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稀方 《东南学术》2003,(4):120-127
历史叙述从来是国族意识形态建构的最坚固的手段 ,但中国新时期文化意识的变革却终究要走到重述历史的这一步。历史叙事观念的转变 ,对于新时期的文学创作 ,特别是历史小说的写作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历史主义观念帮助我们拆解了80年代来的宏大历史叙事 ,使小说家们以自己的意识参预到历史叙述之中。  相似文献   

2.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现实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既包括对历史过程的本质的认识,即我们通常说的历史本体论问题;也包括我们如何认识历史,即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和历史价值论问题。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不存在对立的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可以概括地说,历史事实具有一次性、历史现象具有相似性、历史规律具有重复性。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各自的特点及其内在关联性,就不能确立正确的史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以煤矿系列和战争系列小说为对象,着重分析作品所体现出的关于历史的独特思考.在周梅森看来,历史不像教科书所说的那样简单明了、井然有序,而是充满偶然性的、残酷的、在血战中前行的.  相似文献   

4.
发生和发展于 192 3~ 194 9年间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 ,系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文学研究界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叙述 ,可谓风波跌宕而又恩怨丛生。对这一重大文学现象的历史叙述加以论析 ,对于建构“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研究新文本以及选择新的视角与新的叙述方式都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西方后现代主义对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的批评伴随着对历史客观性的质疑 ,这种质疑从历史理解的主观条件出发 ,最后归结到了历史的叙述形式上。探讨历史叙述的客观性时 ,必须考虑文本符号物质层面与所指对象两者在延续的物理时空中的共存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新 《东南学术》2000,(2):104-110
近代以来 ,西方历史学借助人文主义走出信仰世界 ,神在意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被理性取代了。历史学背负着理性 ,从文学中分化出来 ,逐步职业化 ,以叙述人类社会理性发展的历程为己任。然而 ,历史学在职业化过程中 ,由于对理性的多元解释而拓展出两个方向 :一是以科学理性为核心追求历史叙述的客观性 ,二是以历史理性为核心强调被叙述对象作为一种历史个体的独特性。这两种职业化倾向最终形成了实证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史学的对峙 ,左右着近现代西方史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不可靠叙述这个概念受到了叙述学各种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并且产生了多方的理论分歧与学派争端。但实际问题是:不可靠叙述是否只存在于虚构性叙述中?在我们通常认为的事实性叙述中是否存在不可靠叙述的可能?以一些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新闻报道中不可靠叙述存在的可能性,并且,新闻报道不可靠叙述的研究路径,可从传统的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转换到隐含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新闻报道的不可靠叙述可分为文本内不可靠、伴随本文不可靠、历史文化语境不可靠几种类型,每一类型背后都隐含有相应的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海登·怀特看来,历史叙述文本“纯粹被当作是一种言辞的人工制品,它主要是作为一种遥远过去的结构和过程的模型,然而却不再受实验与观察的控制。”①可见,叙述文本作为一种人工产品,必然与人本身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历史叙述行为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无疑要反映人的某...  相似文献   

9.
柯文先生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自2000年10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高等院校将此书指定为学生必读的参考书之一。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即将推出此书全译本之前,本刊率先发表柯文先生撰写的中文再版序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古代西方历史叙述类型、动机与历史意识的萌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历史学起源与初步发展的时期。正因为如此,该时期历史叙述的萌芽与最初形态难以在时间与性质上准确定位。这里所说的历史叙述是指人们对过去自身的社会行为及文化背景的描述。历史叙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历史学诞生的过程。历史叙述对我们而言,更具意义之处在于它本身是一种社会历史行为,而不仅仅因为它生产出诸多历史叙述作品。本文试图将古代西方历史叙述视作古希腊─—罗马人在其特定时空下的一种社会实践,从而考察古代西方历史叙述的起源、发展的动机和历史意识萌生的线索。一古代西方历史叙述类型…  相似文献   

11.
《理论界》2021,(3)
政治哲学的任务取决于其所处的时代,时代不同,任务自然有所差异。平等是一个兼具历史性与结构性的概念。从时间维度上看,平等是一个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概念;从结构维度上看,平等概念呈现出"道德平等"与"待遇平等"的二元结构。"道德平等"强调每个人都应被视为平等的主体,应受到平等的尊重与关切;"待遇平等"主张人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应得到平等对待。平等概念的发展史,就是"道德平等"逐步发展,进而推动"待遇平等"实现的过程。具体而言,此过程呈现为由差别平等推进到形式平等,最后迈向实质平等的历史过程。从历史与结构双重维度上探究平等概念,有助于我们科学界定和精准把握社会主义平等观。  相似文献   

12.
约瑟福斯作为第一位引起非犹太世界注意的犹太史家,他的历史叙述一直力图在犹太文化与异族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实际上,无论是约瑟福斯在《犹太上古史》中所表现出的不明态度、在《犹大战争》中的双重标准,还是在《反阿皮翁》中自相矛盾式的论证,都是一种文化冲突在史学家心中的深层次反映.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认为发生现象学应该采取"历史—目的论"的途径,寻求先天可能性的历史维度以及真理的原初发生。为此,胡塞尔诉诸几何学的起源,认为几何学具有一种例证性的意义,而原历史就是对起源的思义,"历史"也只有在发生现象学阶段才是真正的现象学发生。但是,德里达认为胡塞尔在现象学的框架下使用的依旧是心理学的生成术语,从而把其归之为是一种先验意志论。  相似文献   

14.
王东 《学术界》2012,(7):214-223,291
面对史料,因纂述本身的缺憾,再加上主观能动性的渗入,其呈现出来的史实,似有一种飘忽性。在个案方面,具体表现为史实抵牾。那如何透过主观能动性,确定历史事实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分辨撰者的叙述角度。由此出发,可以探析史实抵牾存在之因。因此,叙述角度在历史研究中意义较大,希引起研究者之思。  相似文献   

15.
叙述分层——一个旅行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分层自热奈特提出以来,长时期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标准。随着叙述学的发展,此概念变得更为清晰,内涵更为丰富;但同时也不乏因误读而产生的谬误;不过,其中的一些误读也滋生了一些新概念,从而丰富了叙述学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叙述分层概念的发展和苏珊·兰瑟对叙述分层的误读,试图结合相关叙述学家对叙述分层的阐释给叙述分层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同时对叙述分层的叙述学功能进行深层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区别 通常我们把历史认识分为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两个层次。如:考察秦代修筑长城的具体经过,是历史事实的认识;考察秦代长城修筑的历史意义,则是历史价值的认识。历史事实认识与历史价值认识的区分依据,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法学研究中,历史分析方法是源远流长的一种研究方法,以探寻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和法律观念的历史流变与演化脉络为己任,既梳理宏观的制度、思想的发展进化,也注重个别制度、观念的发展脉络及内在逻辑,以此增强法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孟德斯鸠、萨维尼、梅因等学者即为娴熟运用此一方法的杰出代表。在历史分析方法的基本路径上,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相关历史资料,中立地采纳“信史”作为论说的依据;寻找思考历史问题的最佳视角,清晰地展示制度、思想、观念的演变历程;形成可信、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达成鉴古知今、回应现实的研究目标。在历史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则有法律制度史的研究、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和法律观念史的研究等不同客体,意在通过历史上的制度、思想、观念的脉络梳理及理论证成,并且立足于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勾连,揭示当代法律何以如是以及将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与法律史学重在描述和归纳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论二次叙述     
二次叙述主要分为还原式二次叙述,妥协式二次叙述,创造式二次叙述等。任何文本必须经过二次叙述化,才能成为叙述文本,没有接收者的二次叙述化,文本就没有完成叙述的过程。没有了二次叙述,各种文本的文化变异就不可能出现,人类文化就不可能以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样式出现。二次叙述对文化的塑形作用,文化的人二次叙述能力的演变,都应当是叙述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4,(5):196-200
意动叙述,包括预言、祈求、说服、誓言、诺言等,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叙述体裁。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者讨论过意动,但是都局限于语言学,如邦威尼斯特的祈使句理论、奥斯汀的以言成事论、雅克布森的意动性论。意动叙述不仅讲述一个在未来会发生的事件,而且是说服接收者去采取某种行动。迄今没有叙述学者讨论过这类叙述,本文第一次把意动概念应用于广义叙述的分类和研究,总结出意动叙述的形式特征和本质。  相似文献   

20.
李卫华 《河北学刊》2015,(1):104-107,116
讲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随着当代电子传媒的飞速发展,大量新的叙述体裁(如真人秀、微博、微信)涌现出来,无论是旅游热、古迹热、消费热、食品安全忧虑,甚至国学热,都借叙述而取得公众关注。叙述学不得不面对文化实践,自我改造。不仅要有各门类叙述学处理各种体裁,还必须有覆盖各种叙述体裁的一般理论。广义叙述学是应文化的需要自然而然地产生;它不是一种人为的构筑,而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总结。正因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五位多年在高校研究叙述学的学者对若干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李卫华发现中国古人已经在讨论广义叙述学,金圣叹评论历史著作,用的是类似评论小说的方式,而且意识到纪实与虚构的重大分野;谭光辉对拙作《广义叙述学》中提出的纪实与虚构的区隔原则提出值得重视的商榷;王瑛认为广义叙述学的提出,是中国学术界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叙述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王委艳认为广义叙述学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使批评理论的中国化有了一种新的方式。本辑也附了一篇拙文,试图把一种似乎简单的现象——分层扩展到所有的叙述(尤其是演示叙述)中,此时出现了远远比小说复杂的情况。参与讨论者的共同看法是:广义叙述学还远未形成一个体系,它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参与、批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