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城市群作为区域增长极,它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并通过集聚效应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而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群,近年来一体化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入手,对比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经验;分析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经济联系现状;探讨针对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环渤海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应如何协作,以流通产业为先导,合理调配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对其他城市发展的影响,以京津冀城市群为考察对象,选取区域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以1995~2017年城市间的面板数据为实证样本,通过构建城市规模、高铁开通两个计量模型,并对模型可能的内生性问题进一步考察、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就区域内中心城市是引领带动还是产生“虹吸效应”,高铁开通对城市协同发展有什么影响等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有影响,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土地规模的不同集聚导致这一影响效应不同,城市间的地理距离对这一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 同时,高铁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对城市间的经济协同发展也有影响,且高铁开通在城市规模对经济协同发展影响的路径中也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文章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金融集聚与产业集聚的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划分标准,采用熵值法、集聚能力评级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及其包含城市的金融集聚能力、产业集聚能力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并利用ArcGIS 软件对其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分异展示。结果表明:中国十大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空间格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群,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高;城市群和城市群内具体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已经形成集聚效应的城市群,其内部的城市总体呈现出“领导—跟进”式发展,具体表现为发达城市带动周边欠发达地区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城市群内包含的城市协调发展并非同步,金融集聚效应与产业集聚效应在不同城市发挥的作用不一致,第二产业占比越大的城市,产业集聚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依托城市群推进城市化进程,形成分工协作的扁平化城市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城市群逐步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聚在中心城市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城市群首位度的降低和中心城市功能的转变,有助于提高城市群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构建基础设施共享机制、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是提升区域经济内涵增长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5.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重要任务,这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都市圈通过"中心—外围"结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能级跃升的核心动力,这将对区域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对跨边界或不同空间特征城市是否存在差异?何种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以长三角地区都市圈的丰富实践经验,将为越来越多加入现代化都市圈的城市提供怎样的经验参考?厘清上述问题,将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中国都市圈发展现状与形成机制,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进行研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聚焦都市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相对于长三角全域,在都市圈范围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均衡程度更高,并且都市圈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其次,文章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构建了城市群层面的产业数据。为了克服内生性挑战,文章采用份额移动法构造Bartik工具变量,识别了都市圈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产业层面溢出效应。考虑产业关联效应的影响,文章检验了两地间产业结构相似度的作用,并发现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越高,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越强。与此同时,受多个增长极与单一增长极影响的外围城市获得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由于受多增长极影响的外围城市能吸引更多劳动力,因而其溢出效应更为显著。最后,文章还发现都市圈空间溢出能够突破行政边界,这有助于地方政府协调,进而增强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为了加速培育和壮大都市圈,我们应积极发挥中心城市主导的溢出效应,以都市圈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还应支持多中心多层级都市圈融合联动发展,深化都市圈合作与分工。此外,我们还需要创新都市圈城市利益共享合作机制,积极探索都市圈一体化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破条块分割,助力消除行政区之间的隐形障碍。  相似文献   

6.
青岛城市首位度评估分析及相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首位度”概念的提出克服了传统首位度理论存在的局限性,从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城市功能等方面评价首位城市发展水平领先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综合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城市首位度评价体系。通过对山东省城市首位度的评价分析以及山东省首位城市及其关联度的判定,青岛首位度优势并不突出,需采取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步伐、解决城市规模优势不突出问题、提高产业关联效应、增强首位城市的集聚辐射力、促进区域一体化等措施提高青岛城市首位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县级行政区为样本,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人口与经济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成渝地区人口与经济集聚存在双向促进作用,即当地人口集聚可以推动经济快速集聚,当地经济的集聚又吸引大量劳动力,促进人口集聚。不同于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扩散效应的研究结论,成渝地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虹吸效应,即周边区域人口、经济集聚会抑制本地区经济集聚,周边区域经济集聚亦对本地区人口集聚有阻碍作用;然而周边区域人口集聚会促进本地区人口集聚。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仅产业结构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少数中心城市才能充分发挥经济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效应。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从强化中心城市、构建区域经济副中心等方面促进成渝地区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润扬长江大桥”建成后,扬州市与镇江市即联为一体,在两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而组建苏中区域经济集聚体———跨江中心大城市。扬镇中心城市的经济集中化程度高,实际上成为苏中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发挥扩散效应,同时将上海、苏南的辐射作用吸收过来,并传递至苏中、苏北,发挥传递效应。苏中经济发展要以扬镇中心城市为点,沿江、沿运河为轴,形成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联动发展的网络态势,进一步带动苏中、苏北经济的整体发展,为实现全省现代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器。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济南既是半岛城市群的双中心城市之一,又是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同时是跨省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准确把握济南市作为中心城市在所属区域中的空间位置和战略地位,对于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次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和培育恰当的次中心城市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构建次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运用引力模型测算了长江中游城市各省域内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次中心城市的条件,选择符合标准的次中心城市以及次中心潜力城市。通过对次中心城市选择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三大省域中心城市"一城独大",而次中心城市在三大省域发展严重不足;第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次中心城市发展不足的根源;第三,次中心城市发展滞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以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次中心城市的建设,以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次中心城市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面对国际资本转移的新特点和长江三角洲发展的新态势,扬州要在苏中率先崛起,有必要加快中心城市建设,而推进扬州江都两市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扬州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中原城市群内的九市为研究单元,分析了2003-2008年间九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结果表明:九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其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根据梯度推移的原理,将九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划分为三个梯度,进而阐释了影响九市旅游经济差异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中原城市群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推进中原城市群旅游经济一体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广东中心城市大学是广东普通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心城市大学在高教大众化进程中面临着学术性与地方性、数量扩大与质量提高等诸多困惑。在高教大发展的新时期,中心城市大学应不失时机地选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内涵与外延并举,充分发挥其在高教大众化中的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合理的投资机制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通过产业关联密切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从而保证中原城市群的崛起.所以在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初期阶段,着力培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投资机制应是目前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5.
粮食购销市场化使传统的粮食流通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结合我国中心城市粮食流通的特点以及瓶颈问题,构筑城市粮食流通体系,提高流通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文章利用协同管理理论,探讨了我国中心城市粮食流通模式,以及我国中心城市粮食流通体系的协同与管理。通过探索图求解出了支配中心城市粮食流通体系协同的序参量,分析了被组织策略的实施方案,提出了这一体系的协同管理可能出现的瓶颈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商业区,通州核心商务区商业应该发展世界顶级CBD商务商业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地上地下一体化、人车分流与商业通联的立体交通系统的建设,注意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商业空间一体化设计开发,注意地铁站点应与商业空间的建设开发结合进行,并关注人流集聚节点和细部节点的设计,重点发展代表中心商务区商端商业品质的顶级消费区、满足商务人士品质消费需求的现代商务商业区、满足商务区内外休闲消费需求的亲水休闲商业区、服务于商务餐饮与会议接待需求的高端会议接待区,以及满足高端精品会展区商业需求的配套商业,并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保障核心商务区商业的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长沙所处的地理环境看,还是从长沙的综合经济实力看,长沙都肩负着带动长株潭城市群和整个湖南发展乃至中部崛起的历史重任.但长沙要在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中发挥好城市群中心城市应有的作用,还必须尽快实现城市结构转型,明确城市的战略定位,特别是要在做好做大做强自身的基础上,整合邻近的株洲和湘潭,形成大长沙都市区.从而使其真正成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战略空间,成为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8.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火车头,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的榆林及周边地区,在方圆400多平方公里、覆盖1000多万人口的范围内还没有一个中心城市。把榆林市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十分必要、非常紧迫也切实可行。在指出这种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榆林的优劣势,并提出了建设中心城市的初步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开创的“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发展及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文章通过回顾我国“依法治国”的光辉历程,特别阐述了司法公正及建立司法公正之师之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最后,从现实国情条件出发明确提出了当前历史条件下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司法公正之师的具体途径和做法  相似文献   

20.
中原城市群的相对优势与战略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正悄然崛起。中原城市群的相对优势使其在中原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