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老子所说的"玄德"是天地自然之道及法道者所具备的德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没有偏私地呴育万物,化贷万物而不自知,不宰万物而使其自己。老子道论要给政治和人生立一个行动的理想标准,而这标准就是玄德。老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呼吁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将其玄德贯通到人世间,造就一个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世界。无疑,这种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现实中各种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史婷婷 《社科纵横》2011,26(1):91-93
超越意识是道家文化的主旋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对现实人生的黑暗、种种异化现象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以此作为其超越历程的起点。并借助于一种独特的反向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超然物外、无往而不适的绝对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道"的境界。这一超越历程的完成,表明道家哲学是一种不离自我又超越自我,不离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形而上学,并由此昭示了中国哲学是一种主张自我超越的人学形而上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老庄哲学思想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二子,常被相提并论。然究其思想内蕴,异大于同。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实用哲学,后者为解脱哲学。老子言“道”,目的在“用”,庄子悟道,本意在“合”。由于学说主旨不一,导致老庄在道论、人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老子的辩证法和庄子的相对主义,也歧出于此。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之本体,又是其理论核心.它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之物,但不是妄自虚构;道生万物与万物回归于道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过程,不应将此过程理解为循环论或相对主义;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即"为道",并不排斥"为学".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方东美以学统而不是道统为研究思路,指出佛教从初传入中土时被称为"淫辞"到被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主要与中国知识分子以道家哲学来理解佛学分不开。"六家七宗"中的本无宗最为根本,其开创者道安"完全是拿老子的道家精神去解释",他的"无在万化之前"实是《道德经》里面的根本思想。支道林即色宗之要义与庄子"空虚以不毁万物为实"观念是相通的,其生命精神来源于庄子。僧肇的三大玄旨可见庄子之影响。道生的佛性论达到"佛道融会之巅峰",他的"佛性自然"吸取了道家人性自然论,"佛性即理"吸收了庄子所谓的天理,"体法为佛"吸收了道家中对"自然"的体贴之法。华严宗则透过道家哲学领域的智慧阐释佛教。  相似文献   

6.
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生活世界并非现代哲学的一个枝节性概念,而是其核心概念。它所代表的实际是一种世界观——生活世界观,是一种思维方式——生成性思维,是一种人的观念——人的生成观念。虽然同为生活世界观,但对于生活和生活世界,不同的现代哲学家有不同的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家所说的生活只是指人的日常的精神生活,其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抽象世界;而对于马克思来说,生活世界则是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这才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真正现实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塑造和谐心态、实现自我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和重要基石.自我和谐的理念可以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找到历史依据.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德是万物分享形上之道而各自获得的本性,二者皆以和谐为内核.从和谐的道德出发,老子反对世俗的价值观,主张人应尊道贵德、无私无为、修身养性,兼具高尚道德品格与高度社会责任感,成为自我和谐的圣人.老子关于和谐道德的论述启示人们:要实现自我和谐需要对人生的终极价值有所把握;需要在培养健康统一人格的同时,加强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且实现自我和谐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王美美 《社科纵横》2012,(5):123-124
"道"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由老子首创的,他通过新的方法建构起一个思路开阔,范畴众多,具有鲜明哲学思辨色彩的道的思想体系。道既是宇宙本体也是支配万物运作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人们治国处世的准则又是心灵的最高境界。"道"不仅是老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9.
人们都希望对老子哲学性质的讨论,在深度上有新的进展。为此,已有不少研究者正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开掘老子的思维方式方面,特别是探讨老子思维中是怎样设想出世界本原“道”的。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复杂问题。不过,我们仍想侧重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角度,对老子关于本原“道”的思维,做一些粗浅分析,以期有一点进展。一细读一下《老子》就会发现,在老子对“道”的性状描述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老子把“道”描绘成超感觉超具体形象的东西。例如,《老子》第十四章,直接明确地把“道”的属性描绘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是眼、  相似文献   

10.
李波 《求是学刊》2015,(3):126-133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基于对古今的历史性考察,老子提出了旨在复元古的道论思想主张。老子道论思想本身就是其思考古今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建构道论思想体系时,老子的古今观念是渗透其中的。在老子道论思想中"古"已经内化成"道"的基本属性,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崇元古与崇道在老子那里成了二而为一的概念。而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重新刻画其古今观念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性的影响渗透到了他对文艺的相关认识之中。老子否弃文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以及"复归"的发展论思想无不是这一思想特征的具体体现。后世文学批评家刘勰等人对老子这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出老子古今观念及其文艺思想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梁海虹  刘铭 《唐都学刊》2006,22(2):54-57
生活禅是净慧法师多年来提倡的佛教理念。他认为“生活禅”就是“禅生活”,就是“人间佛教”思想的真正体现,就是从现实中的“我”去“悟道”。生活禅的理念来源于禅教合一的思想,从生活禅的教证和祖证可以反映出,生活禅是对祖师禅的继承和超越。生活禅的基本特征是承禅入禅、融经入禅、以禅融教以及最大的特征是突破和超越。生活禅对当代心理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它对当代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对当代心理生活实践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鉴赏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天衣义怀为云门下四世,禅门一代宗匠,对北宋云门宗兴盛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出很多到京城传法并产生重大影响的出色弟子;北宋中后期著名云门禅僧中很多人皆出自其法系。鉴于义怀在云门宗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对其生平与思想记载的不足,时人对其思想研究的纰漏,据现有相关资料对其生平事迹、思想等做相关分析、研究,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了解义怀;更全面、深层次地理解其思想,并同时为做更多与义怀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世俗化是中国佛教造像在传播和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并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代佛教造像在前代世俗化的基础上,以现实生活为原形,创造了大量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雕造,集中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高度中国化、世俗化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教授于2009年2月18日在新加坡“佛教横跨亚洲:物质、知识与文化交流的网络”学术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这次国际会议是新加坡近年来所举办的最大规模的佛教会议。佛教对于亚洲以及亚洲的文化互动曾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至今与现代世界息息相关。负责此次研讨会组织工作的亚洲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沈丹森教授嘱译者将阿马蒂亚·森教授的演讲译成中文。本刊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的诗歌创作受其人生态度和生活经历所决定。佛教禅宗思想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具有浓厚的禅意。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空灵静寂的意境、闲适自在的境界以及“顿悟”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佛教界最初就具有不墨守成规的精神,佛教的最终目的是破苦求乐,这种“破”的精神后来渗透到佛教的各个方面.至六祖慧能,更是高举禅宗革命的大旗,为禅宗注入了强大的生命活力.也为禅修的“利根”之人注入了开拓的精髓.禅宗摒弃执著,破除拘执,在此基础上进行活用,这是一种玄心颖悟,是妙悟之后的活泼创新.王维自小虽深受佛教影响,但中青年时期一直以儒家济世理想为圭臬而苦苦挣扎,中老年以后则是在倾心侍佛中逐渐抛却以前难以摆脱的执著心理,潜心静虑,从事艺文创作,并且在创作中发挥这种灵动思想自由创造,富于开拓精神.  相似文献   

17.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1,(3):125-135
本文介绍了印度密教大师萨罗诃的生平传说,并通过其证道歌分析了他的哲学思想。指出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一、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反对印度教;二、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宣扬"悲"(aruna)和"空"(shunya)的理论;三、站在金刚乘的立场上主张"易行"修法(Sahajasaddha-na)。最后,对其佛教史上的地位给与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8.
叶碧云 《唐都学刊》2007,23(4):12-16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为人和创作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他一生屡遭困厄,无论是个人家庭生活还是政治仕途,都遭遇了许多不幸与痛苦,而佛教的信仰为他找到了解脱的方式。对王维的痛苦内容及解脱方式的探讨,可得知其受到后人膜拜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诗品》:唐代美学融摄佛学的垂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耘 《唐都学刊》2004,20(1):41-45
《二十四诗品》乃唐代美学融摄佛学的垂范。在这一理论体系中 ,艺术世界的本体是刹那生灭的绝对存在 ;艺术世界的创造主体是能够体现绝对存在的有觉生命 ;艺术世界的生成来自于有觉生命对于绝对存在的生命礼赞。  相似文献   

20.
王刚 《学术交流》2007,(11):33-36
以老庄为代表的先秦道家以自然无为的思想逻辑主线为切入点,把人生的幸福看作是一个效法自然的过程。他们提倡重身贵生,顺应自然,对人的生命进行积极关怀;提倡淡泊名利,宠辱不惊,追求人的精神愉悦和自由;提倡不悦生恶死,超然面对死亡,让人不拘泥肉体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和快乐。对先秦道家幸福观从个体维度、社会维度和精神维度三个层面进行梳理并合理扬弃,就可以凸显其现代价值:要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追求;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