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克服形而上学,开启出存在一思想的非形而上学之思,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大主题.海德格尔认为,在存在历史的舞台上,各种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的交替出现,共同演绎了形而上学蜕变的轨迹;他主张,思想的道路要实施"返回的步伐",回到早期希腊思想的源头,回到思想的第一个开端那里去思存在之原始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究竟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反倒不在"这一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出发,海德格尔将对形而上学本质的切问归之为追问存在(无)的问题.作为虚无的存在通过对存在者整体的超越,其本质特征体现为一种先验的境域.这种先验性特征要求我们放弃传统形而上学"是什么"的发问,重新寻找到一条崭露"存在本身"的本己的现象学之"如何是"的发问方式,从而在存在本身的澄明中去呈现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克服哲学的知识化与智慧的遗忘,是当代哲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克服智慧的遗志,同时意味着走向具体的存在.作为存在的理论,形而上学既致力于回归存在的统一,又联结了智慧之思的不同向度,从而在双重意义上体现了哲学的以上品格.从存在与价值关系的辨析,到自由之境的诠释,存在本身展示了其多重维度和意蕴,世界之"在"不断呈现了与人之"在"的内在关联.与认识、审美、道德的本体论之维的敞开相应,真、善、美的统一获得了形而上的根据,而存在本身的具体性、真实性则不断得到确证.  相似文献   

4.
维柯通过<新科学>所欲建构的"诗性"形而上学,存在着很大的悖论性.本文拟透过对维柯<新科学>的"起源"和"结论"的阐释,来说明维柯"诗性"形而上学思想的两面性.就"起源"而言,维柯思想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就"结论"而言,维柯思想又存在着一定的保守性.这种两面性被糅合进他的"诗性"形而上学的诸多"公理"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笛卡尔在"我思"中洞见到的自我存在或"我是"是其形而上学大厦的基石.笛卡尔的"我思"哲学把普遍理性的观点和自我的独立思考的原则统一起来,恰恰是这种统一而不是割裂深刻地代表了科学的现代精神.如果我们把笛卡儿关于自我存在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论证明转换成形而上学的实践证明,那么笛卡尔提出的哲学问题以及他所提供的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案就是成功的,并且是富有启发性的.  相似文献   

6.
范玉刚 《人文杂志》2004,(1):120-126
美是无蔽真理的闪光,它生成于"存在之道作"的裂隙.海德格尔"返回"思之源头对美的这一根本道说,凸现了美生成的意蕴,它既关乎"存在之道作"的揭蔽,又关联"存在之天命"出场的机缘.这一规定使他不但把美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始源真理的"命运"形态,还使美在存在境域中获得超越的形上价值.对此意蕴的领悟只有结合他对"座架"的克服和思之转向,并置于"返回"源头又带向前的存在之思的境域中才有可能.本文肯定他在形而上学之厄的二十世纪所达到特定高度的同时,也指出其美的意蕴的偏颇.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一定存在某物而不是无?"作为形而上学的"所与",存在既是哲学思维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理性恒久的努力。从康德设定"存在"这一形而上学"所与"以来,黑格尔、谢林、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都不约而同地围绕这个"所与"进行存在之思,勾画了存在的各种图像。虽然这些存在之思不免见仁见智、挂一漏万,但作为人类理性的恒久努力,开辟了通向存在的新途径,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宽存在之思,加快形而上学之塔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参照系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8.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9.
"道德形而上学"是康德伦理学体系独具特色的核心观念,它缘起于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代表着康德对形而上学"实践论"而非"知识论"存在范式转换的全新理解.总体上看,"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一个"纯粹实践理性的概念和原理体系",其系统化的理论建设包含两个重要方面:其一,以纯粹理性为伦理道德奠基,确立和阐明道德实践原理的最高原则;其...  相似文献   

10.
拒斥形而上学是现代分析哲学的根本目的所在。维特根斯坦从"语言图像"论出发,得出了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结论;维也纳学派则从经验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出发,强调形而上学命题的不可证实性;分析哲学的后期代表蒯因虽然承认形而上学的一定合理性,但其"本体论承诺"理论仍坚持认为哲学不具有陈述存在的意义。总的看来,分析哲学揭示了形而上学话语的某些基本特征和性质,但它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在根本上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沉思"具有"形上之道"的性质,即关涉纯粹理性的沉思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唯有少数人才可能享有的神性至福.但是"沉思"并不具有西方哲学严格意义上"形而上学"的性质,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是自然形而上学而不是道德形而上学;退而言之,与适用于一切有理性者的"道德律"相反,不可普遍化的"沉思"也不属于道德形而上学范畴."沉思"的形上性和非形上性体现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与传统中国"形上之道"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与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本质区别。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追问",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则是对"如何去存在"的"演示"。这两种本质不同的形而上学决定中西哲学的不同命运。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在对象性的世界中找不到形而上的本体,从而无法安顿世人的身心性命,却发展了器物层面的科技理性思维;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以整体性的"中道"思维安顿了中国人的身心性命,却因为重道轻器而阻碍了对物理世界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形而上学与艺术的内在关联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典型思路,一种是以谢林、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将形而上学回归到艺术从而形成诗化哲学的思路,我们可称之为从形而上学到艺术的返回式思路,另一种是黑格尔为代表的将艺术内在地包含于形而上学之中从而形成思辨逻辑(哲学)的思路,我们可称之为从艺术到形而上学的前进式或扬弃式思路。这两种思路在承认艺术与形而上学内在统一的前提下殊途同归。以此为背景解读黑格尔哲学,可以清楚地看到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与艺术之思的内在关联。尽管思辨哲学长期以来遭到人们的普遍歧视,但只要我们崇尚一种既是理性的又是自由的思考(沉思),黑格尔的思辨的艺术品将艺术之思包容于概念之中的思想进路仍然具有拯救形而上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为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由此将康德为形而上学奠定的基础归结为先验想象力。但是,康德由先验想象力到统觉的退缩和未能阐明认识有限性的存在论后果,显示了此一奠基的不牢靠性。由此,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建构出发,实现了形而上学奠基的置换——基础存在论。基础存在论为形而上学奠基的关键在于具体澄清作为时间性的操心。海德格尔通过源初时间性建构起操心之结构的整体性,从而完成了此在形而上学的奠基。海德格尔所奠基的这一形而上学扭转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致思取向,将哲学的使命规定为对人的"实际生命"的关涉。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与存在的具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形而上学在人的存在之外 ,以求索终极存在的方式规定存在。要走出这种抽象形态的形而上学 ,就要扬弃存在的分裂 ,消除抽象思辨对存在的遮蔽 ,达到广义的存在与人自身存在的统一。在人自身的知、行过程中 ,形而上学的具体形态与回归具体的存在表现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是与时>以基础是论解构了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那种将世界划分出一片超感性的领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什么>继续了生存论一是论分析方法来揭示"无"这一虽位于形而上学之外,但为后者所必须的东西,通过生存体验可以通达到"所是之整体"之外.基于此在之是的形而上学性质,海德格尔于后期导入了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许多术语的双关性根源于人们的思维定向.然而,海德格尔这些深沉含义上的形而上学含义比范畴体系意义上的更深刻,是"人之为人"的最深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和柏拉图主义的结合造就了一种追求"纯粹精神和善的王国"的形而上学诉求。与之前勇敢、积极地面对生命悲苦的文化不同,这种形而上学是出于恐惧而构造那种为之提供依托、安全和希望的超验王国。但尼采对它的揭露批判并没有走到完全否定的地步。因为,它提供的简化图式能满足大众和心智不成熟者。即使对于心智成熟者而言,它作为面具也具有使用价值。只有立足于超越(与其一致的)虚无主义而言,才需要警惕它所衍生的"神圣的简单"及其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从与虚无主义内在一致的角度看,柏拉图主义-基督教的形而上学摆脱不了恐惧与焦虑,却换来一种更难摆脱的焦虑与恐惧;而它对深度、基底、"背后世界"的追索,是"形而上学"的拟造、表现和象征。尼采对上述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对另一种生命世界的追索,显示了其理论结构中存在着一种力欲反对的特殊"形而上学"跟倾向于建构的一般"形而上学"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何为形而上学的追问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思维的问题.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表现为两种类型:二分法思维与非二分法思维.康德与海德格尔分别为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集大成者.从二分法思维出发,康德解决了"一即一切"何以可能的形而上学问题;从非二分法思维出发,海德格尔思考了"一切即一"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中观思维分别从二分法与非二分法思维的角度来看待与处理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观形而上学是康德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合题.  相似文献   

19.
将形而上学的层次结构展示出来,即呈现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的金字塔:质料的形而上学—形式的形而上学—理念的形而上学—方法的形而上学。对其中的各个层次,康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与康德的形而上学体系相比,这里对各个层次都做了一定的改变,其中质料的形而上学改变最多,理念的形而上学改变最少,对形式的形而上学和方法的形而上学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质料的形而上学的出发点正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自巴门尼德始,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学科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将其推到了顶峰和完成.形而上学在现代哲学看来已落入不可自拔的理论窠臼,成为被诘难的标靶和被遗弃的对象.然而,痛贬形而上学学科化的种种时弊并不意味着形而上学本身超越性意义的终结,更不意味着哲学致思的终结.在马克思哲学中,形而上学是关于人的生存本性理解的形上视阈、本体论维度和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