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适和泰戈尔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影响力、最具比较意义的人物.1924年,泰戈尔应邀访华,宣扬东方价值观,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胡适一贯推崇西方文化,对泰戈尔的思想也没有真切的了解,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泰戈尔的人格表示敬重,为泰戈尔在华期间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进行辩护.两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孙宜学 《南亚研究》2013,(1):145-157
泰戈尔是20世纪初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周作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在中印两国现代文化交流史上,泰戈尔与周作人曾有过一段神交:一次是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泰戈尔是周作人批判封建礼教的靶子;一次是在1924年泰戈尔访华前后,周作人因自身的复杂而对泰戈尔的态度亦变得复杂多变。通过探讨周作人对泰戈尔的误读及其泰戈尔观的丰富内涵及原因,不但有益于我们认识泰戈尔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复杂关系,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具体、细致地了解周作人思想复杂性的一些特质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刘建 《南亚研究》2011,(1):137-151
泰戈尔曾对十月革命表示赞赏。1930年,他不顾年迈体衰,前往苏联访问。他对苏联在文化、农业和教育等领域的成就的充分肯定,源于他对一个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痛愤。他访苏的主要目的,在于以苏联的教育为借镜来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社会。他在看到苏联的光明面的同时,也对它的致命弊病提出诚挚而坦率的批评。他的意见是明智的、深刻的和富于哲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诗人虽然对苏联始终怀有真情和善意,却理性地预见到苏联可能由于这些弊病而灭亡。苏联政府不曾听取他的意见,却始终将他当做朋友,从未对他提出任何反批评或予以负面评价。苏联之行对泰戈尔人生最后阶段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俄罗斯书简》以及他与苏联官方及友人的众多通信,是研究他与苏联(俄罗斯)关系的重要文献。本文为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而作,系国内第一篇涉及泰戈尔与苏联关系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班固志  刘建 《南亚研究》2008,(1):84-88,90
中国杰出的学者和散文家季羡林(1911~)与印度的诺贝尔奖得主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1861~1941),出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魏丽明 《南亚研究》2009,(4):127-141
1924年泰戈尔访华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1999年,德里大学“泰戈尔教授”西斯·古马尔·达斯(Sisir Kumar Das)受国际大学之托,整理出版《泰戈尔在中国的讲演》(Rabindranath Tagore:TALKS IN CHINA)一书,为读者提供了泰戈尔1924年在华讲演的详细记录。本文对此书加以文本细读,重新反思泰戈尔访华的意义,并认为这一历史事件透视出当时中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复杂心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投射,以及当时中国思想界对待外来文化时的偏颇。  相似文献   

6.
甘地与泰戈尔因为对科学的态度迥然不同而发生严重冲突。1934年1月,比哈尔遭受破坏性地震的袭击,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当时深深卷入反对贱民制度(从印度四分五裂的过去承袭而来的野蛮制度,“贱民”的人身据此被限制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的斗争之中的甘地,从这一悲剧性事件汲取了一  相似文献   

7.
韦长伟 《创新》2011,5(3):23-26,126
自19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动背景下,中国知识界经历了一系列思想大分化,形成了新左派和自由主义两大思潮。两大思潮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论争更是近年来知识界内部一次少有的交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中国新左派和自由主义在思想渊源上的分歧和对立,导致两派对现实中国的一些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的认识存在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赵建忠 《学术交流》2001,(6):143-145
全国中青年红学研讨会已经开过三次,首届会议的主题是强调回归文本,第二届会议的主题是文献、文本、文化在红学中的融通和创新,第三次会议是探讨<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问题.本文对三次会议进行了总结,谈到红学研究中不但要回归文本,更重要的是超越文本,并且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坐标中进行审视.在具体操作中,要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旨归,从而去适应和推动21世纪红学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中国铁路犯罪呈下降趋势,但在犯罪类型上呈现出侵犯财产类犯罪占比大、毒品类犯罪持续上升的态势.通过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发现中国铁路犯罪的发展与铁路经济、人口因素以及社会整体犯罪均无统计学上的关联性.铁路犯罪的异常主要出现在2004-2009年前后,该时期的异常下降状况,无法完全以铁路系统的经济、人口状况变化、铁路公安管辖权范围缩减等外在因素来解释,铁路公安转制带来的不稳定性应对此数据异常担责.  相似文献   

10.
启蒙运动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唐都学刊》2004,20(2):104-106
从法国兴起而后遍及欧洲的、发生在 18世纪下半叶的“启蒙运动”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 ,“自由”、“平等”、“理性”等为口号 ,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格鲁克受到了这一新思想的影响 ,同时将这一思想带入其作品之中 ,他的戏剧改革成为歌剧史上辉煌乐章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1.
《中国游记》是芥川龙之介的一部力作,在日本和中国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游记》在中国大陆先后出版过两个节译本和三个全译本。对《中国游记》各种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理清《中国游记》在中国译介的脉络,同时对促进《中国游记》及芥川龙之介的研究也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葛继勇 《唐都学刊》2007,23(4):49-54
法进作为鉴真的弟子,跟随鉴真东渡共五次。与其一同遣往福州买船备粮的“近事”,乃在家亲近奉事三宝、受持五戒的优婆塞。携带的“轻货”为铜器、真珠、翡翠等较轻且贵重之物。法进在海中遭难时曾有祈求海龙王,力助佛舍利失而复得之举。其所撰的《进记》记载了其赴日传法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华侵略的思想、方策的设计者,大都不是在朝的政府官员,而是民间学者、文化人。日本的侵华,往往是“有思想能力”的学者文化人首先提出设想、加以论证,并首先在民间制造舆论,然后思想舆论一旦形成,则影响政府决策,并由政府加以组织实施。本文对其主要方式和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是一个历史的、客观的存在,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中应以历史文献学的方法正确呈现和描述史实,从而填补日本侵华史研究中的这一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4.
翟羽艳 《求是学刊》2007,34(3):71-76
百年前中国物权立法道路的选择奠定了当代中国物权立法的模式选择和价值取向,也导致了中国物权立法进程的艰难曲折。中国当代的物权立法必须走出功能价值定位偏失、忽略本土法律传统等误区,在中国本土法律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性的价值目标,对物权理念进行更新,将法律的文化意义和形式品质作为物权立法的新理念,实现中国物权立法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王星 《求是学刊》2007,34(3):65-7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进不仅意味着东北地域经济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同时还伴随着东北地域文化模式的转型。而东北地域文化模式中的制度性依赖、外来性促进和官本位的三个特质对东北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阻滞效应。理论上认清东北文化模式转型内在机制,加快东北文化体制改革,建构东北地域文化转型的制度推力对于我们制定东北文化战略,选择改造东北地域文化的路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中国融资租赁业经近三十年间的发展,指出尽管这一行业仍远远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但已为建设逐步完善的中国租赁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通过对融资租赁制度建设的探讨,意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融资租赁法》出台前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进一步扩展融资租赁事业提供理论支待。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麾 《求是学刊》2002,29(3):14-18
文章勾勒了当前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基本走向的粗略线索 ,提示性地引介了对深化马克思哲学研究有重要创见的一些学术成果 ,从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同学派正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8.
The topic of subjectivity has been treated peripherally by philosophy. It has appeared in philosophy not as a specific human phenomenon, but attached to other concepts without specifying its ontological definition,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the place of the Other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self, consciousness and so forth.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some of the overlooked moments and ideas of several classical philosophers, such as Marx, Dewey, Merleau Ponty, Cassirer and Foucault, in order to identify in their works important antecedents to advance a different concept of subjectivity. The concepts and questions which are raised by those philosophers and which are revived in this paper have remained overlooked both by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ny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ity capable of making them more visible. The ontological monopoly of language and discourse in explaining all human phenomena, taken together with the critique of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of epistemology, has found in social constructionism its strongest expression in psychology. The value of theoretical systems in generating intelligibility about complex and configurational phenomena is recovered, along with the need to develop new epistemologies capable of generating intelligibility on such systems. Finally, I argue that a new theoret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avenue is opened u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thought.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字狱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历代文字狱成狱特点、发生原因及其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的阐释 ,认为文字狱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继而指出 ,权力与知识、权力系统与知识系统、政统与道统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封建统治阶级制造文字狱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营利组织能力和能力建设问题,较少得到重视,只有关于其较低能力的常识性看法。对资源状况的相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与经济组织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资源能力水平确实比较低,但存在着一定的类别差异,特别是层次差异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