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0世纪初到1949年,是百年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的第一时期。林纾在20世纪前十年的研究为中国狄更斯学术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狄更斯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超过了前十年,但总体研究水平并不太高,这一时期中国狄更斯研究学术质量较高的文章主要来自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三四十年代中国狄更斯研究繁荣起来,狄更斯15部长篇小说中有9部有了中文译本,不少研究者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部分研究者已经具有独立研究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可以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对狄更斯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则主要集中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与国外狄更斯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和更多地翻译、引进国外狄更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进化史观的传播,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学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兼顾对其他用新观点写出的学术史著作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刘锡诚先生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是中国民间文学第一部学术史专著,该著作以翔实的学术史料、公正的学术史识梳理了百年来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历程,对一些史料的历史价值进行了新的评价,首次公开大量珍贵的学术史料,对一些不为人知的学者、学术成果进行了评价。该著作填补了20世纪民间文学学术史专题研究的空白,为整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改变了民间文学学科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促进了学科的整体、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如果把“学术史研究”定义为“研究之研究”或“学术研究的学术研宄”,梁启超、钱穆先生民国时期先后出版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鸿篇巨制。以著作的形式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正是学术史研究通常仰仗的“路径依赖”。20世纪90年代以降,学术史研究蔚然成风,情形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出版的为数超过1000部文学著作中,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将理论自觉的要求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是一项相当于金字塔塔顶的学术工程.  相似文献   

8.
《伊洛渊源录》与学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案”的概念进行了甄别,对关于朱熹《伊洛渊源录》是否为学案体著作存在着的两种对立观点进行了辨析,认为应当认定《伊洛渊源录》为学案体的发端之作。同时,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伊洛渊源录》等学案体著作对先秦迄汉诸子学术史论、正史《儒林传》及目录著作等具有学术史性质著作的营养的汲取。  相似文献   

9.
通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史丛书”,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学术史”的界定和阐释、“学术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学术史”的研究方法等重要问题的探讨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张天翼与狄更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天翼是中国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其小说从创作观念、人物塑造和幽默讽刺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了狄更斯对他的深刻影响。同时,他又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在坚实的民族文学的地基上,实现了对狄更斯的超越。张天翼正是在与古今、中外的对话中,有效地吸取了各种营养,才使他的创作既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活的现代性。他对狄更斯的成功接受,为我们接受外来文学和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虽取得了明显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相比还存在差距。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新进展、走向新高度、达到新境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肃课题。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必须克服“重文学创作史,轻文学研究史”,认为学术史研究是“二道贩子”、是“第二等学问”的思想和心态,充分认识到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必须全面把握学科史、学术史的研究态势;必须准确认识学科史、学术史的功能定位和基本问题;必须深入探讨学科史、学术史研究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一书,对中国新时期学术规范、反学术腐败、学术评价、研究生教育、学术大师讨论、中学语文教材建设等重要学术热点、学术争鸣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其视野宏阔、见解深刻、立场公允,堪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相似文献   

13.
侯外庐运用唯物史观清理发掘清代学术史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卓然成一家之言。他研究清代学术史是为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写出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表现出对现实的深深关注。他始终以社会史研究作为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把社会经济视为解释、理解学术思想现象的基本立足点。他从明清之际社会大变动及思想剧变的历史关节点入手,探索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他运用跨学科等多种方法研究清代学术史,为我们树立起“实事求是”与“学贵自得”的一代优良学风。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术概论》作为清代学术史的“典范”之作,自其成书以来,对它的评论和研究数量可观。1949年以前,符合学术规范的研究不多,但提供的思想史材料较多。1949年以后港台和海外方面出现了对《清代学术概论》专门性质的学术研究;在大陆方面,建国前十七年学界对梁启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思想的评价与研究上,而不在其学术史著作上。改革开放以后,大陆学界不仅对梁启超的思想作出肯定性评价,还对其学术史论著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述,并开始对梁启超的学术史著作的基本文献作整理和导读工作。同期学界开始重视对梁启超和时代大致相近的钱穆、章太炎、刘师培、胡适以及日本学者同类著述的比较。随着研究的深入,除了梳理基本史实来评判乃至超越以梁启超代表的清学史的意见外,还出现了许多超出清学史范围更为开放性的倾向。此外,有关《清代学术概论》的海外研究及跨学科研究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专门研究明末清初至清末民初三百年间中国学说思想史的开拓性著作。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是“五四”以来有关近三百年中国思想学术史研究的批判总结。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 ,是中国比较文学由复兴走向空前繁荣的时期 ,在世纪之交中国比较文学处于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 ,以学术史的形式对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成果做一系统的展示和评述 ,是极为必要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作为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性质的著作 ,分十八个专题评述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成就 ,认为在学术史写作时应把正确认识和处理三个关系作为写作的基本原则。第一是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学术性身份之间的关系 ,把学术成果作为评价一个人学术贡献的基本依据 ,第二是正确认识学术成果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第三是正确处理学术成果的两种基本形式———论著与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前半期 ,梁启超、钱穆等资产阶级史学家在研究中 ,力戒门户之见 ,注重揭示各种学术思潮与流派兴衰的内在因果关系 ,重视汇通中西文化的学术思想及方法论的探讨 ;中后期 ,以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清理发掘了清代学术史中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 ;近二十年来 ,清代学术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内容涉及对清代学术史的专题研究 ,也有对清代某个学者的个案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刘波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基本话语研究》一书,以"话语"为视角,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基本理论话语作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原创性地概括出四种话语类型,将民间文艺学在20世纪上半叶发生、发展的复杂形态进行了较为清晰的历史辨析。该著作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发展演变的主要脉络和基本特征,突破了以往学界对此学科发展轨迹单一描述的局限,凸显了现代民间文艺学建设五十年间复杂坎坷的行进历程,对民间文学学术史的研究无疑是一大推进。  相似文献   

19.
在弄清和确定“学术”、“学术史”、“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的合法依据、体系分类以及建构方法。要建构一门有深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学科,应该很好处理“目的”与“手段”(学术观念)、“疑古”与“释古”(学术操作)以及“诗的研究”与“史的研究”(学术批评态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狄更斯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大师,林纾在对其作品进行译介与研究的过程中,对其现实主义创作特征颇多体会,多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推介。林纾在翻译狄更斯小说的同时,以现实主义为中心,对狄更斯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探讨,牵涉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社会作用以及叙事艺术等很多基本的理论问题,在当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