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纪事本末体例有叙事完整明快的优势。《山西历代纪事本末》一书,突破近现代以来章节体风行的局面,依据山西区域特点,吸收各体所长,加以协调、变通、改进,使古老的本末体焕发青春,成为一部相当成功的新型地方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是一大贡献。如能增加大事年表及相应的地图,则会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2.
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一书,蕴藏了许多有价值的史学思想和成功实践,给予后世史学研究工作很多有益的启示,在整理排比史料以及历史的文学故事化等方面,都有开路之功。更重要的是,《通鉴纪事本末》还以其创立的纪事本末体,开创了历史编纂学的新纪元,在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封建史学的向前发展,而且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和当代史学。  相似文献   

3.
纪事本末是我国古代三大史书编纂体裁之一。从目录著作中的史部分类为视角来探讨,纪事本末从一部书名到成为一种史书编纂体裁,有一个被逐步认定的过程。《通鉴纪事本末》问世,纪事本末体裁在事实上开始出现,但并没有被史家内化为一种概念,并不是纪事本末体裁确立的标志。《四库全书总目》在史部中首设“纪事本末”这一门目,标志着纪事本未体裁正式确立,完成了从事实上的出现到概念上的认定这一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张岱研究中两个重要悬案进行了严密的考辨 :一是关于卒年。张氏卒年 ,向有“69岁”、“70余岁”、“93岁”诸说 ,本文通过对大量第一手材料的比勘、互证 ,并运用张岱手稿 ,确证张岱卒于1 680年 ,时年八十四 ;其二是关于《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问题 :自清初温睿临至清末陆以 ,《明史纪事本末》系谷应泰“以五百金购 (张岱 )《石匮书》”而改名成书的说法一直存在 ,本文从张岱的生平游历入手 ,并将《石匮书》与《本末》细加比勘 ,认为张岱只是参加写作者之一 ,所谓谷书“窃自张书”的说法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5.
原始要终,本末悉昭,为古春秋记事之成法,孔子作《春秋》因之。左丘明本《春秋》而为传,或排比史事,或连属辞文,或探究终始,《晋书·荀崧传》称其张本继末,以发明经义;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谓左丘明作传,有先经、后经、依经、错经之法。可见《左氏》释经,承比事属辞《春秋》之教,薪传张本继末、探究终始之历史叙事法。《左传》体虽编年,然于世局变革之际,往往出于终始本末之叙说,如《重耳出亡》《吕相绝秦》《声子说楚》《季札出聘》《王子朝告诸侯》诸什,发明尊王、攘夷、重霸之《春秋》大义,皆因事命篇,原始要终,侧重事件之本末叙事。"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之纪事本末体优长,已胎源于斯。  相似文献   

6.
试论宋代士大夫本末观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伴随着商贾势力的壮大,以及士大夫“言利”异质文化思潮的兴起,士大夫的本末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仅对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其价值视线已游离和摆脱了封建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冲破了君子耻于言利的精神堤防,纷纷投身于商贾行列。宋代士大夫本末观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和文人士大夫对农工商业社会功能与地位的认识发展过程,以及对商品经济发展繁荣的自觉适应。  相似文献   

7.
《欧公本末》是吕祖谦临终前完成的一部书,因刊行较少而流布不广,黄灵庚主编《吕祖谦全集》方整理入集出版。该书保存了不少与欧阳修有关的北宋文献,一是可补充现存宋人文献的不足,二是不同的记载,可为现在研究宋人资料提供参考,三是记载详细。这对研究欧阳修、吕祖谦乃至北宋学术,都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徐海、王翠翘事迹在多种文学、文献资料中皆有记载,人们在引用、参考这些资料的时候,较少关注资料记载过程中的其他背景因素,本文在事迹本末考述中,着力点主要在此.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的“本末”观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亚明 《东方论坛》2002,(6):94-101
郭嵩焘通过对洋务活动的反思及对西方文明的探究,指出西方文明具有整体性,有本有末,并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探讨了西方各国强盛的根本,他的"本末"论显示出洋务思想向维新思想过渡的特色.郭嵩焘的"本末"观拓展了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他关于学习西方、标本兼治的论述,实质上是用"本"、"末"这对传统范畴广泛地探讨了经济、教育、文化及制度等诸问题,在早期现代化求索过程中,在理论上作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传统本末观在中国历史上起了很大的负作用 ,它延缓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观点里 ,存在着大量的“重农”思想 ,我们在批判“抑末”的消极性时 ,还应该重视“重农”的积极性 ,因为我国至今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农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仍然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论文采用纪事本末体对苏联哲学史进行了一番梳理,将其分为六个片断阐述,采取同类合并的方法将苏联哲学史诸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各片断自具首尾。第一片断描述了苏联哲学史总特征,第二至第六片断从不同视角将诸事件分类整理,第七片断为反思与展望,意在将过去的故事转化为现在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试论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锋文学诞生于改革开放伊始,是本世纪拿来主义传统的又一次再现,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精神在中国文学界的一次借鉴和演绎,是80年代中后期中国特色文化语境、审美意识形态和全球性商业及文化活动的联袂产物。先锋文学以其新的叙事视点和叙事话语方式,展示出独特的叙事情境和叙事结构,证明新的叙事方式的可行性并预示文学叙事发展新的可能性。它的介入为中国文学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拓展了叙事天地、开阔了叙事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西差异在郭嵩焘的意义世界里并没有本质区别,他反复陈述的"本末"说的悖论在于似乎抓住了西方富强之本,要取法西方政治制度,甚至要改革风俗人心,其实他不过是秉持湖湘经世文化中理学的精髓,对西方政教大本作出了一种传统东方式的道德化解释,认为西方也有可以媲美于中国的政教文明,这是其思想逻辑所在;"本末论"成为否定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的理论.郭嵩焘没有越出儒学的思想樊篱.  相似文献   

14.
圭峰宗密撰成<原人论>一文,运用判教的方式对儒道二家及佛教内部的各种解释一一辨别.宗密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儒道二教关于人之本原的究竟之论进行了多方面的诘责.但从回真向俗、入世化民的角度上,宗密又在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儒道二教及本原的理论.佛教的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在宗密看来,也都不是究竟之论.宗密认为,只有一乘显性教以"一切有情"普遍具有的"本觉真心"为人的本原,这才是佛教内部各种教门的合理性.圭峰宗密的本末之辨是华严判教在教理阐释中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东战纪本末》是传教士林乐知等人先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的系列报道,而后根据形势的需要,编辑而成的一部记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当代史著作。书中引用材料真实,对事件评论相对客观,详细地记述了战争的过程。文中批评了晚清政府的腐败和对国际局势的愚昧无知,对朝中大臣起到了警醒作用;书中倡导变法和体制改革以改变局势的思想对当时维新派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他们汲取西学知识的思想资源。传教士来华是负有一定使命的,书中的观点也颇多错误。  相似文献   

16.
《中国野史集成》收录《明史纪事》时,编者把该书作者定为蒋。我们将《明史纪事》与《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进行比较,认为两书实为同一部书。《明史纪事》是传抄《明史纪事本末》的“评论”后,为蒋收藏,《明史纪事》的作者并非蒋,而是谷应泰  相似文献   

17.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是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和李鸿章于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1898年6月9日)在北京签订的,同年六月十九日(8月6日)在伦敦互换批准书。它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阴谋瓜分中国的产物之一。一、侵华急先锋的密谋策划早在1860年割让尖沙咀时,英国侵略者就嫌“这份土地的总量是如此地小!”因而,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们就擅扩南九龙地界,侵占了深水埗,到19世纪90年代,一批英国侵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中有大量政治隐喻,出现隐喻的原因是其作者想通过政治隐喻表达他们的思想.本文试图以<主术训>中"本末之喻"为例,揭开政治隐喻的面纱,以窥见作者的真正本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体现邵廷采历史叙事成绩的《西南纪事》《东南纪事》两书的成书时间与流传、体裁与内容、历史地位等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卫拉特纪事     
早先,和鄂尔勒克为率属民一万五千户离丹霍博克赛里、额敏一事,向巴图尔浑台吉禀报:“霍博克赛里地方狭小,人口又少,我的属民难以耕作为生,无法恢复元气。我想迁到辉特北界的单棵树地方,让属民耕作,休养生息。”于是,率属民从霍博克赛里、额敏出发,迁往单棵树地方,在那里种地,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其他卫拉特人正苦于诺颜们造成的饥荒,民不聊生,闻讯后便纷纷投奔和鄂尔勒克。和鄂尔勒克收留了他们,在短短几年内,属民便增加到四万户。于是,他携带家眷和归附的四万户属民迁往伏尔加河、乌拉尔河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