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建 《南亚研究》2001,20(1):59-66
泰戈尔主要以诗歌名世 ,而其诗歌又以宗教抒情诗的影响最为深远。1 91 3年 ,诗人以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在经历数十年时间的检验之后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 ,《中华读书报》在中国读书界进行调查并披露结果 :广大读者认为 ,《吉檀迦利》是二十世纪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诗集。对于印度之外的读者来说 ,宗教抒情诗是泰戈尔最难解读的文学作品样式 ;对于基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读者来说 ,情况更复如此。金克木先生曾经撰写《泰戈尔的〈什么是艺术〉和〈吉檀迦利〉试解》(《南亚研究》1 981年第 3期 )一文 ,笔者也曾撰写…  相似文献   

2.
早在唐宋时期,楚辞文学便开始在东南亚等国家传播,对朝韩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有影响。19世纪以来,楚辞文学开始受到英语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意识形态、学术环境及个人的学术背景等是影响楚辞在英语世界传播和接受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魏丽明 《南亚研究》2009,(4):127-141
1924年泰戈尔访华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1999年,德里大学“泰戈尔教授”西斯·古马尔·达斯(Sisir Kumar Das)受国际大学之托,整理出版《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Rabindranath Tagore:TALKS IN CHINA)一书,为读者提供了泰戈尔1924年在华讲演的详细记录。本文对此书加以文本细读,重新反思泰戈尔访华的意义,并认为这一历史事件透视出当时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复杂心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投射,以及当时中国思想界对待外来文化时的偏颇。  相似文献   

4.
5.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作为山东省内最早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高校,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西班牙语人才.近年来,为如何培养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做出了一系列模式探索: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基于成果导向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西班牙语+经贸"的培养特色,构建理论课与实践课相对应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立专业创新学分.旨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维,打破高校西班牙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规格不统一的瓶颈,为社会培养"政治素养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对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鸿博 《南亚研究》2009,(2):151-159
殖民地时期的印度法律是英国法律与印度传统宗教法及地方习惯相冲突和妥协的产物。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原来如此》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法律移植过程中,印度教种姓社会内部出现的危机,农民和低等种姓在新土地法的规定下面临的生存压力。通过小说中对两代婆罗门地主形象的描写,泰戈尔运用“不可靠叙述”和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描写,表示了对印度法律改革的忧虑与思索。  相似文献   

7.
小世界中的对话与狂欢--以巴赫金理论重读《小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盈盈 《学术交流》2004,5(5):158-160
戴维·洛奇既是学院派批评家,也是一个自觉意识很强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小世界》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方的《围城》。《小世界》不仅问鼎各项大奖,更受到各个层次的普通读者的欢迎,与此直接相关的原因是它妙趣横生的讽刺、暗辩的双声语言特点和浓重的世俗化狂欢色彩;而这两大特征正是巴赫金的交往、对话主义文学理论所涵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面对诗歌日渐衰落的状况,沈德潜创作了《说诗日卒语》,以图恢复诗的教化作用。《说诗日卒语》按照时间线索梳理诗歌发展的历史,并注意清理历代诗歌间的承继关系,梳理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是叶燮诗学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应用。《说诗日卒语》将叶燮精英化的理论与大众所需要的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构建了宏阔融通,能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诗史框架。  相似文献   

9.
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采用的是现实主义方法,在当今的文坛,这种方法显得有些“过时”。但是,这部作品在清醒的时代意识统照下所显露出了厚重的历史感、深刻的现实性,以及作者意识深处的传统道德、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袁晓军  董粤章 《求是学刊》2006,33(4):115-119
埃兹拉·庞德于1913年创作的《地铁站里》因其凝练精准的语言、教科书式的意象选择和实现而被誉为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文章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该诗作中的意象实现过程。分析发现,研究表明,人类认知在诗歌意象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们考察意象时关注的焦点无论是主客相互作用还是天人合一,其实都是基于人的身体(肉身)所实现的人及人的世界通过认知所实现的语言性固着。意象即人,人即语言(文本)。三者统一于符号化的实现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建民 《社会》2019,39(6):87-120
费孝通先生晚年倡导面向“精神世界”的社会学研究,不仅强调了社会学的人文性格,而且指明了回溯和整理传统思想资源以理解人心的意义。古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进退趋避是精神世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盛唐诗人王维可作为重要个案。本文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以王维的生命史、编年诗及他与其他诗人的交往为线索,考察其如何在仕隐之间调适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王维通过人际和诗文往来形成的社会交游空间、自然山水空间和灵性佛理空间,构成一个融和自然与人文的“人生圜局”,以寻求精神世界在“入世有为”和“消极退避”之间的平衡,而其精神苦痛也可以从这个圜局的层级变动或缺失中探寻根源。本文认为,把握世风民情、生命史的再现以及理解和体会的功夫,是研究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  相似文献   

12.
The financializ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is a world marked by a high degree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secularism and value commensurability. Profit-driven financial voluntarism is spreading everywhere, leading directly to the “financial internalization” of individual live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holistic spirit in human life. World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financial innovation, but the present financial system has diverged from its true nature. Undeniably, capital’s innate quest for surplus value has not changed since Marx’s times, nor have its essential social relations or the leverage effect of capital in wealth creation. However, the 21st century has seen a great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of capital: driven by the global capital financial system, it has become more abstract, overriding regional boundaries. Its subject orientation is heterogeneous and diverse, while its operating mode is virtual and enigmatic. In particular, a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has become more intelligent, the mental dimension of capital has become more subjectiv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ancialized worl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veals the underlying issue of the alienation of man’s spirit from his objectified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hus offers food for thought at the level of spirit for th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tegory of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世界与人文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现代世界 (“雷奥那多”世界 )之技术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 ,从人文科学和其他科学相互合作的角度探讨了那些根源于现代世界之双重性的问题 ,以及那些与双重文化之谜及所谓人文科学补充论有关的问题 ,并认为 ,人文科学的独特任务在于分析世界的文化形式并推动其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讲 ,人文科学应该是现代世界获取 ,并且是以科学的形式获取关于它自身知识的场所 ,虽然现代世界本身是科学和技术的产物。在此 ,文化概念不是指那种在双重文化论框架内由人文科学所代表的支离破碎意义上的文化存在 ,而是在广义上同时包容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及技术。  相似文献   

14.
杨毅 《创新》2007,1(5):62-66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着人们在价值层面上对于建构世界新秩序的一种追求。它的实现不但需要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其提供程序上的支持,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来使之成为可能。而国际制度由于能够在特定范围内加速制度内的信息流动,促成了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的实现;并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以实现全球事务治理的有效途径,大大降低行为体国际交往的成本,保持了国际关系的连续性,从而能够从制度上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无论是从规模条件,还是从衡量大国地位的关键性指标数据来看,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已经无可争议地崛起了。助成印度崛起的关键性因素,除了其一以贯之的大国地位追求,特别是战略现实主义的治国方略外,显然还在于冷战的结束给印度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印度对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许多规则、规范甚至运作机制并不认可,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制约,其依然只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有限的挑战者”。印度的崛起导致了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印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萌生, 始于19世纪中叶, 这和中国“救亡图存” 的时代主题联系在一起。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特点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 在各个历史时期, 它研究方向的主流, 从不曾脱离时代的主题,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社会责任, 从根本上要在坚持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 中国世界史研究 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

Modern Chinese study of world history began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s, that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ensuring its survival. Its chief feature was that it was attuned to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n all historical periods, the main current of its research has never deviated from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s, showing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reflected in fundamental adherence to the direction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socialism.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萌生,始于19世纪中叶,这和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联系在一起。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特点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在各个历史时期,它研究方向的主流,从不曾脱离时代的主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ink between religious involvement and racial group identification among Hispan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lying on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religious involve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five dimensions of religious involvement—church attendance, prayer, the importance one places on religion, one's belief in God's love, and religious affiliation. Using the data from the Panel Study of American Religion and Ethnicity (1st wave, 2006), this study employs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the five dimensions of religious involvement, only church attendanc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acial group identification; Hispanics who frequently attend church are more likely to identify with Hispanic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church attendance increases Hispanics’ group identification for two reasons: first, because of the formation of Hispanic-oriented churches; and second, because of the intense interaction among Hispanics within their church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20.
北极问题演化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北极地区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逐渐升高,北极问题的世界政治经济色彩越来越浓厚。从与北极问题相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国际航线和资源能源等领域的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北极相关战略政策等方面来看,北极问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从美俄、东北亚地区、欧盟等国际地位的变化来看,北极问题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影响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此作用下,世界政治经济重心将会进一步向北转移。世界大国在未来都会与北极问题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抓住机会积极争取北极权益、不关注和重视北极问题的发展趋势,势必会丧失占据下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转变优势地位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