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情报信息是一个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现象,它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的研究可以从经济学、管理学和信息学(情报学)三方面来研究.从经济学来看,经济情报信息是经济理论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可以把它看成是经济物品对其生产、交换、分配、流通、消费等现象进行的考察,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生产要素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从管理学看,经济情报信息是经济决策的依据,它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又成为管理的  相似文献   

2.
经济政治学:政治-经济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政治学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相互渗透融合的产物,是经济的政治学,它既研究经济现象中的政治问题,也研究政治现象中的经济问题,揭示经济现象与政治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经济政治学以政治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其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它倡导一种动态平衡的经济政治观。与传统的政治学相比较,经济政治学是思考角度、思维模式的一种转换,是在政治学领域确立经济理性和经济价值的变革,也是综合运用经济政治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着两种政治资源的分配模式:一是物质性政治资源的分配模式,二是精神性政治资源的分配模式。物质性政治资源的分配体现了政治价值的现实关怀,而精神性政治资源的分配则体现着政治价值的伦理导向。在把政治行为和政治变迁看成是资源分配过程的前提下,论证了两种政治资源的分配漏洞及其衍生后果,以此来丰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胡沫 《青海社会科学》2013,(3):36-40,55
中国经济成功既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也是一个复杂的政治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式决定了研究中国经济成功的视角只能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支撑是中国政治制度、治理机制和政治文化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成就中国奇迹的政治特色因素,也是一种政治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论精神性政治资源的权威性分配——政治价值的伦理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着两种政治资源的分配模式:一是物质性政治资源的分配模式,二是精神性政治资源的分配模式。物质性政治资源的分配体现了政治价值的现实关怀,而精神性政治资源的分配则体现着政治价值的伦理导向。该文在把政治行为和政治变迁看成是资源分配过程的前提下,论证了精神性政治资源的分配漏洞及其衍生后果,以此来丰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几十年来,孙中山的影响长盛不衰,孙中山的研究事业蒸蒸日上。鉴于“孙中山”这一称谓,实际上已在世界范围内、于人们的观念中概念化和范畴化,笔者着意把这一独特的文化景观冠之为“孙中山现象”。 要研究孙中山现象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有必要研究形铸孙中山现象的近代中国政治文化土壤。近代中国救亡的紧迫感,可以认为是形铸孙中山现象的社会政治文化土壤。 近代意义上的救亡紧迫感,从根本上说,萌生于中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巨大的反差,以及伴此而出现的外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姚建根  王茂华 《兰州学刊》2007,(2):187-188,38
"坊"是中国古代出现的重要历史现象,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所蕴含的功能是多重的,其含义的不断变化也是透视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史面对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这一特殊文学团体时,因习惯于社会政治学和纯文学两个极端的思维和认知,遮蔽了它许多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精神现象。它身上鲜明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其特征也不是单纯的主流政治话语,它是一种整合的意识形态文化概念,是一种政治革命信仰体系依附文学精神主体幻象的特殊形态。本文旨在通过“左联”文学社群政治与文学胶合的意识形态信仰系统的构成分析,来贴近和认识“左联”这样一个繁杂群体真实的本体世界。  相似文献   

9.
文化冲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客观性、对抗性、意识形态性的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文化冲突作为一种客观必然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有可能阻碍主流意识形态思想的传播,诱导个体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腐化,动摇受教育个体的价值坚守;另一方面也为检验个体的价值取向、深入剖析外来文化提供契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方向。面对文化冲突的影响,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通过树立合理思想理念,整合文化教育方法,甄选文化教育内容来应对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0.
宗教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我们把中国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考察,并把它放到整个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来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各种宗教——原始宗教、民间宗教、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各自的文化个性,表现出了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的特征,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与传统的思想文化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表现出了文化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刻影响。而外来宗教的中国化与中国诸多固有的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则使中国宗教文化的上述特征表现得格外充分。正是在这种文化的普遍联系中,中国宗教展现了其渊远流长的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研究中国宗教史,也就有可能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宗教的特点与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笔者曾就中国盐文化的研究问题写过一篇文章,讨论把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认为盐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关系密切,盐介入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以及它所表现出的不可思义的魔力,使得我们研究盐史的人不得不从一种更广阔得角度,把盐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人类文化现象来重新审视,提出了建立盐文化学科的设  相似文献   

12.
公共选择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强调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政治问题,对公共领域的各种复杂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试图借助于这一分析工具提出当今中国的公共领域治道变革进程中应当提倡多元化决策和开放性文化.  相似文献   

13.
袁清萍 《学术界》2005,(2):222-226
文化使一个群体区别于另一个群体 ,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文化的差异使得文化冲突长期存在 ,并且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民族文化、文化的动态性及亚文化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运用四种管理措施来实现文化融合以解决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4.
沈友军 《学术探索》2002,1(1):32-35
布坎南把理想中的政治看成是复杂的“交换”或“交易”;把非理想的政治看成是一种“掠夺” ,这样的政治是一种“掠夺性的政治”(predatorypolitics)。本文赞同布坎南的这一思想 ,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 ,把政治分为“掠夺性政治”和“交易性政治”两类。这一分类的标准是政治人的谋利方式 ,判别标准是 :是否存在竞争性的投票选举。这一分类的意义在于 :它否定了利他主义政治行为的存在 ;揭示了现实中政治的十分深刻的区别 ,特别是体现在政治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的区别 ;体现了两类政治的文明程度的高低 :交易性政治的文明程度比掠夺性政治的高。  相似文献   

15.
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现象。民粹主义的兴起有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衰退和经济转型常常会引发民粹主义;民粹主义的兴起还与政党衰败、精英腐败、制度衰退有关联;在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冲突、抗争性政治文化、缺乏对政治的尊重与信任亦会诱发民粹主义;在社会方面,身份认同危机、社会分化、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以及媒体因素等,都会影响民粹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治稳定是当政的政治家们治理国家时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然而,什么是政治稳定,它包容哪些内涵?对此,人们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把政治稳定看成是“社会停滞不前”,“国家闭关自守”,政治上“万马齐暗”是完全不正确的;政治稳定是社会有序发展和变革的一种状态,它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最近十几年来,人们开始谈论所谓“中华经济圈”及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影响。有的人从学术的角度把它当作一种以特定文化为基础的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来研究,也有人延袭了“冷战”的思路把它看作是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思路,论述的角度也就有很大差异,在读者中的反响和造成的印象也十分不同。 不管人们是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反面消极的角度来看,但有一点毕竟是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曾经创造了自成体系的灿烂文明的民族,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对周边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今天作为一个具有12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独立的主权国家而存在。它自身的经济体系和国内市场,就足以构成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圈”,加上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又使这个“经济圈”在地理上向外延伸。“经济圈”作为经济活动和贸易的区域性网络,在当前国际经济活动中是十分自然的发展结果,我们在欧洲、北美和其它地区都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但是“中华经济圈”在其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上又有其特点,使它不同于其它地区性经济合作与贸易组织,需要我们予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是现代生态经济系统的必然产物以往的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与生态系统无关的,仅就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现象和过程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人类劳动过程看成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过程,因而认为人类劳动只能投入在经济系统内部,经过人类劳动过滤的也只有经济产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表现为商品。所以,劳动价值论,就是商品价值论。人们把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9.
自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以来,文化软实力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热点话题,但大都是概念性的描述,还缺乏在理论上的自觉。本文认为文化软实力在理论认知上的不足从根本上是欠缺一种相应的文化主权学说,从国家实力构成的理论基础看,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奠基于一个国家的军事主权和经济主权之中,文化软实力同样需要一种文化主权学说来对它进行论证和支持。国内学界对文化主权的研究论述要么是主权内容说,依附于传统的国家主权理论,要么是依附于国际贸易理论,也没有在文化政治理论上的自觉性,难以承担起文化主权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理论要求。本文指出,需要一种文化政治法学来替代我们传统的政治学和法学对文化主权进行重新论证,强调主权不仅仅是一个外交词汇,它不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主权,而是文化政治哲学意义上的主权,即主体性的最高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证。文化主权强调主权的最高表现形式不是国家实力的支配,而是韦伯所说的文化领导权,或者文明领导权,它是指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层面上的文化自觉。本文强调,一个大国,如果没有文化主权诉求的话,是不能真正对世界文明产生影响的,这不仅是正在崛起的中国所面临的一个紧迫命题,也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利益攸关者必须要承担的大国责任。本文从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主权学说的内在逻辑入手,力图提升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应当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就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一方面,纯文学的现代主义思潮涌起,它的非理性倾向导致对传统价值的毁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兴起的背景下,俗文学崛起,它的消遣娱乐性后隐藏着的反文化性消解着传统文化规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警惕和抵制。这种文化冲突不应仅仅归结为文学的堕落(如前不久发生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这种倾向),因为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是文学作为特殊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异质性所致,而市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不过是诱发和强化这种异质性,从而导致文学与文化冲突的外因。这启示我们,必须把文学作为异质文化来考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调适文学与文化的冲突,而且会深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从而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