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莉 《社科纵横》2007,22(11):137-138
文章从宗教极端主义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母体——宗教及宗教的异化入手,探寻宗教极端主义产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基本轨迹,同时对促成宗教极端主义兴起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总体考察,以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认识宗教极端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政治、经济、宗教和教育以及外部力量等因素作用下,巴基斯坦宗教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当前,宗教学校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宗教学校是社会下层实现自下而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方法落伍,难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宗教人才。宗教政党以宗教学校为基地,成为一支不受政府控制的重要社会政治力量。部分宗教学校对巴基斯坦社会稳定及地区和国际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九一一事件之后,穆沙拉夫政府在美国压力之下推行宗教学校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3.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辨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以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相结合为本质特征 ,是与现代改良主义和世俗民族主义相对立的一种宗教社会思潮。主流的原教旨主义派别主张开展合法斗争 ,希望参与国家的政治进程 ;而极端的原教旨主义 ,就伊斯兰而言 ,也就是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形态。它与恐怖主义关系密切 ,从宗教角度称为极端主义 ,从政治、法律角度称为恐怖主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认真加以研究和辨析 ,对深入开展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旭 《南亚研究》2002,(2):18-22
一、印巴分治的后遗症九一一事件之后 ,穆沙拉夫领导的巴基斯坦政府宣布支持美国领导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 ,并且为美军进入阿富汗打击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以及支持恐怖主义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开放其领空和部分军事基地。这遭到了巴基斯坦国内主要的现代伊斯兰主义宗教政党的激烈反对。它们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各种形式的抗议示威活动 ,甚至企图发动旨在推翻穆沙拉夫政府的拉合尔百万人大游行 ,对巴基斯坦的政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拟追根溯源 ,探究巴基斯坦主要的现代伊斯兰主义宗教政党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巴基斯坦政治的影响。一、巴基…  相似文献   

5.
随着“文明冲突论”和建构主义的兴起和流行 ,以及九一一事件的冲击 ,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伊斯兰教作为巴基斯坦的国教和它的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 ,成为我们了解和把握巴基斯坦对外政策的关键。本文从国际政治理论中对宗教因素特别是伊斯兰教的论述出发 ,探索伊斯兰教因素在巴基斯坦外交中的演变 ,为我们了解巴基斯坦的外交政策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于开明  闫伟 《南亚研究》2022,(4):88-113+157
长期以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形成了“三角博弈”的关系。塔利班重掌政权对于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日渐显现,“三角博弈”在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呈现新的特征。在美国等外部力量撤出南亚的背景下,塔利班以独立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地缘政治博弈,巴基斯坦的地缘环境得到改善。南亚地缘政治和力量对比由此呈现出动态平衡的局面。塔利班的崛起刺激了南亚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并使难民问题、毒品问题等进一步外溢到南亚地区,导致地区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安全问题与地缘政治相互作用,使上述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南亚国家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如今,南亚地区的自主性增强,外部干预减弱。地区国家需要通过合作超越零和博弈,化解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形成了“三角博弈”的关系。塔利班重掌政权对于周边地区的外溢效应日渐显现,“三角博弈”在内部张力和外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开始呈现新的特征。在美国等外部力量撤出南亚的背景下,塔利班以独立和自主的姿态参与地缘政治博弈,巴基斯坦的地缘环境得到改善。南亚地缘政治和力量对比由此呈现出动态平衡的局面。塔利班的崛起刺激了南亚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的发展,并使难民问题、毒品问题等进一步外溢到南亚地区,导致地区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安全问题与地缘政治相互作用,使上述非传统安全问题成为南亚国家进行传统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如今,南亚地区的自主性增强,外部干预减弱。地区国家需要通过合作超越零和博弈,化解安全挑战。  相似文献   

8.
韩国在政治发展的道路上,有两条路径贯穿始终:一条是通过移植西方民主制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另一条是威权政府通过政治自由化来缓解国家所承受的国际和国内压力.本文旨在运用“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的分析范式,对影响韩国政治发展中的国际和国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构建“国际-国内”关联的分析框架.本文认为,国内政治是国际体系中的国内政治,一国的政治发展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互动的结果,必须把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互动视为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并置于国际体系背景下进行全面审视.  相似文献   

9.
1979年阿富汗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巴阿地区的发展轨迹。世俗政权不断式微,本区形势发展逐渐为一种伊斯兰极端主义系统主导。该系统脱胎于本区浓厚的极端主义氛围,有丰富内涵,包括极端主义思想的策源与传播、极端主义活动的策划与实施等四方面内容。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该系统有四方面性状:超脱性、抗压性、蔓延性和排异性。通过四种性状的存在和作用,系统得以自存和发挥影响。面临美国即将从阿富汗撤军的前景,该系统将进一步嬗变。届时,与国际政治力量相抗的抗压性会退居其次,针对阿富汗现政权的排异性将成为系统主要性状,本区形势将呈现新局面。该系统的持续存在有违国际社会根本利益,对其进行改造的国际治理十分必要,而大国合作是这种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旭  林一鸣 《南亚研究》2022,(2):18-40+156-157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先行先试项目,作为夯实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在大变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中美博弈、印巴对抗和中东变局三个层面分析巴基斯坦所处国际战略困境,从民族国家建构、政治转型、安全治理与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概括巴基斯坦国内治理困境,探讨巴基斯坦战略调整新动向及其局限性。本文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巴基斯坦应对世界大变局提供强大助力,但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Religion and World Change: Violence and Terrorism versus Pea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ur article portrays religion as a double-edged sword that can both encourage and discourage world change, and can facilitate both violent and peaceful activism.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how the meaning system approach to religion can shed light on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world change by illuminating the meaning of world change and the means to achieve it, inherent differences across religious groups, the complexity and malleability of religious meaning systems, and processes that can facilitate either the status quo or violent and peaceful activism. The article discusses context and personality variables that may determine whether religion supports world change and either violent or peaceful activism. It recommends intens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researchers, policy–makers, and religious leaders in the contexts of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d religious terrorism.  相似文献   

12.
钮松 《太平洋学报》2013,21(4):29-36
当前,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伊斯兰体系、部族体系这三种国际体系在中东地区处于并行交错的局面,伊斯兰国际体系从中东的崛起和扩张与伊斯兰复兴思潮有着密切联系.进入21世纪,中国在中东的维和与护航行动中,越来越多的因伊斯兰国际体系之故而遭遇到宗教信仰问题.中国在中东军事活动中的涉教方面,主要包括对宗教和信仰的准确认识、中国军人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国内穆斯林因素和海外军事活动的涉教立法等领域,这些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朝鲜经济改革的促动因素:历史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玉涛 《学术交流》2007,(11):118-12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朝鲜开始了经济改革①的历程。其改革的进程受内外影响所限,时断时续。但毫无疑问,朝鲜政府一直在缓慢地推进经济改革。促动朝鲜政府持续推行经济改革的因素中,既有历史因素,即金日成的"解冻式"探索打开了朝鲜封闭经济的缺口;也有国内因素,即严峻的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朝鲜经济改革的直接推动力;还有国际因素,即国际社会的诱导和压迫是促使朝鲜经济改革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因素的结合推动着朝鲜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迟帅 《社会》2017,37(1):156-185
世俗化及逆世俗化范式的对立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连续性,即如何理解宗教多元主义背后的诸神之争,总的来说,韦伯之后那些解释宗教变迁的理论范式均未突破韦伯对宗教的比较研究范畴,难以在当前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环境下为个人提供总体指导,但是二者共同揭露了诸神之争条件下西方宗教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交互作用所促成的理性化的动力机制,即西方宗教维护自身价值理性的方式从中世纪教会主导的政治性垄断过渡到现代性条件下宗教多元主义的市场化竞争。  相似文献   

15.
何蓉 《社会》2008,28(6):110-127
政教关系是中国宗教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佛教史的内容,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梳理了围绕着佛教僧团制度建设与组织发展的有关问题,藉由僧团戒律与度牒制度之间的某种对立与比较,认为戒律作为一种组织和认同机制,体现了僧团自治的努力;通过对中华帝国的传统的宗教治理策略之一的度牒制的原由、作用及本质的分析,认为这一规制措施在本质上体现了政治凌驾于宗教之上的权威地位,但却在实施过程中成为寻租和逐利的工具。通过历史经验的比较,认为宗教组织的纪律、原则等有可能成为社会组织化的机制,指出政教关系的基点在于宗教组织的自治特性与能力,这应当成为国家的宗教治理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not been rigorously investigated, typically employing only basic measures of church attendance or denomination. In this study, we utilize precise measures of various religious behaviors, traditions, and beliefs to examine their influence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ethods. Using data from the Baylor Religion Survey 2005, we demonstrate that merely including measures of church attendance or denomination camouflages much of religion's influence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sults. We find that religious belief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or religious activities, identifying with a religious tradition reduces participation, but participation in church activities increas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 Different types of religious beliefs influen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ifferently. Although some macro religious belief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macro political behavior, believers in an involved God are less likely to participate politically. Individualistic, micro beliefs have no affect on national politics. Thus, the scope of the religious belief fits with the scope of the political activity, in that more macro concerns translate to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ent nature and history of welfare provision for displaced children in Korea. It examines the early examples of care and the perspectives on the issue from scholars, lawmakers, religion and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provid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and, especially, the cultural roots of existing care. A history of what may be considered the first modern displaced child welfare provision is also given with analysis of how Christian and local approaches and perceptions integrated. This was to form the basis for present-day transitional displaced child welfare in Korea. For this reason, the article examines the provision in a paradigm which looks at the provision as responses to Western influences. Features of congregate care, domestic/international adoptions, foster care and youth-headed households are examined.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global forces will continue to be influential and recommends that religious institutions which have thus far provided cruc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foundation of care should continue to play key roles with the government's facilitation. The need for wide participation from society and coordination from the government to manage systems, develop strategies and build consensus is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8.
现代宗教是理性选择的吗:质疑宗教的理性选择研究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丽珠 《社会》2008,28(6):90-109
本文在关注宗教社会学理论如何给现代社会的宗教现象以合理的解释的同时,对运用理性选择理论解释现代宗教的取向提出商榷。尽管理性选择理论非常强势,号称有相当普遍的解释力,但本文还是试图对以理性选择理论来解释现代社会宗教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认为 “宗教经济”范式中的宗教市场的“供方”与“求方”是理解宗教的错误逻辑,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重要概念中有相互混淆和偷换之嫌。本文最后指出,目前仅以宗教市场理论研究中国宗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谨慎地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