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报纸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报纸的定位和设计,以及报社在不同时期的新闻报道活动的规划和组织,对报纸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文章论述了报纸编辑是提高报纸竞争力的"杀手锏",即选题策划是报纸编辑的切入点,版面设计是报纸编辑的落脚点,图片运用是报纸编辑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2.
透露一个小秘密--我在地铁上常常看别人的报纸。我是那样喜欢看报,但是报纸是买不齐的。纵是有那个经济实力,买来了也没有地方码放。地铁上五行八作的人都有,手擎各式各样的报纸,一眼扫过去,大标题的内容就八、九不离十了。没有意思的,就淡淡放过去。感兴趣的,就细细记住报纸的名字,到了我下车的站台,自家也买上一份。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对报纸传播信息的要求也有所改变。简洁、直观、准确、可靠、有用的信息成为受众的第一要求。新闻图片直观、可信、易读的特点正好适应了这一快节奏的要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报纸的质量,关键是提高新闻图片的质量,用新闻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新闻图片让报纸的两翼都硬起来。  相似文献   

4.
体育赛事,被人称作“没有硝烟的战争”。世界各国的报纸大多都极为重视体育新闻报道,把及时、详尽地刊发体育新闻作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扩大报纸发行量的重要手段。每逢重大的体育赛事,众多的体育记者蜂拥而至,使出浑身解数,发回大量的新闻稿件,让读者全面了解比赛的进展情况。地方报纸的体育记者由于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很难实地采记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而地方报纸的体育记者扭转不能到现场采访的劣势的最主要手段就是走看电视这个“捷径”,了解体育比赛的进展情况,进行不到现场的报道。  相似文献   

5.
策划竞争是当前报纸竞争的主要手段,时事新闻策划是报纸策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总编定势”对时事新闻策划的影响,提出总编辑应是时事新闻的总策划,并进一步论述了总编辑怎样当好时事新闻的总策划。  相似文献   

6.
陈鲁民 《中华魂》2012,(1):29-30
1961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归来.第二天在报纸上有消息说"周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看到此,周恩来找来写此报道的记者,指着报纸上的消息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  相似文献   

7.
报纸深度报道在我国的新闻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的崛起,改变了报纸报道结构,也促使其它的媒体开始借鉴这种先进的报道方式,形成了深度报道的大发展.但是对于最早采用此类报道方式的报纸媒体而言,在新的时期中发展却显得更迟缓了,本文提出了报纸深度报道的一个发展方向,即采用新闻策划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三贴近”是党中央对加强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结合起来,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报道群众身边事。各报纸传媒贯彻落实“三贴近”,最显眼的是增加了新闻评论,使报纸评论形式多样化,因此,报纸新闻写作必须创新,写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真品、精品。  相似文献   

9.
综观近代上海报业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大报小办"--"小报大办"--"大报小办"的过程.19世纪末,为了减缓同行竞争压力,一些大报通过创办小报进行差异化竞争,从而开辟了小报市场.但是由于小报过度商业化和当局监管不力而使之趋向低级趣味,社会形象下坠.在此情况下,小报乃实行自我变革,向大报风格靠近,一种新型的报纸小型报遂应时而生.市场反应极佳的小型报冲击了大报市场,又引发了大报开办小型报的热潮."大报小办"和"小报大办"是近代上海报纸在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取向,两种报纸内在的运动为上海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也从多个角度记录了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碎片式地敲出140个字、网络账户里扣掉的几分钱、为贫困地区的孩子订一份报纸,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正在很多人的不经意中,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我们,乃至我们身边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初冬。20世纪的最后一个初冬。一天,辽西一份 报纸上的消息和配发的照片引起了好多读者的关注: 小男孩任国良,在凌海市大碾乡中心小学读五年 级,父亲打工时受重伤,花掉家里的全部积蓄也没治 好伤;母亲有病,没有劳动能力;姐姐为照料家庭,已 经辍学。他为能继续上学,每到休息日就去集市上卖 火柴……  相似文献   

12.
范长江对于报纸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是其新闻思想的精髓,这种认识以1942年为界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942年以前,处于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范长江提出了"报纸是政治的工具"的观点,并认为这是"基本的新闻学原理".同时,范长江还提出了报纸的作用在于它不仅是"宣传工具"而且是"组织工具"的理论.1942年以前范长江的报纸三"工具"论为他以后的马列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期,有识之士为促进下层社会的觉醒,运用各种形式对下层社会进行启蒙教育,白话报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大多数白话报纸在受众选择上,"专为民间而设", 定位于下层社会;在内容的编辑上,明确表示要"开心破愚",着力于启发下层社会民智;在启蒙效果上,"于劳动社会颇有影响",促进了下层社会智识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报业的发展,同题新闻竞争日益激烈,而标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媒体的竞争力。通过考察湖南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四家报纸:湖南日报、长沙晚报、三湘都市报和潇湘晨报上的同题新闻标题,总结出四家报纸新闻标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讨论1904-1905年北京由启蒙知识分子主办的两份报纸<中华报>与<京话日报>对日俄战争的报道与评论,背景是清末民初启蒙运动,其动机因应着对戊戌维新与庚子事变的反思.启蒙知识分子眼中的日俄战争,延续着列强对中国的侵凌,同时也昭示着世界政治潮流动向.办给上层人士看的<中华报>,屡屡对日本的野心、举措发出质疑,体现了明晰的国家主义立场;主要针对中下层民众的<京话日报>,则继续塑造日本"东方文明国家"的形象,借此树立与推广民众对"文明"、"维新"的好感与想象.两种报纸的报道差异,构成了北京报纸报道日俄战争的立体层面.  相似文献   

16.
市场化报纸在报道政治时事新闻时是否真的能够摆脱政治逻辑的约束做到不偏不倚、客观公正,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闻理论问题.本文从框架理论出发,对比分析了当代香港发行量最高的市场化报纸<东方日报>与台湾国民党报纸<中央日报>对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报道,结果发现第一,市场化报纸报道时事政治新闻时更倾向于使用"人情趣味框架"而非"议题框架".即使在处理一些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时,市场化报纸也会采用比较灵活的方式处理务求生动明晰;与此同时,市场化报纸在建构框架时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把事件纳入宏观的历史条件中,从而赋予事件具体的时空意义,也给读者创造了相对开放的新闻解读空间.第二,市场化报纸尽管使用大量的技巧模糊框架,淡化立场,在组织框架上非常注重以均衡的篇幅报道事件中的人物、场景和情节,但框架的高层次结构还是会表现出其立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7.
据某市报纸报道,所属某县烟草专卖局在2003年"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摆在突出位置,结下累累硕果,实现销售收入24466万元"喜获市县两级"文明单位"等"殊荣"。2004年"已经落实了催人奋进的"指标:"卷烟销售收入31961万元"。  相似文献   

18.
曹子奕 《北京纪事》2009,(10):44-47
铁了心要演戏,谁说“丑男”不能做演员 林永健1969年生于山东,很小就对电影表现了极大兴趣。1986年,姐姐在报纸上看到市话剧团正在招收学员的广告,她无意间提了一句,却让十几岁的林永健动了心。几天后,怀揣强烈演员梦的他也去报了名。  相似文献   

19.
报社作为新闻单位,工作在一线的是记者和编辑,他们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家报纸的办报质量,而记者的一言一行还直接关系到报纸的形象。想要办一张让读者认可的报纸,扩大报纸的发行量,使报纸成为一方权威,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采编队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广州市的4家日报为例,采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对我国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这个弱势社群的新闻报道进行了实证考察.分析的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城市报纸是否为"农民工"这个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笔者尝试运用3个量化指标,力图勾画出我国当代城市报纸在"农民工"新闻报道上的总体现状,并揭示城市报纸为弱势社群提供公共表达的表现.在实证考察的基础上,评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媒体在弱势社群新闻报道上的已有优势和不足,提出了在新闻常规实践中开拓弱势社群之公共表达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