等方面。女人处身于社会中,所具有的女性意识是社会赋予的。女性的解放要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道德习俗的转向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撰写文章时,他们的论述视角都深深地受到来自各自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影响又波及到了主体视角和归属视角。在英汉写作中,主体视角和归属视角的使用差异均是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思想动机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而且有利于促进跨文化国际交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村习俗是其社会心理的反映与外显,它普遍地反映了民众的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祈愿心理以及交往与游乐心理等,其特点为根深蒂固的稳定性、内涵丰富的区域性与自然纯真的淳朴性。农村习俗心理的本质,即乡村民众对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主观能动反映,并外化与表现为特定的社会习俗,其基本成因则在于生产方式的基础作用、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等。引导与重塑造良好的农村习俗心理,重要的在于了解民心,引导民意;深入教育,引领民风;优化环境,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与浙江近代化施仲学近代化一般指资本主义化,甲午战争加速了浙江近代化。“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1]体文对此作些论述。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社会经济,使它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墨海书馆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最早设立的编译、出版机构,它的创立对于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近代化影响匪浅。本文就墨海书馆的创办及其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军事技术近代化肇始于洋务运动,作为与洋务运动早期的主要支持者和领导者,曾国藩以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科技价值观,在理性认知军事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开创中国近代军事科技事业、罗致和培养近代化军事科技人才等方面,为促进中国军事技术的近代化发挥了开拓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制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迁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法制近代化是法律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张晋藩先生在厘清近代化与西方化的基础上,对中国法制近代的可能性及其必然性作出了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早期工业化运动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工业化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经历了三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早期外国资本主义在华办厂虽具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掠夺性,但对中国早期工业化起到了一定的催化、刺激、示范甚至扶持的作用;中期以“求强”、“求富”为旨趣的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社会的工业与近代化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晚期的工业化成就十分显著,对未来中国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某种奠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追求近代化这个进步社会潮流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导致近代化受阻。本文系统地从心理、思想文化、制度、环境、经济等五个方面来寻找中国近代化受阻的原因,从而为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