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淮南子>被人视为"集众家之流而归于道"的杂家,然其在音乐审美意识方面,有许多精辟见解.它认为艺术创作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不必循古,应与时俱进;艺术创作及其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必须遵循其自身规律;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以"真情"为美;艺术创作要做到"文"与"质"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两汉文献中所见《淮南子》资料,考证了东汉注释《淮南子》的史实,概述了魏晋至唐代《淮南子》的引用情况,从而简要勾勒出该书在唐代之前的流传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叙事要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淮南子》是汉初杂家的代表作,在阐释理论过程中体现了严密的叙事逻辑。《淮南子》的叙事,在叙事要素上表现为整体性的叙事思维,圆形的叙事结构,言事以证道的叙事逻辑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叙事思维。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国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文艺思想的出现,在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着重强调了道家的文艺思想,并融合了儒道的文艺观,产生了一些新的发展,在文质、形神、言意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6.
《淮南子》是秦汉文化转型期的重要作品,是“杂家”的代表作,其受《楚辞》影响的一面以往没有受到重视。文章简要分析了《淮南子》与《天问》在创作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以见《楚辞》、尤其是《天问》对刘安的影响,反映了《淮南子》对先秦文化吸收的广度。  相似文献   

7.
《恒先》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一篇,1994年入藏上海博物馆。该文是《淮南子》之前讨论宇宙问题的重要文献。本文主要依据李零整理的本子,并参考其他学者的释读,对《恒先》文义重新加以梳理,并着重从宇宙论的角度加以思想阐释。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是一部以道家学说为主的综合性著作,而高诱在注解《淮南子》时却高扬儒家的仁义思想,推崇儒家的圣人人格,表现出强烈的宗经、崇儒意识。这种意识根源于他深厚的经学素养和以儒家标准裁量其他诸子百家之说的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9.
因循思想是《淮南子》生态伦理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立在万物相互联系的思想基础上,以“宜”为基点,注重对自然的因顺循从。在此之上,《淮南子》强调因循中的主动性因子,主张顺势而推,在利用自然资源时追求实效;并以简约、节制的路径保障人的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当前在建设生态文明时,要有整体性视野,在尊重顺应万物本性基础上,让自然资源得到最合理最有效的应用,实现效益的绿色化、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并存不废,会通所长——《淮南子》治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一书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但历来学者由于过分强调其道家色彩而未能揭示其全貌。实际上,关于如何治国,刘安对道、法、儒等各家主张并不偏废。大致说来,《淮南子》治国思想表现出以下四端:1.继承和发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2.吸收了法家的法治主义;3.张扬了儒家的人治思想;4.追求变通以及会通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是“集体创作”还是刘安所作,在学术界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史实表明,刘安不仅是《淮南子》一书的组织者,而且书的大部分内容出于他本人之手,其余也经过他细致地加工、润色,能够反映其思想,展现其文采。《淮南子》内容宏富,但绝非杂乱无章的拼凑,各篇既独立成文,又有内在联系,是自成体系的完整之作。肯定刘安的贡献对正确评价《淮南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楚辞与<淮南子>都是楚文化的产物,二者昆仑神话可以互相发明.汉初,楚辞是显学,<淮南子>的昆仑神话亦多本之楚辞.其一,昆仑"三层九重"的结构,出自<离骚>中屈原神游昆仑的游踪.其二,<淮南子>的许多神灵职能、名号,以<离骚>为蓝本.其三,<淮南子>中山川、名物及其地理位置亦多据<离骚>安排.  相似文献   

13.
14.
《淮南子》对社会变迁现象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即从人性、政治、生产力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社会变迁的性质,并描绘了人类社会理想的图景。同时,《淮南子》还肯定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对君主的认识在前人基础上有所深化。  相似文献   

15.
老庄思想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期,《庄子》和《荀子》都未将老庄目为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取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和"作为《淮南子》"杂"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对儒道等众多哲学体系的"分与异"进行了调和,以此形成"中和""和谐""融合"等基本概念.文章探究了"和"的文化释义,通过对《淮南子》中"和"的哲学观、文化体系与内涵进行分析,总结了和文化在《淮南子》中的本质和形成逻辑,同时以淮南市的寿县古城规划为例,对西汉时期城市的空间规划理论进行研究,以此实现对现代规划美学的另类阐释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融合老庄的思想及其后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家思想体系中,老庄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但在先秦时老庄各有侧重并非一家,汉初盛极一时的"黄老"也是以老子思想为主而较少有庄子的痕迹,战国秦汉时期,不同的思想祈向使得老子的显赫与庄子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不仅把老庄同时当作其思想内容的重要来源,还将两者相联并称,老庄互阐,其融合老、庄的思路为两者合而成为率真自然的思想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而开启老庄思想在汉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8.
《淮南子》关于"权"的思想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较大,将"权"定位于圣人治国理民之要术,强调统治者在选人、用人和治世过程中应当具备权衡意识,掌握权变方法,认为只有圣人才能知权、行权,表明了对"圣人行权"的设计与期待,提出了限制权力的思想。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中关于"权"的内容的深入考察、分析,管中窥豹,从整体上把握《淮南子》一书中关于"权"的论述,希冀以史实之"砖",引今日社会治理良策之"玉",这对于我们今天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更好地规制权力,行使权力,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在迎合老庄以自然主义为主的文艺观的同时,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人生,关注现实,走了一条既秉承老庄又悖离他们的新路。秉承的焦点在于:文艺源泉归于“道”,审美理想归于“真”,艺术精神归于“情”。悖离的因素在于:从“言道”走向“物感”,从弃礼乐到提倡礼乐教化,从尚自然美到尚崇高美。  相似文献   

20.
《淮南子》的精神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二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三是精神生态主体(主要是人)的自我和谐。《淮南子》所蕴含的精神生态智慧给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深刻、丰富且适用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