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安石是一位曾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誉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他曾为挽救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进行了一次著名的熙宁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是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出来的重要的法律思想。他说,“夫聚天下之众者莫如财”,维持国家的政治统治,最重要的是要有财。“理财”,是王安石改革的核心思想。他希望通过“理财”,挽救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  相似文献   

2.
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的“王安石变法” ,既有丰硕的功绩 ,又有严重的失误 ,这些失误影响了改革的成就 ,给改革带来了阻力和损失。历来批评这次变法的人大都认为 ,这些失误应由王安石负责 ,甚至由这些失误而否定这次改革。但事实上 ,造成这些失误的主要负责人应是宋神宗。宋神宗和王安石在理财思想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主要体现在实施变法的步骤、理财的思路与政策以及用人方面。宋神宗的主张是导致变法中一系列失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周梦江先生在《陈傅良先生文集》序言中认为“南宋学者都将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 ,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有高度的评价 ,说陈亮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也无不可。而叶适并没有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相反认为变法的失败是北宋之亡的原因之一 ;他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是肯定的 ,虽有批评 ,也是一个改革思想家对另一个改革思想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九百年前,为了挽救北宋王朝的统治危机,他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政治改革,改革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效果也不如想像得那样好,然而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这次改革只进行了十七年,便令人遗憾地失败了。改革为什么会失败,作为历史教训,进行一些探讨,是很有意义的。 1、从指导思想看——平均主义 难医百病 任何一种政治运动,都是在某种思想指导下行事的,王安石变法自然不会例外。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原则在指导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呢?史学界迄今尚无定论。不久前,我在《安徽史学》1986年第2期发表了《略论王安石变法的平均思想》一文,提出自己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熙宁变法及王安石其人的评述文章,是近年来宋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许多新老史学工作者对王安石提出种种洁难,甚至不惜否定王安石。但平心而论,解放以来史学界一度出现的为王安石及其变法盲目唱赞歌的现象,也似有失公允。或许有人会引用列宁关于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话,从而认定王安石“改革派”的地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历来被论定为“守旧派”、“顽固派”和“天命论者”。这一定论是不客观、不科学的。具体分析司马光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就不难看出,司马光既不是政治上的守旧派,更不是思想上的顽固派。一司马光与王安石生年相近,经历相仿。司马光二十岁中进士,历任地方及中央官职。王安石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及知州等地方官。1068年,王安石任翰林学士,  相似文献   

7.
1957年,漆侠先生在指出王安石变法是一次“改良运动的实质”时,提出了在变法过程中,存在着“变法和反变法这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和两条对立的政治路线”;围绕变法的分歧,是“地主阶级内部  相似文献   

8.
宋神宗是熙丰变法的主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那次著名的变法运动,历来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言下之意,这场变法的主宰自然是王安石。自80年代起,不少学者已注意到此名称难免以偏概全,因而慎重地将“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作为这场变法的称谓,很显然熙...  相似文献   

9.
(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被“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江青和姚文元都说什么“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异族的侵略”。他们授意其喉舌炮制的反动文章,也鼓噪什么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抗战自卫”,是为改变“北宋大地主顽固派对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的北宋中期,变法图强是当时士大夫的共识.然而,变法图强的理想却由于当时儒学内部存在的"学术不一"的现象而破灭,由此引发了北宋新旧党的对立.围绕王安石变法而进行的"义利之辨",凸现了新旧两党在伦理道德与功利关系问题上存在的具体分歧,也显示出"学术不一"给北宋中后期政局带来的恶果.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是中国 11世纪的改革家”,这是列宁的一个著名论断。受此影响, 20世纪一百年来的王安石研究主要侧重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及其政治实践。这样,“荆公新学”的学术内涵及其意义就未能得到充分彰显。李祥俊博士《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1月出版 )可以说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探讨和展示王安石学术思想的专著。 一、《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书以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传承、流变为线索,以传统经学、儒学、子学、佛学和道教的学术派别之划分为框架,分析王安石对各派思想的评价及其对各派思想…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是列宁所肯定的“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关于他的变法思想和改革措施方面的研究文章和论著发表的已经不少,但对他的改革策略,却未见有专文论及。王安石的改革策略不但是其变法取得成效的关键,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总结经济改革经验,继续推进经济改革深入进行,也不乏借鉴之处。中国封建社会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走下坡路,经过五代纷争后建立的北宋王朝,一开始便国力衰弱,且始终处于“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北来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对于自己赖以建立的基础——大官僚大地主竭力庇护和纵容,“不抑兼并”,“…  相似文献   

13.
《琼州学院学报》2016,(6):97-100
王安石秉承"人言固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宗旨,针对北宋王朝内忧外患、财政困穷、民风衰败的现实,希望通过变法,改革赋税、机构和军队,富国强兵,增强国家实力。而遵循"作法何常,视民所便"原则的苏东坡认为王安石变法,无论从思想看,还是从实施看,都是仓促的,造成不良后果;变法的内容不系统不完善,实行过程产生重重矛盾,于是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并从儒家仁政爱民的视角提出以民为本的法制思想,且以实际行为来实行。  相似文献   

14.
九百午前,王安石领导了一场全面的政治改革,使北宋社会受到一次大震动。对这次政治改革,以后遂成为长期争论的历史课题。时至今日,仍然是“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难得一个公认的定评。目前,在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的意见之外,还有部分同志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它是“违背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的做法”,“造成了‘天下汹汹’的混乱局面”,是对历史的反动。仅就变法引起的反响这一点而言,已经说明了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丰富,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历史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15.
宋代功利思潮伴随着北宋“通经达用”的学风而兴起,一度通过王安石的变法改革付诸实践,然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使宋代的功利思想没能在政治、经济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荆公新学也逐渐走向衰落。南宋时期的浙东事功学派继而举起了功利思想的大旗,以陈亮、叶适等人为代表的事功学者倡言功利,公开批评空谈道德性命的义理之学,尤其是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将宋代功利思潮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之后,随着理学上升为官学和事功学派的衰落,宋代功利思潮逐渐式微。  相似文献   

16.
程颢、程颐在政治上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对王安石新学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暴露了理学唯心主义的阶级实质。 一 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尤其在变法失败之后,反对派因反对新法,而涉及新学,竟将新法、新学捆在一起,进行批判。程氏兄弟尤其小程及其门人,则抓住王安石哲学唯物主义进行唯心主义的批判。 1.曲解王安石关于“理”与“物”本质关系的论点。  相似文献   

17.
冷辑林、乐文华在《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撰文指出,北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那次著名的变法运动,历来被称为“王安石变法”。言下之意,这场变法的主宰自然是王安石。自80年代起,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此名称难免以偏概全,因而慎重地以“熙丰变法”取代“王安石变法”,作为这场变法的称谓。很显然熙丰变法比旧称更接近史实。但要进一步指出这场变法的主宰是谁,却似乎很少有学者感兴趣。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场变法的主宰往往决定着变法的命运。分清变法的主宰对于熙车变法的研究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宋…  相似文献   

18.
熙宁新法的富民与富国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改革运动之一。学术界大都把熙宁新法看作一个整体,而未能将熙宁法与元丰法分别看取。笔者认为,实际上能够看作王安石变法的,只是王安石在任时期推行的熙宁法而已。从总体上看,元丰法与熙宁法旨趣相异,措施相左,效果亦绝然相反。其实,关于熙宁法与元丰法的差异,前人已有觉察。元丰进士陈瓘说:“元丰之政,多异于熙宁,则先志固已变而行之。”“(蔡)卞等初意,专以熙宁宰相为圣,  相似文献   

19.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长沙府善化县人。他早有经世大志,力主“通经致用”,不仅是中国近代今文经学的一代大师,也是晚清湖南新政运动中一位重要的宣传家兼实干家。在积极参加戊戌维新和清末兴学的实践中,他认真思考中国应如何变改旧法、学习西方,提出不少深有见地的改革主张,反复强调要以“实事求是”作为变法的指导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色。本文综合皮锡瑞的有关言论,对其变法思想的两大特色加以评述。一、反对“扫地更新”的渐变论皮锡瑞早在1873年的《王安石论》中,就提出“琴瑟贵乎更张,而猝然更之,则弦绝”,主张改革要谨慎从事,…  相似文献   

20.
论王安石“抑兼并” 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缺乏系统性,未能形成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而“抑兼并”思想却与中国封建史伴随始终,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值得深入研究。 宋代王安石的“抑兼并”思想,无论作为他“全部经济思想的核心”,还是作为“王安石变法的基本经济理论”,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且大多学者给予了基本的肯定或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