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古装历史电视剧是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传播特征对大众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建构产生重大影响。古装历史电视剧若想获得观众的深刻认同,必须把文本的意义层次敞开,满足观众心灵慰藉和精神建设的需求。古装历史电视剧应采用及物化叙事方式增强古代故事的当下性,建构当代文化价值观,以正确的历史观、进步的文化观为指导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2.
经典美术作品是国家、民族的心灵图像。沂蒙精神的图像叙事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沂蒙红色基因与革命实践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当代优秀地域文化的代表,民族大爱成为美术创作取之不竭的表现题材。通过梳理沂蒙地区的美术活动和沂蒙题材的美术作品,分析沂蒙精神在生成、发展、传播中的叙事转变和审美表现,呈现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对“沂蒙精神”进行深入的图像学研究,充分发挥图像叙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是当前与未来美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审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国家由于民族、地域、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便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渊源对于受众的审美认同与接受则会产生很大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影视艺术创作来讲,更需要把准各民族文化的独具审美形态,将各自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形态在电视剧中予以真实、形象化的展现,从而带给观众较强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4.
主流电影是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主流电影的出现是主流文化发生转型的缩影,电影叙事中意识形态、艺术审美、文化市场之间的不断缝合,使新世纪以来的主流电影有了更为开阔的叙事空间。电影的商业诉求促使其更加注重叙事方法,以戏剧故事的外壳有效地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最大限度地刺激与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兼顾文化资本的诉求与升值。电影的叙事话语文本为民族精神和文化观念的书写,提供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与想象方式,并成为建构集体记忆与营造文化认同的语义环境,使其能够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中,更好地发挥影像话语的流动性、生成性与对话性。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3):169-175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出现了一批比较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但也存在诸多创作症结。具体表现为在艺术真实的处理上,大多存在局部真实与整体失真等硬伤,损害了现实题材剧"揭示真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功能;精神格局的狭小、典型人物的匮乏、程度不同的价值观偏颇与审美风格单一等症结也是其重要表现,坚守、深化现实主义精神是解决这些创作症结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兆盖 《中州学刊》2005,(5):147-151
在长达14年的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捍卫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艰苦斗争中,中华儿女表现出来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我们不仅要科学总结和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  相似文献   

7.
抗战精神是扭转民族命运、再造民族魂魄的内在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本质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与思想宝库。科学理性的抗战史观是传承抗战精神的基础,而当前“西方中心论”对中国抗战作用的轻视,日本军国主义对抗战历史的歪曲与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精神的消解,冲击着抗战精神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并最终显现为社会道德信仰困境与价值选择危机。直面并回击错误抗战史观,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真实历史的发掘为依托,以对抗战精神的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多维化抗战精神的传播路径为渠道,进而构建起系统化、科学化的价值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8.
抗战文化是桂林历史的丰碑。桂林抗战文化所孕育的抗战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继承抗战优良传统,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慧 《东岳论丛》2012,33(12):186-188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和话剧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相比,传统戏曲以“歌舞表演故事”,诗歌、音乐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传统戏曲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与戏曲自身音乐、舞蹈的审美并重,甚至后者超过前者,这是传统戏曲艺术精神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吴卫华 《云梦学刊》2006,27(5):40-43
历史意识对历史叙事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历史意识的匮乏而使得当下不少的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走向了误区。长篇电视连续剧《屈原》的审美追求负载着强烈的历史意识,这既表现在电视剧的主题内涵与人们的生命状态、生命体验的高等契合,也反映在历史叙事的艺术形式追求和当代审美理想的一致性上。文本的话语精神彰显出了当代的价值判断、历史思维和审美意识,为历史剧创作留下了诸多的艺术启示。  相似文献   

11.
晋察冀的叙事诗产生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政治场域,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丛奇葩"。它们忠实记录了晋察冀特殊的人情风貌以及众多诗人在战争中由知识分子向革命战士转变的心路历程,以多样的艺术风格记述"民族事业"、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了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着特殊意义上的"史诗性"。  相似文献   

12.
戏剧性与情节性,是故事叙述不可或缺又相互补足的二元审美特质,共同构成叙事艺术的核心审美范畴.相较戏剧、电影,电视剧的戏剧性与情节性更丰富易感、关系更密切复杂,戏剧性与情节性的表现强弱和价值优劣,往往决定着电视剧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电视剧审美接受过程中,戏剧性与情节性的伪劣失实、断裂失衡、同质失趣等问题,会影响作品的叙事表达,进而造成受众审美感知错位.为此,须以优质互娱、动态互融、多维互生等策略意识对其予以纠偏重塑,复归动态平衡.结合创作实践来看,近年来,国产剧在叙事层面发生着显著的"情节化转向","戏剧性耗散"与"情节性熵增"即为其外化.针对于此,国产剧优质生产的进一步实现,既离不开戏剧性与情节性的关系重构,又应采新规、用新策、走新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邓以蛰汲取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以审美自主主义为出发点,建构了极具特色的书画美学体系,并对中国的戏剧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从而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态,根本基础在于其具有的独有特性.本文确立了家庭日常收视的传受特性是电视剧所有特性的发生学基础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的传播特性、内容特性、艺术特性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电视剧的传播特性构成了其内容特性和艺术特性的前提,电视剧内容上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通俗性叙事、以"话"为主的声画关系、弱作者性等特点,都受制于其传播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知电视剧自身的艺术特性,同时也为电视剧艺术生产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辛亥百年之际,电视剧《辛亥革命》本着"让历史启迪未来、用激情感染灵魂"的主旨,运用大历史视阈与小历史节点相结合的史学取径及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并重的文化范式,精确刻画和定位精英群体,大力歌颂和弘扬辛亥国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6.
作者分析了滇西抗战在整个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阐述了爱国主义精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环境在铸就滇西抗战历史地位中的作用。以热爱祖国、团结奋进、谋求和平与发展、实现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为宗旨,揭示了滇西抗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艳 《阴山学刊》2010,(5):56-59
钱穆以历史和国学为径,阐发出了独特、精微的传统美学与艺术精神:贵族文化与审美精神——中国古代早期艺术与审美的一个视角;抽离现实,存神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欣赏与刺激——人生的艺术化生存;园亭化和复式化与堡垒化和单式化——中西艺术之差异。钱穆思想的美学之维为拓宽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路径和思路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介绍夏青主要播音成就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夏青播音艺术风格,进而提出了夏青播音主持艺术的继承发展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分析文献,进行理论研究;2.研究夏青播音材料,进行案例分析;3.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传播继承发扬夏青播音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9.
鸳鸯蝴蝶派用小说化的艺术修辞手法书写电影人的寻常家事,通过制造心理共鸣和情感共振,为市民最终接受电影这一新的“媒介物种”铺平了道路。他们以电影人的悲欢离合为素材创作了不少小说,使公众熟悉了电影人物与各种电影空间,加深了观众和电影的情感联系。他们的电影评论从传统戏剧和文学艺术中吸取养分,是早期中国影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起到了启蒙教育观众的作用,也为中国电影本土化架构了理论基石。他们以报刊为载体,以评论、杂记为渠道,用合乎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方式将电影引入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将电影这一冷冰冰的技术物件与公众可感知、可理解的身边事物、生活经历、社会交往融合起来,推动了早期中国电影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