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南亚的大国印度自1991年推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后,开始关注东亚成功的快速发展的经济。拉奥总理、辛格财政部长多次强调印度要学习东亚的经验。 近几年来,印度同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活动大大加强,联系越来越密切。去年印度与泰国达成在投资、旅游和贸易方面进行合作的协议,今年它与东盟决定成立东盟—印度扇形联合  相似文献   

2.
日本东亚经济合作关系新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两大趋势的日益走强,世界经济呈现出了灵活性、活越性和叠加性同时并举的国际经贸合作新格局。在东亚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东亚已成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因此,日本传统的以其"雁行"模式为主导的东亚经济合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面对东亚新型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日本也开始突破独善获利的双边贸易体制,从战略上调整与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并积极建立WTO、FTA、EPA三者有机融合的新型东亚经济合作关系,传统的"雁行"主导模式开始向"伙伴合作"模式转型。但对具有巨大合作潜力的中国,日本却依然采取"功利"性的合作战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和在东亚地区经济形响力的日益走强,必然会改变传统的东亚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区域关联视角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主导产业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性或支配性作用的产业.现有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基本上都局限于区域内部环境的分析,而忽略了发达地区或相邻地区对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影响.基于此,研究构建了一个三维互动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框架:一是区域关联维度,主要分析区域间产业联动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维度,主要反映了本区域现有的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是对区域产业发展自身能力的衡量;三是区域产业发展潜力维度,重点考察前瞻性、前沿性技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对产业发展前景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黄莺  张严冰 《南亚研究》2011,(3):100-115
印度的地区和自身经济发展政策深刻影响了南亚经济合作进程。近20年来,印度对南亚经济合作的重视逐渐超过对政治、安全问题的顾虑。在其积极推动下,南亚经济联系有所加强,地区经济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但经济融合的整体水平仍不尽如人意,表现出内聚力弱、外向性强的特点。总体而言,印度在地区贸易和投资合作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印度与南亚其他国家产业基础差距较大,贸易互补性不强;贸易成本较高;南亚其他国家对印度的投资吸引力较弱,以及地区政治、安全因素干扰等。  相似文献   

6.
孙世春 《日本研究》2007,18(4):36-4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合作紧密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东亚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合作关系的建立已成必然走势,并在一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内取得了相当的发展.但是,同欧美和北美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或共同体的建立基本上还处于胎动时期,无论是制度体系、框架结构还是运作机制等都远远落后于欧盟等经济一体化发达地区.在东亚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国家是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三大主导力量,尤其是中国和日本更是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不可缺失的支柱力量.与欧洲地区的国家不同,在东亚地区的国家和地区中,不仅存在社会制度上的差异,而且,共同理念和区域意识也严重缺失,甚至地域定位和价值取向等也相互抵触.因此,建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内在要素和外在因素严重缺失的情况下,建立起东亚一体化的共同体式的区域框架体系是极其困难的.在目前情况下,优先建立起区域内的制度诱导型经济合作关系,可谓是通向共同体式经济一体化的起跑线.  相似文献   

7.
"新丝绸之路"计划是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即开始的"丝绸之路"计划的升级版,具有多重战略目标,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经济手段帮助美国尽早从阿富汗脱身。该计划试图通过地区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建设和推动地区贸易自由化促进以阿富汗为"枢纽"的南亚、中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由于阿富汗安全形势没有好转迹象,美国与地区国家的利益不尽相同,且美国无力克服南亚、中亚内部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目前该计划实施进度缓慢。该计划的实施为南亚、中亚地区经济合作带来了资金和推动力,但无力从根本上改变地区合作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张海燕  马仁锋  袁新敏 《创新》2010,4(2):73-77
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经过近20年发展,已成为区域重要创新与孵化基地,引领区域产业升级。实地调查上海杨浦、南京鼓楼、杭州江干三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并结合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报告,经综合分析发现:长三角大学科技园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较好但融合进程慢,目前仍处在融合初级阶段;且"孤岛效应"、"围墙现象"严重;溢出作用较弱、经济带动不明显等严重问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大学科技园战略定位与运营方式、科技园与地方融合发展思路等战略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新见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并逐渐收敛,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的状态和过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4个"标志",即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向合理、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的"度"内,且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程度之分,即区域经济联系越密切、区域分工越合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程度越小以及区域经济整体发展速度越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也就越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综合性、互制性、动态性、层次性与量化区间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长距离的调水工程,工程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阐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中部地区产业的经济联系,具体分析了调水工程建设期工程投资本身对当地产业的直接带动作用,以及调水工程在运营调水期由于水资源条件和水供求关系的改善对中部地区产业与部门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许多 ,模式危机只是其中之一 ,而且就东亚模式本身来说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应当区别对待 ,并划分为失败和成功的模式进行分析 ,以便最终找到适合东亚各国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王小红 《唐都学刊》2002,18(2):96-100
西方对东亚崛起在“现代意义”上的理论关注 ,最初起始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而且主要是从文化和种族的角度去加以关注的。继日本之后 ,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崛起 ,这就客观上促进了东亚文化解释理论的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 :“现代儒家”文化理论 ,庸俗儒家主义理论 ,东亚现代化“情感模式”理论 ,亚洲价值论等。文化解释理论研究者认为 ,文化因素已成为东亚崛起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3.
张家栋 《南亚研究》2009,(2):23-31,94
南亚是当代世界除中东以外恐怖活动最为剧烈的地区,几乎所有南亚国家都面临着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由于南亚恐怖主义的根源非常深刻,呈现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的状态,种族和宗教矛盾也非常复杂,恐怖主义将继续是南亚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相似文献   

14.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a latecomer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 However, in some countries,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ambitious programmes to exte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and to enlarge 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their welfare states.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elfare system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is, however, underdeveloped and there still is a relative lack of accurate knowledge about welfare systems in the region. Since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ocial policies of the countries. This paper examines features of welfare regimes in Indonesia, Malaysia, the Philippines, Singapore, South Korea, Taiwan and Thailand, and undertak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s and patterns of welfare regimes in the region. Two core questions are answered: can the existing welfare systems help mitigate the social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What are the needs, challenges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that inform the future of welfare regime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5.
莫翔 《太平洋学报》2011,19(6):31-41
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外部力量对东亚既有秩序的冲击、以及东亚内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日本与美国在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对东亚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变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东亚国际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美日两国的东亚政策经历了从妥协走向冲突的过程。导致美日冲突的实质是两条不同的国家发展路线之争,是原则之争,这是美日之所以走向战争的根本原因。1945年之后的日本东亚政策的惟一重大变化是手段的变化,从军事手段转变成经济手段。美国在东亚秩序中扮演强权的角色一直未变,正是由此之故,开放地区主义成为了东亚秩序建构的必然特征。  相似文献   

16.
徐长文 《创新》2007,1(1):12-16
10+3,即东盟加中国、日本、韩国,是东亚地区最富活力和潜力的合作机制,集聚了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力量。几年来,经过东亚国家的共同努力,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展望未来,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建立东亚共同体将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经过20年的经济发展,东亚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东亚须更有目标地和战略性地组织起来,但东亚区域架构的构建面临诸多挑战。中美关系是世界上和影响东亚地区合作的最重要的关系,构建东亚区域合作架构应当乐于见到美国的参与。总之,关于东亚区域合作架构的安排的共识正在形成,包括四个要素:即10+3、10+6、东盟以及APEC。10+3应当成为东亚区域合作和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主导,10+6应当发展成为关于地区重要战略利益问题有效的领导人对话论坛,东盟则必须实现东盟共同体的建设,APEC则在于推动亚太国家间的尤其是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宿亮 《太平洋学报》2011,19(6):42-50
长期以来,欧盟积极参与了全球性和地区性安全治理,其在东亚地区的行动反映了欧盟推动其安全战略、促进其国际地位提升的努力。但是,对东亚地区安全治理的参与同时也显露出欧盟能力上的局限。这主要表现在,欧盟对参与东亚地区安全治理提出的大量战略文件和规划,并不能够完全得到贯彻和推行。本文试图在对这些战略文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欧盟在东亚地区参与安全治理行动进行梳理,进而探讨欧盟在该领域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杨勇 《求是学刊》2004,31(3):115-120
东亚国际秩序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存续时间最长,调控、整合地域广的三大国际秩序之一。它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和道义魅力。实现了宗属关系与家族亲和性、结盟与互市、地缘调控与文化吸纳全方位的整合,构造了一元为主导、多元互动的国际秩序。在现代,对于如何处理相邻的大国与小国关系,如何构建未来的东亚国际合作模式,仍能给我们以启示,提供历史根据。  相似文献   

20.
忻华 《太平洋学报》2010,18(11):60-70
希腊在冷战时代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使其经济出现了对外向型、市场化、全球化的"路径依赖",但因其人口结构所限,而无法走上出口导向型的道路。此后,希腊积极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借助欧盟的内部整合政策和内部援助体制,实现了高负债与高赤字背景下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结果使高负债和高赤字长期延续而形成惯性。在国内国际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希腊宏观经济可视为半个"东亚模式"与半个"莱茵模式"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