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立足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背景,构建“经济—环境—社会”统筹协调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聚焦于企业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的发展影响路径中产生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不同规制工具、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不同地理区域表现异质性中介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下,绿色创新在东部地区产生显著负向传导效应,而在西部地区发挥微弱正向驱动效应;市场激励型规制下,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正向中介效应占比极高,而西部地区未显现创新驱动效应;公众参与型规制的正向中介效应同样呈现“东部显著,西部不显著”分布特点且占比较低。不同创新水平表现异质性门槛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呈现倒“U”型影响曲线,市场激励型规制呈现“U”型影响曲线,而公众参与型规制仅在高创新水平地区发挥激励效应。据此提出具有区域差异化特征的环境政策建议,加快提升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7—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探究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该结论在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政策效应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东、中部城市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相较于中部城市,政策对东部城市的正向效应更大,对西部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统计学意义上尚不明显。机制分析的结果显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可以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的“量”与“质”、优化产业结构等渠道促进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视作准自然实验,采用SBM-GML方法构造全域GML指数来表征绿色经济增长,并使用双重差分法就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异质性分析表明碳交易政策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东西部地区政策效果显著,而在中部地区无显著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通过加大环境政策力度和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绿色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碳排放特征及发展低碳经济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西部地区1995—2009年碳排放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因素,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研究表明:1995—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出倒N型的三次曲线;西部地区产业碳排放中,工业占主导;地区碳排放量居首位的是内蒙古,内蒙古同时也是碳排放增长最快的自治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呈现出同向增加的趋势;西部地区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条件。从打造西部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和倡导低碳消费等方面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互联网依赖理论为基础,借助2016—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微观数据库,采用STIRPAT模型和Bootstrap链式中介模型,实证分析互联网依赖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及链式中介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依赖对家庭碳排放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差距与消费升级在互联网依赖对家庭碳排放的正向影响中具有显著的直接中介作用。但是,收入差距和消费升级的链式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遮掩效应,即互联网依赖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造成消费升级减缓,进而降低碳排放。在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政府应协调处理减排与收入差距和消费升级的关系,推进差异化减排策略,倡导低碳型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变化轨迹和LMDI效应显示,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经济水平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强度效应,这是导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6—2016年相关数据,运用LMDI-I加法分解法研究北京城市家庭中各要素分别对直接、间接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13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家庭以间接碳排放为主,2013年后直接碳排放量超过间接碳排放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主要碳排放来源。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分别是造成直接、间接碳排放上升的最主要推动因素,城区人口的增长对直接、间接碳排放都产生正向效用,而能源强度和能源转化系数的降低可以有效抑制间接碳排放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1998—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证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非中部地区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用机械使用强度在粮食主产区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据此,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以突出区域特色,优化要素结构以推进绿色生产,推动农机换代以转换新旧动能等对策,以推进农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域生活能源碳排放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6—2011年中国各省域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统计分析软件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省域之间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分析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域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效应最为显著,生活能源消费综合碳排放系数以及生活能源价格对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也较大。在生活能源价格较难调整以及经济不断增长和人口规模不断增加趋势下,优化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减小生活能源消费综合碳排放系数,以及提倡居民生活节能,是减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首先,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框架,拓展了夏皮罗(Shapiro, 2018)提出的企业污染减排模型,区分了数字化影响制造业企业碳减排强度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绿色创新效应,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其次,以2011—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基准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对制造业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证实了数字化生产率提升和绿色创新两条机制的存在性。再次,异质性研究发现,区域层面东、中部地区数字化抑制了企业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但在西部地区该抑制作用并不明显;行业层面数字化对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减排的影响更深;进一步,绿色创新机制在东部地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群都显著存在,但生产率提升机制在分组回归中并未表现出来。研究结论为精准评估数字化的减排效应、统筹制定差异化的数字赋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作为长期成本最低的碳减排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相结合将成为我国煤电行业碳减排的重要技术选择.然而,我国在推广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方面还存在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等困难.对此,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应该正确认清国际碳减排技术发展方向,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为促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低碳产业园区是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武进高新区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实践的分析,总结了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和框架,指出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应在低碳化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排放等层面系统展开,才能实现低碳产业园区的生态低碳化,同时对低碳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扩大和人们对全球气候的担心,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中心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成为推动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碳交易法律制度的构建也成为世界各国立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碳交易的基本法律规则尚未确定,本文拟就碳交易中排放权的法律属性、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碳排放权的定价和碳交易场所设置等问题,提出构建我国碳交易法律制度的具体设想,以供国家立法和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武汉市农村地区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探讨了认知程度、未来预期对农户农业低碳生产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在城郊农村地区,约有37.92%的农户存在农业低碳生产意愿。②认知程度和未来预期均对农户农业低碳生产意愿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农户用于信息获取的时间越长、对低碳农业理念的了解越深、有过相关培训经历,其参与农业低碳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农户对低碳生产农产品的品质预期越好、价格预期越高、声誉预期越好、政府支持力度预期越大、成本预期越低,其参与农业低碳生产的意愿则更为强烈。③控制变量中,户主性别、劳动力数量对农户农业低碳生产意愿均表现出显著的正效应,而务农年限和农业收入占比则呈现出明显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增强农户农业低碳生产意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方式与人类活动碳排放强度紧密相关.文章运用以面积为标准的碳排放量计算模型,以大连市为例探讨滨海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系,并对结果进行定性分析,从保证现有耕地量、增加生态林地、控制建设用地3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研究及其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进行测算,发现2005-2010年间北京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增长迅速,而2011年相对于2010年略有下降。出行比例的下降以及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的上升则对北京市道路客运交通碳排放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当日均出行量为4 050万人次时,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改善可以为2015年北京市客运交通节省302.46万吨碳排放;而当日均出行量为4 425万人次时,则可以节省330.47万吨碳排放。  相似文献   

18.
低碳旅游是一种对环境、对社会的被动责任,是一种节制理性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科学、健康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的核心就是"节能减排",可通过完善低碳旅游管理制度,提高旅游者的道德修养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了碳排放强度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1978-2009年福建省碳排放强度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设计了6个碳减排情景,预测了"十二五"和"十三五"福建省碳减排潜力及其可行性,据此提出了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碳减排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回顾、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农业,提高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回顾我国农业碳排放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与简要述评,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以实证定量研究为主,缺少理论分析与概念阐述;测算体系未完全形成,测算结果差异较大;研究视野带有局限性,经济学思想植入不够;对策建议多空泛而谈,缺少针对性与可行性验证。进而,提出了今后4个值得探讨的研究视角:科学整合现有测算体系,编制中国农业碳排放数据库;广泛引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多视角探讨农业碳排放与农业发展间的关系;强化农户碳行为方式研究,注重微观层面的制度设计与优化;理论联系实际,宏微观有机结合,构建差异化的农业碳减排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