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1 毫秒
1.
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误区.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探索构建和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与实践,提出了高校培育创新人才要进一步提升大学教育理念。拓展大学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渗透人文精神培育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进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论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弘扬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大学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分拆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后,大学人文精神正处于失落的状态。本文从大学人文精神的历史和现状、大学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学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校园文化承载这传播高校精神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体现了大学育人的基础成果。在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品牌的培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努力创建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品牌也是展示民办本科院校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与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倡导大学生公共精神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部分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必须加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从人的角度审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它高扬人的价值,关注人生的终极追求,执着探索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倡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及永恒的道德精神,谋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既是知识的田园,也是精神的圣殿,它具有传播知识和传承文化的双重使命,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大学的社会作用日益凸显,塑造大学人文精神,提升大学教育境界,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淳朴的自然情感。对于高校来说,孝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立人之本,应以高校为主阵地,培育高校学生的孝德意识。分析高校学生孝德教育缺失的现状,提出高校孝德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探讨高校学生实施孝德教育的有效对策,以加强高校学生孝德教育。  相似文献   

7.
李素妹 《职业时空》2009,5(8):81-82
人文精神以对人的关注为自己根本的规定性,它掣肘着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向和社会文明旨趣,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唯科学主义的专制,致使大学在其自我发展中失落了人文精神。必须将人文精神融入我国高等教育.才能使大学在关注人类和世界的同时也遵循对真理和实践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主持的要求自然也在提升,相关高校培育主持人的教学模式也应随之改革,在注重书本知识或者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在汲取电视行业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方式的创新,学校要多注重进行培育理念的转变,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许楚玲 《职业时空》2008,4(8):104-104
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代表着人类实践的目标、信念、价值观等。在我国,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来,是在上世纪80年代。校园文化内涵丰富,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泛指校园中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各种教育教学设施、规章制度、人文精神、人际关系等;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只侧重于校园中的精神方面,是指在学校特定环境中,师生共同创造、形成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体现为一种“校园精神”,包括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相应的价值体系等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在激励,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本文所指的校园文化是狭义的概念。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发展、社会服务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鑫 《现代交际》2014,(3):196-197
当前社会,由于高校思想教育人文关怀严重缺失,引发了许多校园恶性事件。重视并强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推动高校素质改革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自身需要。因此,针对高校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严重缺失的问题,深入探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必要性以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成功的必备素养,更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力量。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和人们生活的改善,这种美德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甚至缺失,特别是作为纯消费群体的当代大学生。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节俭观现状,针对大学生节俭观念的缺失,分析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方面存在的多层面成因,为高校大学生节俭观的培育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大学生规则意识缺失的现象日益严峻,探寻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不足、家庭管理缺失、社会环境影响是大学生规则意识淡化的主要原因。本文立足于高校,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实现途径,以在一定程度提高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是校园环境文化、学生行为文化、校方制度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的结合,是大学生实现"以人化人"的发展阶段,也是弘扬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多元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的交融过程中,传统校园安全问题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呈现新的形势和挑战。为此,当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法治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基本前提。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前程。由于传统法文化的影响、高校法治教育的不足、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大学生的法治信仰极为不足。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要扬弃传统法文化,创建新的现代法治文化;突出高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取向,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纾解阻碍法治的实践症结,优化社会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5.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担着独有的使命,也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他们是我国智力密集、人文精英荟萃之地,同时也是领社会风气之先的地方,是社会文明的价值标杆。曾几何时,高校已悄然肩负起了定点扶贫的社会重任,开始释放着他们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刘晓燕 《现代交际》2012,(11):240+239
伴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施行,愈来愈多的学子在毕业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身份转变的不适、就业的迷茫、校园爱情一梦的破灭,等等.高校领导、院系辅导员、学科老师以及社会应该在其各个角度给予大学毕业生在人生道路和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关怀,使大学毕业生顺利的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承担起其相应的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倪国兴 《职业》2013,(13):60-62
校园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发展而来的;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地“内化与创新”; 校园精神文化架构是学校创新育人途径、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学校持续发展与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大学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创业文化是当代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是大学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情况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树立、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和创业行为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高校应通过培育大学创业精神、完善创业教育机制、开展创业主题活动等路径系统构建大学创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王晓怡 《公关世界》2023,(2):102-104
在新时代当中,对于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要求,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同时也是当前高校育人的重要目标。当大学生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时,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现状来看,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变得自私冷漠,遇到事情了不愿承担责任,其主要的原因中有一部分和高校有关,因为高校在这方面缺乏了相关的课程教学,没有较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为此,本文从关怀伦理视域下,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路径展开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以期可以为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向世人展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当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现时代,高校如何在大学生中培育、弘扬、传承志愿精神是要关注的课题。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调研.有助于了解当前高校志愿精神培育和弘扬情况。培育大学生的志愿精神,就要重视发挥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管理机制,创新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的载体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者的专业水平,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