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趣味是梁启超后期美学思想的核心1918年,梁启超第三次宣布放弃政治活动。此后10年,他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这一时期,梁启超推出兼含哲学本体、伦理构想、美学境界三层蕴意的“趣味”理论,构成了梁启超后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思想核心。艺术情感论亦是梁启超后期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主体,然而,趣味理想的实现却是梁启超注重艺术和艺术情感的内在必然动因;情感教育只是桥梁,趣味才是梁启超所内往达到的彼岸世界。梁启超明确宣称:“纯然趣味艺术化的生活,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趣味化艺术化的人生境界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学界对儒家心学的研究主要注目于孟子心学和陆王心学,较为忽视朱子心学。其实,在朱熹思想系统中,人心之学是极为丰富的,包含着心性论、心理论、心事论、心身论和心知论以及“道心人心”说、“心统性情”说等内容。它阐明了人心是人待事、处事、做事的动力、标准,是人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基础。朱子人心之学大致可以从三大方面加以探究:一是人心本质论,借助于对心的深入思考和辩论,朱熹建构了独特的心性论、心理论、心事论、心身论和心知论等;二是人心类型论,朱熹对心的类型、形态进行不懈思考,和二程一起共同建构了人心道心说;三是人心功能论,朱熹对张载“心统性情”说做了创造性发展,从性体情用、情动心兼动静、理在人心等方面呈现了心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人心本质论、人心类型论和人心功能论三者构成了朱子人心之学的三元义理结构。  相似文献   

3.
孔子与席勒的美育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席勒都高度重视游戏的功能,试图用艺术去成就人格的完善,进而给社会带来和谐、统一和幸福。不同的是,孔子用来谐和两种“冲动”的艺术更贴近于现实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或者说是“以美启善”,而席勒的人性净化却是在作抽象地玄思,是艺术的生活化,是“以美存真”。  相似文献   

4.
异质环境──论《红楼梦》环境与人物对照的审美心理效应杜奋嘉《红楼梦》对环境的传移模写的绝妙之处,在于呈现出一种“心物同构”的交融美、统一美。“内外胥融,心物两契”,“举物即写心”①给人以和谐、冷静、愉悦的宙美心理效应。但作为《红楼梦》环境艺术成就的最...  相似文献   

5.
最近 ,在“后现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 ,出现了所谓“艺术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趋向。有学者据此断定艺术与生活合一了。我的回答却是否定的 :它并没有使艺术与生活合一。当今时代 (被一些论者称为“后工业时代”、“全球化时代”、“电子媒介时代”、“电信技术王国时代”、“后现代时代”…… )出现的所谓“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的趋向 ,并不是意味着艺术与生活合一 ,而是意味着艺术形态的改变、存在状态的改变、价值趋向的改变、艺术手段 (媒介、工具 )的改变、艺术思维的改变、创作者和接…  相似文献   

6.
新马克思主义美学通过将审美与作为整体的社会联系起来,用一种充满活力的方式揭示了诸如艺术哲学、自然美学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之类的美学的主要领域。它预见了艺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而被扬弃,最终成为人类生活的富足状态。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倾向在于,根据艺术对社会导向和文化导向所产生的重要改变来讨论和阐明艺术的作用。这种对于将艺术深植于社会之中的关切,使得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高度的适时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优越性,在于它看到了现代社会总是具有两面性。它之所以优于其他学派如实用主义或解释学,在于它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反思艺术,即艺术既在社会领域之内又在社会领域之外而存在,艺术既是“社会事实”又是“自律的”。其中,它对自律艺术和对商业化艺术的关注,无论是在罗蒂还是在伽达默尔那里,都没有这种双重轨迹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体育”与“美育”仍处于相对薄弱状态。现代社会条件下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均衡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亟需加强体育美育。作为融体育、艺术于一身的新兴运动项目——国际体育舞蹈则以其显著的健身娱心作用和极高的美育价值,为我们深化全面教育、拓宽教学思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帮助,使其成为高等院校中实施“体美共育”的良好形式。  相似文献   

8.
“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是当前精神与物质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时下流行的社会共识。对于这种“逆向趋同”的现象,尚不可绝对化。就前者来看,无论未来学家们怎样预言高技术会带来何等意想不到的艺术革命,我认为那也不过是就艺术向实用物品渗透或彼此互因互借的参融性发展态势而言;这就是说,艺术绝不会因此而将自己完全“化”解,因为部分艺术品(如文字艺术、时间艺术和造型艺术等门类中的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史上 ,庄子的人生观以其鲜明独特著称。本文认为 ,它的独特在于提出了审美的人生境界——“至美至乐”;采取了审美的人生态度和方法——“心斋”“坐忘”;追求审美的人生目标——精神自由。庄子倡导的这种以追求无限自由为本旨 ,以获得审美体验为特点的人生 ,实质上是艺术化的人生 ,它奠定了中华民族把精神自由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人生价值取向 ,确立了炎黄子孙对待人生态度上的审美化、诗意化趋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对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的文章多所谈及和称引。细读两人的文章,存在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一是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不懈探究;二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神往;三是对艺术、艺术家的近似理解;四是对“非人情”、“绝缘”认知的相似。而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则是“超脱现实”。与众不同的是,超脱现实只是一种表象。在作品的背里进行社会批评才是真正的用意。  相似文献   

11.
刘卫萍  刘绍勤 《云梦学刊》2007,28(5):128-130,138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孰重孰轻的争论主要体现在赫胥黎的科学文化价值论、罗素对“实用”教育和“装饰”教育的见解、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战争的悲剧和威胁、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后果、人自身的危机是当代人文主义复兴之原因。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主要内容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完善,重视科学人道主义教育,重视和加强道德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必然融合是未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学术独立和实现教授治校、建立具有个性特点的真正独立的大学、培养有修为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为现代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周航 《云梦学刊》2014,(4):109-114
王学忠是河南安阳诗人。他的诗歌为底层民众立言,以愤怒、呐喊的姿态尽情揭露社会假丑恶现象,在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王学忠诗歌现象”。他诗歌中的平民意识与抗争思想,以他最初儿童诗歌中的悲悯情怀为源头.在社会急剧的转型过程中,他的诗歌精神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他“平民诗人”的特征。他的诗歌对当下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导引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诗学观和诗歌创作受到《毛诗》及其经学阐释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对韩愈"称道盛德"的诗学观念和模仿《毛诗》的诗歌创作产生过负面作用,而对其"舒忧娱悲"的抒情理论和抒情诗创作却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高度重视德育在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提出了创新思想,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德育思想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和谐社会为目标的共同理想教育;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就是人应当如何活着、社会应当如何组织和发展的自觉意识,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精神,是人与人类社会最本质的属性。当代社会的一切危机、大学生中种种不良表现,无不根源于人文精神的匮乏。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把人文精神作为学校的灵魂,贯穿到教育和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解继丽 《学术探索》2012,(7):169-172
"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曾经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从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一思想,是比这一思想本身更具有意义的问题。技术是人类发展的现实承载,对人的行为包括学习行为都有着重要影响,是分析学习行为的可靠尺度。从技术的发展与学习行为变化的关系来分析,可以发现"教育即生活"是工业社会时期的一种特殊显现,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在信息社会中,人的学习开始摆脱教育影响的桎梏,学习将融入到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学习即生活"将逐渐成为人的一种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9.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剂良药;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人的心智培养上,古代和今天有着很大差别.从教育目标看,中国古代教育注重“根本智”的培养,而今天的教育更强调外用的学问,即只注重“差别智”的培养.从教育方式看,中国古代教育要求先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再读文学和小说,今天的教育则一开始就让学生广学多闻.这些差异导致了古今教育在对人心智培养效果上的不同,这也是当今学术大家没有民国时候多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