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成德”的人格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内容,与此相应,中国哲学的诠释方法亦应围绕“人格”这一核心展开,此即“人格诠释法”。此诠释方法,以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为内核,从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即超越的生命与现实的生活二个层面展开,从而彰显中国哲学之特质、民族之精神与文明之面貌。以李贽哲学观之,“童心说”体现的是其真实日新的人格,“空(真)-寂(实)-知(新)”三者圆融是其内在思维模式;而“豪杰论”体现的是狂狷有为人格,“有两有对”“各异其性”是其内在思维模式。与其理想人格相应,现实生活中的李贽是一个标新立异而既方又直,“身游物外”而“心切救民”之人。  相似文献   

2.
随着3D等电影科技的普及,当代电影愈加重视特技和视觉特效,而对“文学性”的观照越来越少。以周星驰“西游”电影对比其他“西游”题材作品,可以发现,周星驰“西游”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其对“文学性”的追求,“文学性”在当代电影中,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周星驰“西游”电影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艺术与精巧的情节构建上,这两个因素使得周星驰 “西游”电影在故事性、喜剧性上达到了同类题材电影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也是其票房成功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随着中国哲学主题的变化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哲学内涵,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涵.本文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原论、本体论和境界论等中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中国哲学"有"、"无"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后新时期文学时代”;并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相交汇,受到其深刻的影响。这种东西方的碰撞使得中国小说的形式发生嬗变,进而借助有效的策略,使小说呈现出较鲜明的“反情节”特征。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哲学王"思想,也就是"知识统治"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应批判地吸收,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不断追求知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6.
以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为楔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是以生命的艺术精神为鹄的。道德、科学、宗教价值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引领未来世界文化的应该是艺术精神。同样,"境界"的高低也不是单线上升的路线。李石岑从历史和逻辑证明了艺术胜境才是符合生命的本质旨归。他的观点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情"的理路。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好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电影艺术的终极命题。"三种电影"的概念及一套标准可以试着探讨当代中国电影史和电影批评方法。"通俗电影"以娱乐宣泄、满足好奇梦幻、疏通道德情感为功能;"社会电影"以经世致用、维护社会稳定、巩固集体意识为使命;"探索电影"以形式实验、叩审人生哲理、揭示社会问题为追求。在当前中国电影多元并存、分化互渗的格局中,笼统区分优劣高下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真正确立电影功能"多元分工意识",分清电影批评标准,给予电影以"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的定位解析,才能有效过滤无序争论,从学理思考的源头上减少率性粗鄙的攻讦谩骂。  相似文献   

8.
机体哲学研究在中国和西方曾沿着不同的思想轨迹发展,各有其不同的观念体系和思维方法。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视域中审视机体哲学的思想成果和发展趋势,通过相互比照,可以形成以“生机”为逻辑起点的新的机体哲学观念体系,为解释具备机体特征的社会现实问题开启新思路、提供新对策。在中西文化交融视域中开展机体哲学研究,有助于中国哲学研究走向世界,在全球化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对中国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儒家和道家的“和”哲学强调“和谐”的同时,也重视“和”的“和平”内涵,或者说和谐与和平是“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而墨家的“和”哲学,“和平”的内涵成为重中之重的同时也强调“和谐”,三家共同之处,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持久和平。如何取得和平,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大小国家互相“谦下”但大国应该率先垂范,同时,道家重视高级政治和低政治的平衡以建立和谐,儒家重视和平机制与信守条约,而墨家除了在理念上更注意“兼相爱”和“交相利”的结合之外,同时也特别重视实力后盾特别是强大的科学技术在阻止侵略战争中的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劝阻侵略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创造和平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重"为道"而轻"为学"是中国哲学的传统.但自鸦片战争之后,重"为学"渐成为主流思想.今日知识经济的浪潮已波及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哲学传统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对理想的"人"的诉求,高校的培养目标因之深受影响.在培养人方面是注重"为学"还是"为道"与哲学传统中的争论基本上是相一致的."学"与"道"在高等教育中不宜偏废."人"与"才"的培养目标应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何中华《重读马克思》一书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肯定,显示了作者的独特视角.它提示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即实践这一原初范畴内在地蕴含着“是其所能是”和“是其所当是”两个维度,恢复了超验性和人学立场.该书揭露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误读及其原因,这有助于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睿智和本真性.该书通过对马克思哲学的创造性诠释,揭示了回到历史和恢复人的在场性对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存在着几种“特殊”工分,以投肥工、大队工和义务工为代表,对于集体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的丰富档案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能够揭示出这些“特殊”工分的实际面貌、运行过程及其与集体分配的关系,阐明工分制对于集体分配的具体影响方式.投肥工对于社员家庭的整体经济收益有着重要影响.大队工有着自身独特的计算方式,同时体现了集体分配制度的公平性问题,社员多数因大队工的不公平而心怀不满.人人均摊的义务工对于普通社员则是一种普遍的负担.对这些“特殊”工分的研究,又反映出社员在分配中的心态和观念,尤其是他们对于分配不公平和低水平的容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经典解释传统中,经典文本与解经者的哲学建构之间,存在着既不能分割,而又互为紧张的关系。两者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中国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哲学史家,他们经由古圣先贤及其经典的召唤,而浸润在古典的精神世界之中,他们“回顾性地”为经典作注解,正是他们“展望性的”哲学建构工作的起点。但是,经典文本与解经者之间,又有其紧张性,因为中国哲学家(如本文所研究的朱子)常常抱着他们自己的哲学问题进入经典,以自己的思想叩撞经典作者的心灵,因此,某种“解释的张力”终难以避免。我们可以从孟子学汲取化解两者间张力的方法论灵感:一是尚友古人,与古人对话,进入古人的心魂,这是“对话的”经典诠释法;二是进入古人的时空情境,在古人的脉络中温故而知新,这是“历史的”解释方法。两者交互应用,庶几在经典诠释与哲学建构之间获致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哲学阐释学的三个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与"效果历史"应用在"易安词"英译的个案分析中,误读、文化过滤与复译(重译)现象证明了典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主观能动性.哲学阐释学本体论思维辨证证实了典籍译者主体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16.
17.
作为知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张岱年一以贯之地坚持中国古典哲学存在的合法性,并认为应当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进程来建设符合时代特征的中国哲学精神。他从语义学层面和人性论层面出发,揭示了本民族传统思想与一般哲学的内在关联,又结合社会现实的新特点和新变化,总结了旧有观念里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对张岱年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才是创新中国古典哲学的最优范导,只有诉诸二者之间的对话与会通,本民族固有的精神资源才能在当下获得一种新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哲学"自五四之际创建以来,虽力图重建中国人的意义世界,但由于它采取了以西方哲学解释古典义理学的方法,使之在逻辑上不可能并在事实上也一直没有成为中国人的思想源而参与生活建构.古典义理学是传统生活的思想源,哲学是现代生活的思想源.但是,无论民间生活还是国家政治生活都不以"中国哲学"为思想源,因为人们并不能从中获得生活意义,而"中国哲学"因此陷入意义困境.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是汉语言由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句法结构上,都具有承前蒙后的作用.文章以此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文本《祖堂集》为考察对象,穷尽式的分析其行为动词特点,选取其中发展脉络清晰的两个动词:“償”、“犯”,以说明近代汉语中动词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观念的诠释"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来自北宋理学的孙复以"尊王"观念诠释《春秋》和欧阳修以"人情"观念诠释《诗经》的经典诠释。从普遍意义上说,"观念的诠释"是指一种思想系统自觉地借由一个建构出来的观念进行文本阐释与自我论证的诠释范式。对于"观念的诠释"有效性的审察,不仅是对惯常使用的文本原意与诠释意二分框架的反省,也是对经典诠释一般方法问题的思考。任何满足逻辑充分性与意义充分性的"观念的诠释"都可以用"不同的诠释意向"来进行正当性论证,但其使用需要在方法论上具备分辨不同诠释系统的理论预设与问题意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