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和硕特,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中外史籍大都认为,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①。土尔扈特作者加班沙拉勃1739年所写的《卫拉特历史》一书认为,和硕特这个名称是瓦刺部的托欢太师赐给的②。有的学者据此断定,和硕特加入到卫拉特里面大约是十五世纪中叶的事情③。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和硕特的首领博贝密尔咱、哈尼诺颜洪果尔、拜巴噶斯、图鲁拜琥等都曾相继担任过卫拉特四部的盟主(达尔  相似文献   

2.
十七世纪中叶,西蒙古和硕特部,由其首领固始汗率领南下肯海,进兵西藏,用武力统一了青藏高原,占据了整个卫藏地区,并在西藏建立起和硕特蒙古族汗王的统治。对这次和硕特蒙古南下事件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和硕特蒙古是为了摆脱准噶尔部蒙古的排斥和压迫所致。近年来通过各地挖掘整理出的许多新史料证实,此次事件不仅有它本身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和当时西藏佛教格鲁派为翦除敌对势力,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政治邀请是密切相关的。笔者就以和硕特部南迁青海及其与格鲁派的关系略谈浅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住居新疆的西蒙古和硕特部在其领袖固始汗率领下南迁青海,进而占领整个藏区。在康熙年间和硕特部归顺清廷,雍正年间其孙罗卜藏丹津反叛被平定,清廷整顿青海蒙藏,安插众藏族游牧部落于黄河南岸地区。  相似文献   

4.
康熙五十九年(1720),清朝联合青海和硕特部进军西藏,成功驱逐在藏准噶尔军队,西藏纳入清朝版图。事后清朝谨慎探索治藏政策,西藏管理体制逐步完善。清朝深知西藏达赖喇嘛对蒙古部落的重大影响,因西藏长期置于青海和硕特部控制而无法直接管制,驱准保藏的成功则给予清朝难得的机会。为使西藏免于准噶尔的再次侵扰,清朝先是巧妙安排废除汗王制,打破达赖喇嘛与青海和硕特部汗王协同管理西藏的结构,代之以噶伦管理藏务直接对清负责,之后扶持康济鼐代清主政西藏。  相似文献   

5.
论和硕特蒙古扮演西藏归清纽带角色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元、明二朝不同的是,清朝初年对西藏统治权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讲,是通过与满、藏民族皆有着密切关系的蒙古和硕特部的牵线搭桥来实现的。致之之由,除了满清入关定鼎中原初期疲于应付国内变局的近因之外,满、蒙、藏民族间在历史上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文化联系,致使蒙古和硕特部在西藏归清过程中扮演着纽带角色,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军队远侵西藏、占领拉萨,终结了青海和硕特汗庭对西藏的统治。青海和硕特、准噶尔、清朝在西南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为实现"驱准保藏",清朝两度派军远征在藏准噶尔军队,其中青海和硕特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西南边疆局势及清朝与青海和硕特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青海和硕特的内争及其影响,可以厘清清朝如何争取、拉拢青海和硕特联军进藏,实现西藏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1.清朝统一新疆之前的新疆的状况 清代对新疆是极为重要的时期。由于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遏制了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的阴谋,重新统一了新疆,故其意义十分重大。 十六世纪后期,在厄鲁特蒙古中逐渐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和土尔扈特的四个大部分,共同组成“丘尔干”(盟会),以和硕特部为首领。 十七世纪初,准部逐渐强大,四十年代准部取代和硕特为厄鲁特首领,准部贵族统治厄鲁特各族后,对清政府仍然保持着地方与中央的隶属关系。在噶尔丹(1670年掌权)统治初期,隶属关系进一步发展,准部贡使连绵不绝。1688年(清康熙27年)噶尔丹在沙俄煽动和支  相似文献   

8.
17世纪青海蒙藏民族与内地贸易交往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是青海蒙藏民族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的频繁时期。文章围绕漠西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与清政府的关系,着重论述了1642-1677年间青海蒙藏民族与中原的贸易往来。  相似文献   

9.
1656年,统一青藏高原的原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去世以降,青海蒙古各部便失去了统一的约束力,诸子相互独立割据。不久,有些青海蒙古部众,即“频犯内地,劫夺马牛”,拒阻官兵。甚至“率领番彝,威胁抢掠”。当然这些举动,在当时还是少数个别人干的,  相似文献   

10.
和硕特蒙古是我国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驻牧于今新疆乌鲁木齐一带,据不少史籍记载,它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十六世纪后半叶到十七世纪前期,卫拉特蒙古由于内外各种矛盾斗争的日益尖锐,社会陷入长期动荡不安,最后导致了卫拉特蒙古内部的分裂。1637年,继土尔扈特部西迁伏尔加河中下游之后,和硕特部又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大部南下青海,袭杀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击败四万部众,占据其地,分部駐牧。随后又于1639年出兵喀木(即原西康地区),经过一年奋战,征服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及其反佛势力。1641年顾实汗进军西藏,平定藏巴汗。到1642年,青康藏地区大部已处于顾实汗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的治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王朝对羌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汉采取了“隔绝羌胡”、恩威并施等政策,其核心是围绕“隔绝羌胡”展开的;东汉采取了强制内徙、以夷治夷、武力征伐等政策,其核心是以武力征伐为主。正是由于西汉实施了正确的治羌政策,才使得西汉的西北边疆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集中力量解决西汉最大的边患———匈奴;也正是由于东汉实施了错误的治羌政策,才出现了贯穿于整个东汉始末的“羌祸”,并最终使“羌祸”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北极国际事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北冰洋沿岸国家以及其他北极考察大国越来越重视运用法律途径来确认、保障和拓展自身的北极权益,焦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北极国际法地位、领土海域及大陆架划分、航道的归属与管辖、资源勘探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我国近年来日益重视北极考察工作,但是从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及立法供给还无法满足保障我国北极权益的需要。探索我国北极考察及相关权益的法律途径,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首先应当明确我国在北极法律秩序走向上的基本立场,之后从参与国际立法议程和拟定国内相关立法两个层面来开展有关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略论纳西族和藏族的历史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纳西族与藏族无论在族源、语言、宗教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渊源和关系;而且在政治和文化上也相互影响;在经济上长期互相交流;同时两个民族还相互频繁移民。  相似文献   

14.
汉武帝时征讨南越国,《史记》记载三路主力都是循岭北南下进军.照此实战经验,秦代征南越,当无《淮南子》所讲“分五军”之理.史学前辈吕思勉已经指出淮南说法的荒谬.据各可能的进军线路的地理、水文状况和地上考古的发现,驳正淮南的旧说,重新检讨秦征南越的线路和军事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北极各国在北极进行海洋法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是对UNCLOS第76规定的科考回应。科考技术在北极的应用虽然遭遇巨大挑战,但北极科考成果为大陆架权利的确认积累了科学依据,为潜在权利的发现和提出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引发了科考客观性、科考资源浪费、非北极国家权益如何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对此应充分发挥北极科考组织的作用;展开科考方面的国际合作;发挥非北极国家在北极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加强非北极国家之间的合作;此外还需对海洋法公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中国国民党1926年北伐决策的形成经历了北伐倡议舆论准备阶段;1926年5月中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初步议定北伐,派出北伐先遣队人湘援唐阶段;1926年6月5日至7月4日,北伐决策正式形成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湖北省党部诞生于1925年7月,到北伐战争发动时,发展党员数千人,其领导核心是共产党员董必武、陈潭秋等。它的建立,为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它组织“湖北迎接北伐军特种委员会”等积极配合北伐军解放武汉;它建立的湖北地方政权是北伐军占领武汉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分层术语的视角简要论述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内部结构分层的情况,提出了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有其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9.
搜集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本文结合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学院图书馆的工作实际,论述了进一步加强尔苏藏族文献资源的搜集保存、整理研究、开发利用等工作思路,对其抢救和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群体意识与回族凝聚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心理特质的核心部分,中国回族的民族意识中最为突出的是其民族群体意识,极强的民族群体意识为回回民族高度凝聚力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今日,回族群体意识依然在不断抬升,内部凝聚力依然在不断增强,但这种抬升和增强,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维护自身民族的群体利益,不能损害其他民族的群体利益。当代回族调整民族内部结构,树立健康的民族心理,是谋求与各兄弟民族长期和睦相处,集中精力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实现与各兄弟民旋共同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